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為什麼一定要記住抗聯?

為什麼一定要記住抗聯?

時間:2024-10-21 08:09:00

早在盧溝橋槍聲響起之前,在距黨中央千裡之外的東北大地,活躍着一支中國共産黨掌握的武裝力量——東北抗聯。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民族英雄皆出自這支軍隊。他們在孤懸敵後、寄居他國之時仍堅持不懈,可謂《義勇軍進行曲》的真正傳人。

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學教材中涉及抗戰内容将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以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将“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曆史作為抗戰的整體。早在盧溝橋槍聲響起之前,在距黨中央千裡之外的東北大地,始終活躍着一支中國共産黨掌握的武裝力量,他們曾一度擁有“中國工農紅軍第32、33、36、37軍”等番号。不過,這支紅軍部隊後來的名字更家喻戶曉——東北抗聯。

東北抗聯,這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說熟悉,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皆出自這支軍隊。說陌生,大部分粗通曆史的人多少都能知道紅軍的兩萬五千裡長征,八路軍有三個主力師,但很少能講出東北抗聯經曆過什麼,有過哪些部隊。

過去的絕大多數和抗聯有關的文字裡,也多“概念”式強調東北抗聯在艱苦困難環境中堅持14年抗戰。東北抗聯和黨領導下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隊相比有哪些特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一定要記住東北抗聯呢?

播種但不收獲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在其名著《苦難輝煌》的序言中說,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悲劇意味的:播種,但不參加收獲。東北抗日聯軍就屬于這一類英雄。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有一支“東北抗聯英模部隊”的徒步方隊。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戰結束後的幸存者寥寥無幾。即使是東北抗聯的最後精華——抗聯教導旅(蘇聯紅軍遠東第88旅)在1945年随蘇軍進軍東北的作戰中,更是被分散空投、滲透在“滿洲國”各地,為蘇軍消滅關東軍乃至于之後我黨搶占東北打下基礎。

在革命勝利後,對革命功臣給予獎勵或重用,既是對其對革命做出貢獻的肯定,也賦予其為建設國家更高的平台。但東北抗日聯軍的戰士們大多都是“不收獲的播種者”。

很多在解放戰争中擔任過重要職務、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原抗聯領導人如周保中、李延祿、馮仲雲、于天放等都沒有評授軍銜,這些抗聯将領被稱為“無銜将軍”。

《義勇軍進行曲》真正傳人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13億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最初為田漢、聶耳受到當時正在東北大地的抗日義勇軍英勇戰鬥的故事所感染創作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中國人民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武裝抗戰。不肯投降或撤退關内的東北軍舊部、山林隊、有愛國心的土匪、地方士紳、關内青年學生等不同階層、群體,紛紛打起義勇軍大旗,一度給日軍造成嚴重損失。但東北抗日義勇軍從一開始就處在外無援軍、内無裝備、給養短缺的境地。其内部缺乏統一組織,多系結義和幫會性質,紛争不斷,很多将領投降。

經過幾年戰鬥,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失敗。唐聚五、鄧鐵梅等義勇軍将領犧牲,李杜、王德林等則率領殘部退入蘇聯。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則從一開始隻有十幾人的遊擊隊,發展為11個軍、3萬多人,其中:第1、2、3、6、7軍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反日遊擊隊基礎上建立的;第4、5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8、9、10、11軍是在其他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可以看出,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抗日義勇軍相比,抗戰态度更堅決。楊靖宇率部在幾次試圖打通與關内黨中央聯系的西征相繼失利,部隊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作為指揮員,他沒有為自己和部下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拒絕撤往蘇聯境内休整的提議,自領一支數百人的小部隊在當地堅持遊擊作戰直至最後軍破身死。

趙尚志曾兩次被開除黨籍,第一次開除黨籍後進入一支義勇軍部隊當馬弁,黃埔科班出身的他幾年間又拉起一支隊伍,東山再起。第二次被“永久”開除黨籍後,他本可以留在蘇聯,遠離當時處境已日益險惡的抗聯。但他又一次隻身返回,企圖再挽狂瀾,卻不幸被叛徒打傷,最後犧牲。趙尚志犧牲後甚至連完整的照片都沒有留下,以至于後世的文獻中隻得用肖像畫替代。

“八女投江”中的8位抗聯女兵在發現敵軍偷襲後,本可以不驚動敵人全身而退,但她們為了讓大部隊平安撤退卻主動暴露自己,最後消失在冰冷的烏斯渾河裡。

明明可以生存,卻要選擇戰死。正是這些東北抗聯将士的堅持,告訴了侵略者還有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在戰鬥,他們是《義勇軍進行曲》的真正傳人。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從一開始隻有十幾人的遊擊隊,發展成11個軍。孤懸敵後、寄居他國

東北抗聯地處距離上海、瑞金的千裡之外的“滿洲國”,地理上的距離加上當時并不發達的通信手段,使得東北抗聯與黨中央的聯系極為不易。有時,一封中央指示信甚至需要幾年輾轉才能到達抗聯将士手中。而同一時間上海黨中央機關被叛徒嚴重破壞以及随後中央紅軍的長征,則讓抗聯與黨中央的聯絡徹底中斷,成了“沒娘的孩子”。即使聯絡如此困難,距離如此遙遠,甚至最後退入蘇聯寄居他國,抗聯将士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歸屬。

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後,東北抗聯仍然通過敵僞報刊了解到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到達陝北。他們于1936年、1938年多次開展西征以圖打通與黨中央的聯系,但終因寡不敵衆失敗,李延平等許多東北抗聯骨幹犧牲在西征途中。即使如此,東北抗聯仍然設法通過派無數的聯絡人員繞道蘇聯與黨中央取得聯系。

在抗聯密營裡,抗聯将士還組織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論持久戰》等有關黨中央、八路軍的報刊、書籍。“國内抗戰奪回城市40多座,消滅日軍18萬,國内第八路軍兵工廠15分鐘能造1架飛機。”“諾門坎蘇日大戰,消滅關東軍十幾萬!”這些是當年信息封閉的抗聯将士相互傳看介紹全國抗戰的“信件”。我們無法得知這些“誇張”消息的來源,但這些信息确實給了孤軍敵後的抗聯戰士們堅持14年抗戰的信心。

1940年前後,東北抗聯面臨既與黨中央失去聯系,自身又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蘇聯成為其最為重要的後援。但蘇方一開始就試圖單獨控制東北抗聯,甚至在與抗聯領導人會談時提出由蘇聯人擔任抗聯的總司令。周保中、馮仲雲等抗聯領導人對此據理力争,堅持認為東北的抗日鬥争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革命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的是,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關東軍和僞滿軍相比,甚至和之前的義勇軍相比,東北抗聯的物質力量太弱小,弱小到幾乎每一發槍彈都需要從敵人手中奪取。

但楊靖宇在生命最後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奮鬥的總結。正如金一南書中所言: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