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陳子昂“自信”與李白“迷茫”

陳子昂“自信”與李白“迷茫”

時間:2024-11-08 10:55:09

荊門留下唐代兩位詩人的重要作品—陳子昂《度荊門望楚》和李白《渡荊門送别》,“度”與“渡”意同。二詩在空間上位于一點,在時間上先後相隔近半個世紀,可視為近半個世紀同點異時的詩歌對話。

陳子昂詩雲: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度荊門望楚》)

李白詩雲: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渡荊門送别》)

陳子昂詩寫于調露元年(679),李白詩寫于開元十二年(724)。如果說李白沒有讀過陳子昂這首詩,寫詩時沒有潛在的比照對象,我們在比較二詩時就相對簡單些,将基點放在同一寫作地點即可。如換一個思路來思考,李白有可能知道同鄉前輩陳子昂曾寫過荊門的詩,這樣推論的理由有三:其一,李白尊敬同鄉前輩陳子昂,崇敬之馀應讀過陳子昂的詩歌;其二,由水路出川,必經荊門,而在此處留下來的詩不多,李白經荊門理應想起陳詩;其三,這兩首詩句法、聯法上确實存在相似之處而又有變化,至少在藝術上構成了李白向陳子昂隔時對話的關系。第一,二詩都用五律形式,且都符合五律的格律要求,非常嚴格。第二,二詩句法上亦嚴整規範而有變化,體現在中間對仗的兩聯上,非常講究節奏與停頓。陳子昂詩可以這樣來讀:“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當然也可以這樣:“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如此,李白詩也有兩種讀法:“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把一四句式“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用在颔聯,與陳子昂用在頸聯作了區分,這可視為李白刻意為之。第三,題目是“度荊門”“渡荊門”三字。李白當是模仿陳子昂,也有較勁的欲望。第四,在内容上本有許多可重複的方面,因同一地點,所觀之景當有共同之處,但卻感覺到李白在認真回避,關鍵字“盡”,實在最準确描述了川楚分界的特征,無法避開。

詩題中的荊門即荊門山。荊門山之所以能催生詩人的作品,那是因為山形奇特,且與虎牙山相呼應。《文選》載郭璞《江賦》雲:“虎牙嵥豎以屹崒,荊門阙竦而盤礴。”《水經注·江水》卷三四中說:“江水又東,曆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山南,有門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李善《文選》注:“盛弘之《荊州記》曰:‘郡西溯江六十裡,南岸有山,名曰荊門,北岸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對。楚之西塞也。’”荊門在峽州宜都縣西北五十裡,位于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隔江對峙,古來稱為“楚之西塞”,是往來蜀、楚的咽喉要道。這樣,荊門就不止有地理上的意義,還烙上了文化的意義,它是長江中下遊區域間的交往通道,是出蜀入楚的關隘,更是巴蜀人尋找新空間的起點,由荊門可以通向更為廣闊的世界。

陳、李二詩都采用了卒章顯其志的結構,這給我們分析二人性格提供了依憑。從結句中看出陳子昂的“自信”和李白因前途未蔔而産生的“迷茫”。

先說李白。李白因詩中多大言,行為狂放,而以豪放著稱。這一評價不錯。但人的性格有變化,李白的豪放是慢慢養成的,從摧眉趨走之小吏到“天子呼來不上船”之酒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事實上,李白年輕時是自卑的。《唐詩紀事》載:“東蜀楊天惠《彰明逸事》雲: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補令于此,竊從學士大夫求問逸事。聞唐李太白本邑人,微時募縣小吏,入令卧内,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責。太白亟以詩謝雲:‘素面倚欄鈎,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令驚異,不問。稍親,招引侍研席。令一日賦山火詩,思軋不屬,太白從旁綴其下句。令詩雲:‘野火燒山後,人歸火不歸。’太白繼雲:‘焰随紅日去,煙逐暮雲飛。’令慚止。頃之,從令觀漲,有女子溺死江上,令複苦吟,太白辄應聲繼之。令詩雲:‘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傍朱。’太白繼雲:‘綠鬓随波散,紅顔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令滋不悅。太白恐,棄去。”楊天惠求訪李白逸事,即今日所謂田野調查,其訪得情節應接近事實。可見李白從小讨生活不容易,以稚嫩的小詩讓人轉怒為親,也因小詩惹得縣令不高興而自己逃離。為什麼“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令縣令不悅呢?

“逢伍相”,即遇到伍子胥。春秋時,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饑餓難忍,有女以飯相贈,伍子胥要求姑娘保密。姑娘抱石沉而死。李白後來撰寫《溧陽濑水貞義女碑銘并序》:“逼迫于昭關,匍匐于濑渚,舍車而徒,告窮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壺漿,全人自沉,形與口滅。”“怨秋胡”事見劉向《列女傳》,事情是這樣的:“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于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秋胡子悅之,下車謂曰:‘若曝采桑,吾行道遠,願托桑蔭下飡,下赍休焉。’婦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謂曰:‘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紡績織纴,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吾不願金,所願卿無有外意,妾亦無淫泆之志,收子之赍與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遺母,使人喚婦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慚。婦曰:‘子束發,辭親往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驟,揚塵疾至。今也乃悅路傍婦人,下子之裝,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東走,投河而死。”

因水漲女子溺死江上,縣令直寫其事,就事論事,甚好。而李白用了伍子胥和秋胡典,并不得體,此女子溺死與貞節、守信無關。縣令不悅還因為與他治政有關,治下尚有伍子胥、秋胡之事,縣令豈能高興。

李白出身單寒,在川東是客居,李父即以“客”為名,也是他處處自卑的原因。李白家無譜牒,他每一次叙述身世,如對李陽冰和其子伯禽的叙述都有不同,閃爍其辭,要徹底弄清真相非常不易。

因而,一旦了解李白出川前的境況,則不難理解其在詩中曲終奏出的鄉思和悲情。

再說陳子昂。《舊唐書》本傳雲其“家世富豪”,從小養成了豪家子弟任俠使氣的性格。後來他上書皇上,口氣很大:“會高宗崩,靈駕将還長安,子昂詣阙上書,盛陳東都形勝,可以安置山陵,關中旱儉,靈駕西行不便。曰:‘梓州射洪縣草莽愚臣子昂,謹頓首冒死獻書阙下。臣聞明王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時;得非常之時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後危言正色,抗義直辭,赴湯镬而不回,至誅夷而無悔。豈徒欲詭世誇俗,厭生樂死者哉!實以為殺身之害小,存國之利大,故審計定議而甘心焉。況乎得非常之時,遇非常之主,言必獲用,死亦何驚,千載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由此可見,他底氣十足,以雄大的氣概,危言正色,抗義直辭。

調露元年(679),陳子昂準備走出川蜀,由涪江下行經梓州、遂州、合州,至渝州入長江東行,進入楚地。第一次出川,陳子昂寫下了《度荊門望楚》。文如其人,子昂詩文,皆以一氣貫之。“巫峽”“章台”“巴國”“荊門”以一“度”字貫穿,可見舟行之速,體現出陳子昂出蜀展望未來的喜悅之心。巫峽、巴國與章台、荊門對舉,“盡”是一個斷裂的分界線,巴國地界于此盡,天地為之一寬,從此進入新的世界。年輕的陳子昂滿懷豪情,自信充溢,尾聯用了楚狂接輿的典故,以狂才自況。初唐士子的自信與狂傲在陳子昂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而這種性情的背後則是遠離文明中心的巴蜀之地的狂放。這樣的比喻在後來的《感遇》組詩中也曾運用。此詩從遠景到近景,均是大開大阖,豪情直抒,質樸豪壯。

李白同樣描寫了第一次出川入楚的感受,寫出巴地山川盡于荊門的情狀,但兩人不同的是,陳子昂個性豪俠,充滿自信,敢作敢為,且渴望通過入仕建功立業;而李白個性灑脫,向往自由,但心理準備不足。從詩題看,陳子昂是《度荊門望楚》,“望楚”二字為遠望楚地之意,飽含殷切期待,對新生活的向往、對自己前程的希望。詩題與尾聯“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遙相呼應,體現出詩人的自信與豪放。而李白題為《渡荊門送别》,相較之下,李白在出川入楚之際,想到的是親人萬裡相送的情景,雖即将進入楚地,但離鄉愈遠、思鄉之情愈切,心中更多的是對過往生活的留戀。對過去的留戀意味着對新的環境尚未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也是缺乏自信的體現,這便迥異于陳子昂對楚地的向往。“送别”二字同樣與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相對應,表現出詩人前途未蔔的迷茫無措。陳子昂與李白一前瞻,一回望,顯露出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即陳子昂外放而自信,李白内斂而迷茫。有意思的是,富豪之子的陳子昂詩中并未寫送别之事,大有我本狂歌客、單身入洛陽之勢;而單寒之家的李白卻有人相送至荊門,事實如何,不可考實,至少詩歌告訴我們有人在“送别”。從結句看,二人所呈現的性格和感情是不同的。陳子昂雲“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李白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對比較為鮮明。這一情緒和他們以後的行為非常一緻。陳子昂單刀直入,速赴洛陽,文學上很快加入高氏林亭和王明府山亭宴的唱和,政治上向武則天上書進谏;李白則遊曆楚越若幹年,而後入京。陳之自信,李之戀鄉,分别在詩的結句中體現出來。

“荊門”在地理上是川楚分界線,其上遊是兩岸高山,其下遊則是一馬平川。站在這一分界線上的詩人,看着山川風物對比分明,氣象無比闊大,感歎不已。無論是“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還是“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都是對眼前景象的絕佳描寫。不知這兩位川東才子當時是否意識到:這一地理上的分界線實際上也成了他們命運的分界線。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