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記者型主持人發展
自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台《觀察與思考》欄目(《焦點訪談》的前身)記者龐嘯在報道時嘗試在電視屏幕上标注“主持人”字樣開始,一衆主持人節目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新聞話語權的逐漸放寬,一批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聞評論類節目也應運而生,“記者型主持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得以出現并開始逐步發展,拓展了主持人隊伍的新領域。1993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開播标志着記者型主持人率先在央視做出試驗性嘗試,而1996年央視新聞調查類欄目《新聞調查》的成功開播則從記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職業素養、能力建構等方面給予了更加立體化的呈現,使得記者型主持人開始逐漸被受衆接受并認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經過了央視對記者型主持人的培養和曆練之後,各級地方媒體意識到記者型主持人是應對媒體競争日益激烈趨勢下的有力武器之一,紛紛将記者型主持人的打造作為平台品牌化塑造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山東衛視的《調查》、東方衛視的《1/7》、鳳凰衛視的《走讀大中華》《社會能見度》等調查類欄目的播出,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業界對記者型主持人的重視。近幾年随着電視直播的常态化特别是突發事件中的現場報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記者型主持人湧現在媒體一線,為受衆帶來最寶貴的一手資料。
二、記者型主持人發展趨勢展望
1.學會和新媒體打交道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消費者,身為媒體工作者的記者型主持人學會和新媒體打交道迫在眉睫。正是因為有了新媒體的出現,既增強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同時也使得新聞業在受衆心目中的神秘感有所降低。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的普及,普通受衆不僅能看到記者調查取證的某一過程,還能在這一過程中與記者進行深入互動,雙方甚至能夠就某一專業領域進行交流。記者型主持人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将自己的另一面展現給了觀衆,其人格魅力為主持人品牌化的塑造添磚加瓦。例如鳳凰衛視記者型主持人闾丘露薇便時常就社會的熱點議題在微博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受衆進行互動交流,具有頗高的社會影響力。
除此之外,随着4G網絡的發展以及行動載具的多樣化,現場直播連線采訪變得越來越便利,特别是受衆在社交媒體平台通過短視頻接收信息将會成為主流趨勢。2016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可以說是對我國記者在新媒體環境下報道的一次全新考驗。本次會議吸引了70多個國家近660家外媒5000名記者注冊參會,面對衆多外媒的湧入,我國記者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采用了全新的報道方式。人民日報社出品的基于H5互動技術制作的作品《習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将與會的各國領導人拉到微信群中,習主席作為群主同時也是主講人向大家介紹本次峰會的相關信息,還原了受衆日常的生活場景,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參會的記者為保證信息及時有效傳送,還将以往不太常見的設施設備帶到了現場,這些設備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特點和受衆接收渠道而服務的,無一例外都有着體積小、功能多樣的特點,例如最基礎的利用手持自拍杆手機直播會議現場;利用便攜攝像機在保障高清畫質的同時,利用機器後面的藍牙,将畫面實時傳輸到電腦上等等。此外,2017年短視頻的快速崛起成功搶占了年輕人的手機屏幕,有數據顯示,短視頻在2017年上半年不僅保持快速增長,其用戶的啟動頻率及使用時長均呈上升趨勢,以土豆為例,自3月底轉型短視頻以來,活躍用戶數保持每月20%以上的快速增長。面對這一趨勢,敏感的新聞人也做出了新的嘗試,原澎湃新聞CEO邱兵創設資訊類短視頻平台“梨視頻”、界面新聞創設短視頻記錄片品牌“箭廠”等,這些短視頻平台的推出讓人人都是記者成為可能,也更加還原了新聞的生動性、貼近性、時效性。
盡管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媒體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不論是在傳統媒體中的新聞人角色,還是借助新媒體平台為職業創作進行延伸的新聞人和社會人并行的角色,都理應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嚴于律己,樹立正确的價值導向,做好百姓的傳聲筒,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與百姓間的紐帶作用。
2.适應電視技術的發展
先進的電視技術不僅讓傳播形式得到創新,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傳播效果,營造全新的觀看體驗。近年來随着國内媒體人視野的開闊,越來越多的國外優秀電視作品、電視制作理念和技術被引進,在激發電視媒體人不斷突破創新的同時,也給受衆帶來視覺上的享受。2011年全新改版的東方衛視新聞中心,主持人一改往日端坐在台前的播報方式,開始嘗試站立走動播報,這在當時引起了全國很多家電視台的争相效仿,一時間推開了電視台新聞改革的序幕。江蘇衛視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和南方電視台《今日一線》嘗試在新聞播報中使用虛拟動畫技術,亦為新聞報道增添了活力。2016年1月,上海電視台魔都之眼演播室首次使用全自動直播系統,棚内配備無标記攝像跟蹤系統,沒有提詞器,并要實時搭配各種虛拟動畫技術的實景播報,考驗主持人的綜合播報能力。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站立、走動播報新聞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既要走動播報又要搭配随時出現的各種虛拟動畫景象,既要注重語言表達傳遞信息還要兼顧合适的體态語為虛拟技術服務,種種進步将會在未來得到進一步體現。
為響應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2015年10月推出“一帶一路”特别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節目中記者歐陽夏丹在走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時采用了實景加虛拟,再搭配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實現了人物的“穿越”報道,這也就意味着歐陽夏丹的語言表達和她的體态語必須和拍攝機位運動的軌迹以及現場實景環境相一緻,這樣精準的要求對于歐陽夏丹來說是一次業務上的全新嘗試。無獨有偶,由《今日說法》衍生而來的周播節目《撒貝甯時間》,将往常單一實景或單一虛景的演播室改造成一邊實景一邊虛景的演播室,主持人撒貝甯在節目中也玩起“穿越”,分别承擔主持人和偵探兩個角色。
此外,在行業内引發熱議的VR技術(虛拟現實技術)被很多互聯網從業者認為将會對各行各業起到颠覆性的作用。美國著名的新聞從業意見領袖也預示這項技術将重塑新聞業,讓受衆與新聞場景有更為真實的交互體驗,在擴大新聞視野的同時,也使得新聞的真實性變強。由此,對于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改變,對于諸如記者型主持人等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都要做好應對措施,承認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要主動去接受、學習并适應它的存在,二者融合力争作出更加紮實的新聞内容。
3.對數據保持敏感度
近年來,“大數據”所引發的熱潮被應用到了各行各業,谷歌設計團隊通過搜索關鍵詞可以預測流感的散布,洛杉矶警察局利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等等。而基于“大數據”發展起來的數據新聞這些年在國内外新聞傳播領域運用也逐漸增多,從早期英國《衛報》對數據新聞的試水性探索并成功為紙媒赢得一線生機,到如今媒體或通過以數據分析為報道手段創作新聞作品、或通過數據分析對受衆進行精準定位,涵蓋媒體業的方方面面。随着新聞報道手法的不斷豐富,把數據分析運用到新聞調查當中作為事件查證的線索,是一種不錯的調查手段。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百度數據合作,已經推出了多檔數據新聞節目,例如《數說春運》《數說兩會》《數說過年》,都給受衆帶來了全新的信息接收體驗,在同行間引起很大反向,引起各省級衛視跟風效仿。其中,在央視最熱的數據新聞産品莫過于《數說命運共同體》,記者歐陽夏丹将自己融入了報道當中,她不是簡單的複述稿件,而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融入到數據的解讀當中來诠釋新聞故事,言為心聲的講述深入人心,也使得數據具有了活力。由此可見,對數據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并用數據分析工具解讀潛藏在數據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對于記者型主持人來說是急需具備的能力。通過對數據的挖掘解讀,将使記者型主持人的調查手法、事件證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