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老将軍鄒衍回憶:長征路上戰友給我一碗青稞面

老将軍鄒衍回憶:長征路上戰友給我一碗青稞面

時間:2024-10-22 12:24:04

101歲的鄒衍老将軍每天都要泡上一杯茶,看看當天的文件和報紙,偶爾還要練上一會毛筆字。茶是家鄉的興國茶,字是氣勢磅礴的“行程二萬五,雪山草地行”。

13歲參加革命,19歲擔任中央紅軍總政治部通信警衛班班長,為中央領導傳遞機密情報和重要信件,鄒衍在漫漫長征路上執行過多次重大任務,也經曆過重重磨難。長征,讓他決心跟黨走。長征途中的戰友情,讓他感恩至今。

聽完毛主席的一番話,立下了跟黨走的決心

鄒衍是江西人,雖然已在東北定居幾十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喝家鄉茶的習慣。“我13歲開始參加革命活動,那時就想着有一天能加入紅軍。”望着眼前興國茶冒出的袅袅白氣,這位101歲的老将軍的思緒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紅軍時代。

1915年11月,鄒衍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崇賢鄉石角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然先祖家業殷實,但到他曾祖父那一代開始家道敗落,到他父親這一代地無半壟、錢無一分,倒是有一筆100多塊銀圓的外債,日子過得極為艱辛。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鄒衍從小就操持家務,雖然在祖父的堅持下斷斷續續地念了5年書,但最終還是辍學回家作田(即種地)。

然而,在舊中國,作田是一種永遠也無法改變貧窮命運的謀生手段。就在鄒衍對前途感到困惑時,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各種新的思潮和信息不斷地傳到古老而封閉的贛南大地。

從大人的談論中,鄒衍聽到了不少紅軍“打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故事,深受鼓舞的他特别渴望加入紅軍。

1928年前後,鄒衍的家鄉來了一支紅軍隊伍,在當地貼标語,開大會,打土豪。當時的鄒衍隻有13歲,還有些懵懂的他跟着村裡的大人們加入了農民協會,為組織站崗放哨。

不過,鄒衍心底裡最渴望的還是成為一名紅軍。1929年春天,當他得知縣裡來了紅軍後就趕去報名,結果在縣城住了5天也沒報上名,人家不收他的原因非常簡單:年紀太小,個子矮。但這并沒有打消他加入紅軍的念頭。

回家之後,鄒衍先是加入兒童團,擔負起站崗放哨、禁煙禁毒、破除迷信等多項任務。然後,他又加入了少先隊,配合遊擊隊活動,經過多次鬥争的鍛煉,鄒衍的階級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成為一名共青團員。

1930年9月,鄒衍被興國縣蘇維埃政府選中,到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去學習,他加入紅軍的心願,終于實現了。

校領導和教官們的嚴格要求讓鄒衍迅速成長。但讓鄒衍真正明白革命的意義的人是毛澤東。

鄒衍回憶說,那時他們正在學校附近的田野裡搞演習,毛澤東帶着兩個警衛員恰好經過。大家請求毛澤東講幾句話,他很高興地答應了。那次講話,毛澤東就給大家講了一個“分”字。“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澤東聯系實際講解了為什麼要打土豪分田地,什麼是剝削,什麼是壓迫以及革命的目的。毛澤東的一番話,不僅讓鄒衍這些剛剛從農村出來參加革命的孩子明白了革命的意義,還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堅持革命信念的種子。

“當時就立下了決心,不管将來遇到什麼困難,都一定會鐵心跟黨走。”鄒衍說。

長征初期一晚上走不到七八公裡

一句承諾,堅守一生。

當紅軍在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圍剿”中失利,踏上漫漫長征路時,鄒衍毫不猶豫地揮别父母,離開了家鄉。

“長征開始時,并不叫長征,而是戰略轉移。”鄒衍說,當時他在紅軍總政治部擔任通信警衛班班長,這項工作一直幹到長征結束。

長征出發時,為便于行軍,中共中央、中央政府、軍委機關和直屬單位被編成兩個縱隊,第一縱隊的代号是“紅星”,由紅軍總部和幹部團組成;第二縱隊代号是“紅章”,主要由在中央蘇區的黨政群團機關人員組成。鄒衍所在的總政治部則被編在第一縱隊的第二梯隊。

“兩大縱隊人員非常多,加起來過萬。”鄒衍回憶,直至遵義會議召開前,這兩大縱隊才合編為一個縱隊,不過那時人已經少了很多。

在長征之初,兩大縱隊的行軍速度始終上不去,一個原因是人員較多,另一個原因是各級首長、各個單位攜帶着很多沉重的公文箱,而馬匹又十分緊缺,多數要靠手擡肩挑。

鄒衍說,當時,蘇區政府各部門還将一些沉重的裝備也帶上了,比如印刷廠的石印機、造币廠的鑄币機、被服廠的縫紉機等等。另外,中央銀行和各單位的大量銀圓也都要靠戰士和挑夫用扁擔挑。

讓鄒衍印象最深的是軍委直屬炮兵營的山炮炮身、炮架以及輪子都被分别拆卸下來,由戰士擡着或扛着。

“山炮的輪子很大,一個輪子至少要兩個人擡着,走走停停。”鄒衍說,那時候光挑夫就有六七千人。

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飛機轟炸,紅軍基本上都是夜間行軍,并且走的都是山路。

每天都是吃完晚飯,天一擦黑就出發,走到第二天早上再宿營。本來視線就不好,山路又十分狹窄,大家隻能排成一隊一點點向前挪動,一旦遇上陡坡還得停下來。

鄒衍記得,有一次他們走了一夜,才翻過一座小山,估算一下,連七八公裡的路程都不到。“這樣走走停停,隊伍就拉得很長,前面的部隊抵近湖南湘江的時候,後面的部隊還在百十公裡之外。第一縱隊清晨渡過湘江後,第二縱隊黃昏才趕到江邊。”他告訴記者。

護送劉伯承到烏江架浮橋,助大部隊跳出包圍圈

“在戰略大轉移的途中,我們通信警衛班的任務可以說十分龐雜和艱巨。”鄒衍說,除了保衛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同志的安全,做一些社會調查、籌糧籌款和宣傳群衆的工作外,他還擔負着送信、傳達首長命令指示的任務。特别是在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強渡湘江、攻取金沙江、飛奪泸定橋時,通信班的任務尤為艱巨,他們往返于總部和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等中央領導之間,傳遞機密情報和重要信件。鄒衍時任通信警衛班班長的鄒衍完成了兩次重要任務:一次是攻打遵義後,總政治部機關還在桐梓,李富春主任派他到遵義城請示周副主席,總政治部機關到遵義後是否進入遵義城。另一次則是在紅軍南渡烏江之前,護送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烏江前線,組織部隊架橋飛渡。

鄒衍回憶,紅軍四渡赤水之後,發現敵情依舊嚴重。為此,毛主席決定以紅九軍團僞裝主力,把敵軍引向北面,而紅軍真正主力則突破敵軍封鎖,進到烏江北岸沙土、安底地區,然後在那裡南渡烏江。但由于當地缺少過河工具及設施,需要架設浮橋。

紅軍南渡烏江的前一天晚上,劉伯承急匆匆地來到紅軍總政治部,同李富春商量一些緊急工作。當時夜已經很深了,鄒衍在外面負責守衛。

二人研究完工作後并沒有休息。李富春走出來對鄒衍說:“小鬼,現在情況緊急,劉總參謀長要馬上趕到烏江邊上去指揮架浮橋,這段路不好走,你帶半個班負責把他安全護送到烏江渡口,馬上出發。”

“是,保證完成任務!”鄒衍答應一聲,立刻帶領幾名戰士護送劉伯承前往烏江渡口。

劉伯承是鄒衍仰慕已久的軍事家,參加紅軍後,他聽到不少關于劉伯承的傳奇故事,因而能執行護送劉伯承的任務,他是既興奮又深感責任重大。

從總政治部通往烏江岸邊的山路有十幾公裡,又窄又陡,十分危險。當天夜裡又沒有月亮,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劉伯承到總政治部隻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再加上鄒衍他們半個班的人,一共也不超過10人。為了劉伯承的安全,鄒衍安排一名同志在前面提馬燈照路,他和另外幾名同志緊握手中的槍,跟在劉伯承的身邊,以應付随時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

好在一路順利,天亮之前,他們終于把劉伯承安全地護送到了烏江邊,同紅二師和架橋部隊的首長見了面。

完成任務後,鄒衍帶着幾名戰士在烏江邊上等着總政治部的隊伍。當李富春和機關其他同志到達後,簡易浮橋已經架好,大家踏上浮橋,和軍委縱隊一起過了烏江,跳出了敵人的重圍。

斷糧的時候,戰友分給他一小碗青稞面

對于長征的回憶,還有一個叫吳多禾的人,讓鄒衍念念不忘。

鄒衍的警衛員鄧興文告訴記者:“吳多禾是老首長在長征時期的同班戰士。其實,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老首長說起吳多禾這個人了,老首長之所以對他念念不忘,與一碗青稞面有關。”

1935年8月,鄒衍所在的部隊穿過草地,進入川甘交界的高山地區。此前兩個多月,由于天天行軍,加上吃不飽飯,戰士們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而高山地區山巒起伏、道路崎岖,鄒衍和不少同志都掉隊了。

一天,當鄒衍一行翻越一座無名山時,在半山腰遇到了總政機關的司務長李庭序、通信員吳多禾以及炊事班一名背着大銅鍋的炊事員。

當時,炊事員已是筋疲力盡,把鍋放下後躺在路邊起不來了。考慮到總政機關100多人都要靠這口鍋做飯,說什麼也不能丢下,鄒衍和另外幾個人商量決定,由兩個人擡鍋,另外的人則挑着大家的行李,争取盡快追上大部隊。

當他們終于翻過那座大山,來到一個村莊時,天已經快黑了,于是他們就和另外一些掉隊的同志一起在村外的一個打谷場過夜。晚上,鄒衍又累又乏,飯都沒吃,就蜷縮在一個火堆旁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來,肚子餓得咕咕叫的鄒衍想吃點東西繼續趕路,卻發現頭天晚上自己綁在銅鍋上的那一小袋幹糧不見了。

糧食在那個時候就是命,長征路上沒有吃的,就意味着走不了路。鄒衍當時越想越痛心,忍不住哭了起來。

“說實話,長征路上遇到過那麼多苦和累,我都沒哭過,但那次是真的哭了。”鄒衍說。

就在鄒衍感到無助的時候,吳多禾從自己幹癟的幹糧袋中倒出了一小碗青稞炒面。等鄒衍吃了炒面,有了些力氣後,大家繼續擡着鍋追趕大部隊。

“在那樣艱難的時候,把自己所剩無幾的糧食分給我,等于拿自己的命來救我的命!這樣的戰友情,什麼時候都不能忘。”鄒衍說,長征隊伍到達陝北以後,他與吳多禾分開了。後來多次尋找也沒有音信,這讓他覺得無比的遺憾。那碗活命的青稞面他從未忘記,感恩至今。

“在長征途中團結互助、甘于奉獻,為他人着想的事迹很多。在翻越大雪山時,不少戰士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身邊,留給後面的同志穿。”鄒衍眼中淚光閃動,他說,紅軍是一支充滿了人情味的隊伍,戰友之間的情誼最是珍貴,當初跟着紅軍走是最正确的選擇。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

“走好新的長征路”,這是前幾天鄒衍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寫下的幾個大字。寥寥幾個字,卻道出了老将軍的心聲。

“在今天看來,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曆史,但是那種艱苦奮鬥、甘于奉獻、堅定不移的精神需要我們代代相傳。在新時期,我們要走好新的長征路。”鄒衍語重心長地說,“是黨把我培養成共和國的将軍,國家和軍隊又給了我優厚的待遇,我隻有盡可能做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才能報答黨對自己的培育之恩。”鄒衍有三個女兒,在女兒們的眼中他既是個慈祥的父親,也是個嚴厲的父親。

鄒衍的小女兒鄒軍軍告訴記者,小時候父親就給她們講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讓她們明白革命的艱苦,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她們也一直遵循着父親立下的規矩,比如組織部門給配的專車她們不能用,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無論刮風還是雨雪天,姐妹三人都是騎自行車或者擠公交車上下學,從來不搞一丁點的特殊。

“父親教育我們要艱苦樸素,從小我就撿姐姐穿過的衣服穿,因為衣服較大,穿上去不合體,像是穿了一件大褂,所以小朋友總是開玩笑地叫我‘鄒大褂’。”鄒軍軍說,除了艱苦樸素,父親還教育她們進步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不能依靠父母的影響。

小時候,姐妹仨有時候對于父親的嚴厲感到委屈,但長大後,她們明白了父親的用心良苦。

2015年,鄒衍過百歲生日,姐妹仨專門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在結尾寫道:“感謝您的教誨和培養,使我們姐妹三人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工作,并擁有各自幸福的家庭。您在我們眼中永遠是個既嚴厲又慈祥的爸爸,更是個偉大的爸爸。良好的家風是我們一生用之不盡的寶藏。”

鄒衍不僅向子女講述長征故事,傳遞長征精神,而且還在學生中弘揚長征精神。他與省内外6所中小學建立了聯系。凡是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來信提出的有關黨史軍史、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問題,他都親自寫信回答。到現在,他一共寫了近百封信,達數萬字。

幾十年來,鄒衍心系教育,經常為希望工程、貧困學生捐款。2014年3月,他一次就為家鄉崇賢中學捐款8萬元。

長征精神的傳遞是鄒衍一直挂念的事,在采訪結束時,他一再叮囑記者:“要告訴現在的年輕人,長征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一定要接好手中這一棒,走好新的長征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