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小事看中美文化差異

從小事看中美文化差異

時間:2024-11-06 12:18:17

◎文/畢超凡

初到美國,當我收拾完自己的房間,離開學還有大概十天的時間。我當初之所以訂這麼早的機票來學校,是因為覺得需要有這麼幾天的時間來适應新環境。等到了美國我才發現,自己畢竟是年輕人,适應能力很強,十個小時的時差隻用三天就倒過來了,随後便适應了西半球的生活節律。

在之後留學的日子裡,我遇到了很多件難忘的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像是一扇窗子,讓我對世界有了不同的認識。那一件件小事折射出了一個個有意思的社會現象,以及中美兩國人對待同樣事物的不同态度。

果汁續杯

我是碳酸飲料的愛好者,但凡在外吃飯,都會先選好飲品,到美國後也是如此。在國内,飲料大多是一次性交易,也就是說花一杯的錢,買的就是一杯飲料,喝完不能續杯。但在美國,飲料是可以無限續杯的。比如你花五美元買了一杯中杯可樂,就能無限續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喝到吐都可以。因為可以無限續杯,所以我每次吃飯都會買最小杯的飲料,喝光後再去續。但我通過觀察發現,大部分美國人都不這麼做,他們似乎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大杯飲料,也很少續杯。起初,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既然可以續杯,為什麼要多花那幾美元呢?關于這個問題,我曾跟美國的朋友們讨論過,結果他們把問題反抛給我:“既然能喝大杯的量,那為什麼非要買小杯,然後通過續杯的方式給自己找麻煩呢?直接買一個大杯,安心地坐那喝不是更好?”這個抛回來的問題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也讓我最終意識到,這種差異主要源自中美兩國人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不同。

通常,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小杯,是覺得沒必要多花那幾美元。而美國人認為,既然可以喝掉大杯的量,那就直接買大杯,省得來回續杯折騰自己。這體現出美國人看待問題或者解決問題都習慣從“人”本身出發,以人為本,認為不麻煩、不折騰自己最重要。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美國會有很多人為了休息而不工作,甚至甯可丢掉工作再重新找。相對而言,我們看問題更習慣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甯可不休息也要工作。

有人可能覺得中國人都以利益為驅動,太現實。但仔細想想,我們看重利益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平心而論,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是無法規避的現實,我們的生存壓力也确實高于美國人。資源不足自然會引發競争,時刻身處競争中的我們也自然會更關注利益。也許,再過20年,當我們的發展程度趕上美國,當我們的人均可用資源不再那麼緊張,生存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時,我們就不會再糾結于無限續杯的飲料買大杯還是買小杯了。

本文作者和“小正太”與小朋友合影

有一天,陽光正好,驅散了連日來陰雨的寒氣。于是我換上一身運動裝,打開谷歌地圖,向北邊一處離我最近的公園走去。我當時邊走邊聽歌,邊聽歌邊觀察着周圍的點點滴滴。我在美國最初感受到的溫暖來自陌生人之間松懈的防備,迎面碰到的那些陌生面孔都會投來善意的笑容。公園裡零星地點綴着幾個人,有老人帶着寵物散步,也有家長帶着小孩子玩耍。

在美國,“小正太”可謂遍地都是,他們藍色的瞳孔總是散發着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能讓你感受到一個人在經曆世俗打磨前最純真的本色。突然有這麼萌的小孩出現在身邊,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合影,于是我故意和小孩的媽媽搭話,然後表達了自己想跟她兒子合影的意願。那位媽媽的回答至今令我記憶猶新,她說:“Iamgoodwiththatifhehasnoproblem.”(他如果同意的話,我沒有問題的。)聽到這個回答,我的反應是:那麼小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去征詢他的意見嗎?回想我小時候,爸媽想讓我做什麼,好像都是以一種命令的口吻講話,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而在此時,對于是否要和一位外國叔叔合影,這位美國小朋友就得到了他該有的尊重。

起初,這位小帥哥有點羞澀,他拽着爸爸的衣角,看着我,有些扭捏。他的爸爸也像媽媽那樣試探性地詢問他是否願意,并向他解釋要對人友好,要樂于去幫助他人。小男孩想了想,然後帶上頭盔,騎着腳踏車來到我身邊,于是就有了上面那張合影。

孩子雖小,但該有的尊重卻一點也不應少。尊重别人是一種品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我們如果以一己之意硬要對方按照自己的套路行事,強人所難,不僅會顯得過于強勢,也不夠尊重他人。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總會碰到看不順眼的人,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尊重對方,因為我們不喜歡一個人隻能說明對方不适合自己,并不能說明對方就一定不好,或者對方是錯的。如此重要的品質,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不妨設想,一個小孩如果從小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他/她很可能也不會去尊重别人,等他/她長大後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時,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去接納,而是排斥和诋毀。

如今有很多父母都喜歡強行介入孩子的決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以此來彌補自己年少時的缺失和遺憾。這令我不禁懷疑,有些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很可能就是缺乏尊重所帶來的直接後果。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識日漸覺醒,他們會在心中抗拒父母的這種“不尊重”,由此引發種種逆反現象。孩子再小,也是擁有獨立生命的個體,他們的生活是屬于自己的,并非是父母生活的延續,所以能夠得到尊重大概也是孩子學會生活的前提之一。在這一點上,美國父母的做法确實值得我們反思、學習。

我有,你沒有

第三件讓我産生思想碰撞的小事來自與我同在一個實驗室的美國朋友Matt。

有一段時間,我在課業、科研和找工作方面的壓力劇增,于是我化身長舌婦,整天把抱怨挂在嘴邊。有一天,Matt主動坐到我旁邊,關切地問我有什麼難處。聽完我的話,Matt會心地笑了笑,随後意味深長地講起了他的現狀。

Matt的爸爸是一名按秒收費的律師,在美國屬于高收入人群。可以想見,Matt家的經濟水平絕對是高于美國民衆的平均水平的。但讓我驚訝的是,Matt居然在連打三份工來給自己掙學費,同時還在申請學校的獎學金。他和我在同一個實驗室,課業、科研壓力相差無幾,我無法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還有精力打工,而且是三份。我一臉不明所以,問他為何不向父母要錢,偏要自己打工掙學費。他說,美國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父母的經濟支持一般隻持續到高中畢業就結束。從上大學開始,學生不再是小孩,而是具備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要學着獨立,學着掙錢養活自己。因此,申請學校獎學金、銀行貸款或是打零工成了美國學生最常見的獲取資金的途徑。也有一些人會向自己的父母借無息貸款,但在工作之後會如數歸還。

Matt的叙述讓我突然想起了網上曾經流行過的一段對話。中美兩國的富二代都向父母問了“我們很有錢嗎?”這同樣一個問題,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中國父母說:“是的,我們很有錢,我的将來就是你的。”美國父母卻說:“是的,我很有錢,但你沒有。”

無論是Matt的經曆還是這段對話,都體現出了中美兩國人對于父母與子女間“界限感”的理解差異。在美國,父母和子女間的經濟關系是分明的,“界限感”很清楚。相比而言,中國父母與子女在這方面的“界限感”則比較模糊。直到和Matt有這次對話之前,我并不覺得自己花着父母的錢吃喝有什麼問題,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沒有将來要還的念頭。但現在想想,正是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使得“啃老”現象在中國越來越多。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向父母伸手要錢。久而久之,這種不良習慣就會延續到我們畢業、工作甚至成家之後,使我們變成“啃老一族”。

除此之外,不清晰的“界限感”也會帶來其他很多問題,小到家庭内部的不愉快,大到人生不幸。而清晰的“界限感”所能帶來的最大好處莫過于培養一個人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越早學會依靠自己,越能用自己的肩膀來支撐自己的成長。這種“界限感”和獨立意識的養成,将會使一個年輕人在未來遇到困難時不那麼輕易放棄,同時學會勇敢地面對和承擔。這或許也是大多數美國學生總是那麼獨立、自信的原因。

很多人都曾問過我同樣一個問題:去美國留學,花那麼多錢,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到底是什麼讓我如此笃定呢?是體面的學校?是走出國門的談資?還是無數個難忘的“第一次”?仔細想想,這些答案好像都不是那麼恰如其分。其實,留學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地方在于,它為一個年輕的生命打開了另一扇窗,讓這個年輕人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也體驗了人間的幾分冷暖,看清了人、事、物背後所折射出的不同文化,同時收獲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掃碼關注作者微博作者簡介

畢超凡,北京理工大學學士,華盛頓大學碩士,曾先後就職于美國西雅圖交通部、美國西雅圖亞馬遜全球總部,目前就職于中科院軟件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