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油!向未來》:開創電視科普節目新模式、新境界
近年來,我國電視熒屏先後湧現出多檔頗受歡迎的科普節目,比如央視的《科技博覽》《走近科學》,北京台的《世紀之約》,武漢台的《科技之光》以及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等,這些優秀的電視科普節目赢得了許多觀衆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和認同。但是在綜藝節目鋪天蓋地的沖擊下,電視科普節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如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經過三次改版後還是不得不停播,這給本就處于小衆的科普節目帶來不小的沖擊。
一檔成熟的科普節目必須讓科技工作者認同、電視制作方滿意和觀衆喜愛,如果節目隻注重觀衆的收視體驗,滿足于科學實驗或科技成果呈現出來的視覺沖擊力或震撼力,而不關心科學原理等科技元素,那麼這樣一檔隻停留在科學實驗“驚奇效果”的科普節目,長此以往就會避免不了停播或收視率萎縮的命運。而另一些科普節目雖然在叙事上比較嚴肅,但因缺乏活潑的形式,其觀衆數量也就不能和綜藝節目匹敵。在這種背景下,電視科普節目要走出當前的局面,必須以激發大衆的科學興趣為前提,同時尋求科學工作者和電視制作方之間的最大契合度,這也是保證節目走向成功的前提。
《加油!向未來》打破了“嚴肅的科普節目不敢太娛樂,觀衆小衆;娛樂節目不敢有科學,掉收視率”的尴尬處境,在大衆節目的娛樂性與科普節目的嚴謹性之間取得了平衡。《加油!向未來》以“把科學實驗搬上綜藝舞台,向全民普及科學知識”為節目主旨,在節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将科普節目與綜藝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娛樂明星和科學愛好者組成隊伍共同闖關對抗,把實驗過程演繹得妙趣橫生,受衆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更受到科學的熏陶。這種模式改變了之前科普節目單向性的知識輸送,讓嘉賓、科學工作者及科學愛好者、觀衆參與到節目中,從而使小衆的科普節目走向大衆。另一方面,這也為綜藝節目增加了新的成員,改變了綜藝節目長期以來集中于音樂選秀、體育競技、親子互動等内容的傳統格局,為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參考。
二、寓教于樂:《加油!向未來》中的綜藝元素和綜藝表達
作為國内首檔原創科普綜藝節目,《加油!向未來》打破了傳統科普節目的制作模式,将綜藝節目中的遊戲環節、舞台設置、競猜比賽、真人秀等與科普節目看起來格格不入的綜藝元素融入到節目中,開創了科普節目的新模式,使科學技術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寓教于樂”。
傳播過程中的視覺呈現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着傳播效果。為此,《加油!向未來》節目組通過運用電視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将精彩絕倫的舞台設置、充滿沖突懸念的比賽場景以及各種戲劇舞台道具都融入節目中,從而為電視科普打造了壯觀的視覺景觀。節目演播室在包裝設計上為了呈現科學的深邃,把顔色主調設計為深藍、暗黑,觀衆從片頭、片尾、片花等多個環節都可以感受到這種色調;涉及的圖案也以浩瀚的宇宙和星空、飛行航天機械設備為基本元素,使整個畫面充滿科技氣息。更有儀式感的是嘉賓出場環節,每期節目嘉賓出場時,都會從一個類似時光隧道的通道奔跑而出,象征着“奔向未來”的科普主題。
《加油!向未來》節目在發揮明星嘉賓的娛樂優勢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節目采用近年來頗為流行的益智綜藝與真人秀模式,用娛樂外殼包裝科學,使科普節目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加油!向未來》借鑒真人秀的成功經驗,讓科普節目的舞台上出現了人氣主持和大衆歡迎的娛樂明星,打破了電視科普節目之前刻闆、僵化的制作套路,大大提升了節目的人氣指數。節目邀請既有較高文化水準又有一定娛樂素養的撒貝甯做主持人,撒貝甯靈活應變、幽默風趣的主持方式讓節目現場笑聲不斷,讓節目達到“科學一起嗨”的預期效果。在嘉賓選擇上,《加油!向未來》邀請了鋼琴家郎朗、科幻作家劉慈欣、魔術師劉謙、娛樂明星林志穎、薛之謙等,善于表達的明星嘉賓們能夠精準傳遞節目所要達到的效果。節目還邀請了既帥氣陽光又有豐富科學知識和電視節目參與經驗的劍橋大學在讀博士鄧楚涵,作為節目“未來博士”的嘉賓。鄧楚涵集“科學素養”和“明星氣質”于一身,通過活潑形象的演繹手段向在場嘉賓和電視觀衆介紹相關科學現象與原理,使觀衆在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到了“科學之美”。而來自民間的科學愛好者以及其他“素人”嘉賓,則凸顯了節目的平民色彩和互動意識,增加了節目的親民性。
充分體現《加油!向未來》節目特色的是比賽環節的設置。節目借鑒益智綜藝節目的競猜模式,把明星嘉賓分為兩隊,通過競賽回答形成對抗。節目在流程上設置了“開場實驗”“答題比賽”“未來博士解答”“黑洞環節”和“終極挑戰”單元,其中“答題比賽”“黑洞環節”“終極挑戰”等環節的比賽設置,使節目充滿刺激和不确定性。在“答題比賽”環節,當選手選擇好答案後,現場馬上通過做實驗來驗證答案正确與否,這一環節把益智綜藝節目的“比賽”和科普節目的“實驗”完美地結合起來,增加了趣味性;在“黑洞環節”,嘉賓們要快速搶答,失敗一方将被送往“黑洞”接受“懲罰”,這一設計也讓觀衆時刻為自己支持一方的勝負繃緊神經。而在每期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即“瘋狂大聯動”,則把整個節目推向高潮。這一環節中的真人遊戲既突出了節目的科技感,又充滿綜藝比賽的刺激感。總之,通過綜藝元素、綜藝表達與科普環節的深度融合,《加油!向未來》一改過去電視科普節目的枯燥乏味和單向灌輸模式,嘗試用有趣的方式将科學知識傳遞到大衆中去,從而使電視科普節目與現代觀衆的收視習慣、收視期待達到高度契合。
三、一檔“接地氣”的科普綜藝節目:展現科學的奇、趣、美、用
在當下綜藝節目火爆熒屏的背景下,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節目隻要采用綜藝形式,就容易偏離專業,走向娛樂化,比如一些體育真人秀就往往被指娛樂成分遠遠超過體育競技。因此,專業性電視節目必須處理好專業與綜藝的關系,時刻警惕綜藝的風頭不能蓋過專業性。《加油!向未來》在每期節目的選題和實驗展現方式上,優先保證其科學性和嚴謹性,在此基礎上從大衆日常生活的實際出發,使節目中的科普内容和科普方式盡量接地氣、有趣味。
《加油!向未來》的初衷是将高深莫測的科學原理轉化為與大衆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普知識,保證觀衆迅速融入節目的科學氛圍中,因此其選取的實驗項目要“來自于生活,取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這種指導原則下,《加油!向未來》涉及的科普話題大都能夠轉化為大衆熟悉的生活和生産現象,比如建築安全工程設計、汽車防雷等,這些話題讓觀衆頓時感到科學就在身邊,從而願意主動接觸科學。節目尤其關注涉及公共安全的科學話題,比如第一季第四期節目的科學議題是“相同力量下,哪種工具不能打破鋼化玻璃”,這個議題與近年自然災害中人們的自救高度相關。在節目中,嘉賓們用“試錯”的方法分别驗證鶴嘴錘、石頭鑿、十字鎬三個節目組給出的選擇,最後得出逃生錘的正确使用方法,觀衆也通過節目了解了自救常識。此外,節目還邀請多位知名科學家(比如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作為嘉賓來到現場,為涉及的科學實驗答疑解惑,從而強化了節目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加油!向未來》在選題上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盡力彰顯科學的審美性。電視科普節目最大的優勢是将科學實驗的過程可視化,使距離大衆生活較遠的科學“具象化”。節目尤其看重科學實驗的設計思路和呈現角度,科學實驗過程的高難性、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驗證方法的強技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觀衆的獵奇心理,而實驗所動用的大型專業設備與精密器具又滿足着觀衆的審美預期。《加油!向未來》在每期節目中,都創造性地設計一個能夠震撼觀衆的實驗場景,比如讓嘉賓在30米高台上完成高空珠鍊實驗;動用兩輛重型卡車測試最大拉力值等,這些宏大的實驗場面既有綜藝感,又緊緊圍繞實驗主題。這些驚心動魄的實驗環節把科學的神奇魅力通過有趣的方式傳遞給觀衆,使觀衆了解到的不僅僅是科學常識,更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正如傳播學者喻國明所說:“《加油!向未來》用生動可感的方式展現科學的奇、趣、美、用,以百姓關切的話題作為落地點将科學道理娓娓道來。”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責編:談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