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生命并不脆弱

生命并不脆弱

時間:2024-11-06 10:12:26

得知我患上“巨型肝癌”的那一刻,我既不覺得驚奇,也沒有感到恐懼,更沒有懷疑是否誤診,隻是在想:這種疾病怎麼會落在我身上?怅然若失,但這也不過是打亂我生活的那一類“失”。當天晚上,我仍然和平常一樣,一落枕就入眠了,而且一覺到天明!

據說面臨這種病災卻懵懂麻木的反應,叫“鈍感力”,或許我就擁有這種“力”。生長于中醫之家的我,有一套獨特的生存認知,認為人的機體不是完美無缺的,人吃五谷,哪有不被病害侵蝕之理?不完美、五谷不調、小毛病,都屬正常現象,不要一發現某處不适,就驚慌失措。人類能夠生存、繁衍、發展到今天,體内早已形成一套自我愈合的機制。一般病痛,隻要心情一放松,機體就會自行調動修複能力使之愈合。醫藥隻是強化這種自我修複機制的手段,而不是幹擾、破壞這種自我修複。如果不順此而為,沒病會變成有病,小病會變成大病。所以,保持平常心态、起居規律、飲食适度,對無病者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對于有病者,就是最有效的藥劑。積極之道,是适當做舒經活血運動,以增強、激活這一機制。

40歲剛出頭,我曾一度心律不齊,檢查結果,竟是房顫!我根本不想去深究房顫有多麼嚴重,既未求醫,也不問藥,照常生活。30多年過去,心髒也沒有再鬧毛病。1996年,一年一次的體檢,輪到眼科,醫生将左眼一查再查,說:“黃斑變性,相當嚴重,你不知道?”我說:“我不知道。很正常啊,什麼叫黃斑變性?”醫生沒有回答我,說了句:“這就奇了。”他轉身招呼科室内所有醫生,都來檢查了一遍,診斷結果一緻。彈指到了翌年體檢,在眼科醫生面前,我才突然想起,問道:“據說,這隻眼睛黃斑變性,是嗎?”醫生說:“是的,但不要緊。”再到來年體檢,想起來,又問了一次,回答是淡淡的4個字:“是的,沒事。”20年後的今天,我這樣推想,如果第一次檢查出來,我就驚慌不安地到處求醫問藥,那才是真正的劫數。我還曾經是高血壓患者,60歲左右,發現血壓超标,低壓接近100。因我母親患有高血壓,有家族病史,妻子就監督我天天服降壓藥,如此過了五六年。有一年夏天,血壓正常以後,我就忘記了繼續服藥。體檢時,醫生還是建議我堅持服用降壓藥,我卻當成了耳邊風,至今血壓穩定……我這一健康與生存認知,屬于認同并順應世界的自然規律吧?

但是這一回,不能照抄老譜了。妻子的姐姐就是罹患癌症去世的,人财兩失,其慘況令人記憶猶新。确診我為“巨型肝癌”的肝外科專家吳志全教授,也不容我有片刻遲疑,争分奪秒地将我轉到中山醫院住院。這時,病房裡那些正在為同類病痛掙紮的病人,強化了我對此症嚴重性的認知。但我仍然隻有對罹患此症的不解與遺憾,不時呈現于腦際的,卻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修短随化,終期于盡”八個字,壽長、壽短,聽随化育吧,每個人都有生命終結的時刻,何況我已到耄耋之年。我隻向醫生和親屬提了一個要求:除了化療、放療之外,其他治療手段我都接受,隻求讓我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因我的腫瘤太大,無法開刀,中山醫院肝腫瘤内科主任任正剛教授就給我做介入治療。我躺在手術台上還不到半個小時,便聽他說好了!我意外得差一點跳下手術台,脫口而出:“名不虛傳啊!”從此,每隔兩個多月,我就做一次介入治療,半年後,腫塊便縮小了一半,然後醫生給我做射頻消融術——創口隻用創可貼一封即可的微創手術。不到一年,我體内的癌細胞竟然完全消失了!

我如釋重負,卻又覺得這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必然。為何?這次沉疴,無非是我慣有的淡然面對疾病的一次新演習罷了。以往是知病而不急于求醫問藥,這一次,是經受了重症病人治療中的種種折磨,不過是從另外一個維度,印證了我一貫持有的觀點:人的生命并不脆弱,脆弱的是人性。

曆經一年,我住院出院六次,一而再地上手術台,每天服藥無數,卻從來沒有想去找醫生詳細究問這些治療會出現何種後果,也從來不問服的是什麼藥,更不去研究任何一種藥物說明書,同時謝絕了親友介紹的種種土的、洋的治療方法與藥物,隻是閱讀我喜歡的書刊,關心社會動态,興之所至,還給醫生和護士寫贊美詩。凡是來探望我的領導和親友,都說我不像一個重症病人:我始終談笑自若,向别人介紹發病治病的經過與感受,一如在說别人的故事。

生死由命,修短随化,“命”也,“化”也,都是以内在生存機制為依托的。應該割舍的坦然割舍,不應該割舍的也能夠斷然割舍,便是人性的超越。

(張建中摘自《文彙報》2016年12月31日,王青圖)

有時候,現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馬克·吐溫

人人都是仙人掌,越是帶刺越渴望被人抱。

——外向的孤獨患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