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自信助力文化類節目興起

文化自信助力文化類節目興起

時間:2024-10-30 11:17:17

2017年的電視熒屏被文化類節目霸屏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引發了全民對詩詞的大讨論和自發比拼;《見字如面》僅憑一封信、幾個人就迅速将觀衆帶入情境;《朗讀者》以朗讀為載體,為普羅大衆打造了一個情感表達的神聖殿堂。這幾檔節目一經推出,便以浩大的聲勢占據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筆者認為,正是國家這幾年大力倡導文化自信,才使昔日“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文化類節目,迎來了興起的春天。

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并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那麼文化自信,又是怎樣助力文化類節目興起的呢?筆者認為,可以之前提到的三檔節目為例,從以下三點來進行探讨:

一、文化自信以繼承為本

說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首當推舉中央電視台自主研發的原創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該節目借助詩詞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符号載體,以記誦詩詞為表現形式,進而探索中華古典文化之美。這種節目樣式,在激發大衆對傳統詩詞乃至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方面,效果無疑是顯著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春節播出期間,不僅維持着1.5%以上的超高收視,還獲得了無數的好評和熱議。收官之戰,更是以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30%的絕對優勢,拿下了收視冠軍。該節目延續第一季“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通過現場一百餘位詩詞達人之間的比賽對抗,帶領全國電視觀衆重溫經典詩詞,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與第一季相比,《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進一步拓展了詩詞内容。入選節目的詩詞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整個中國文學史。從“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節目用這些最熟悉、最打動人心的詩詞,激發觀衆的記憶與情懷,帶領觀衆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與精妙。同時,第二季的賽制也進行了升級,增設了更具可看性的“飛花令”環節,每場比賽增設一個關鍵字,由場上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第一名,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接挑戰擂主。現場百人選手團的構成也更加多樣化,來自全國各地各個民族、各個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節目組試圖将節目打造成一場全民詩詞盛宴,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具有很強的民間基礎。它不僅是書本裡的知識,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鳴和流行歌詞的靈感來源。更重要的是,詩詞裡有天地、有曆史、有社會、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懷。傳統文化内涵的融入,更增添了節目的意趣和底蘊。毫無疑問,《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對于以繼承為本的文化自信打造是成功的,不僅捧紅了複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陳更等一批人氣選手,現場實力派嘉賓的點評也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就連主持人董卿,也因為在節目中不經意所展現出來的深厚文化底蘊而圈粉無數。

二、文化自信以創新為魂

做任何節目,創新始終是靈魂。以上提到的三檔節目中,創新力度最大的,非《見字如面》莫屬。以英國綜藝節目《LettersLive》為原型的《見字如面》,作為國内首檔明星讀信類的節目,節目現場完全沒有當下綜藝中最常見的火爆比拼,更沒有賣萌搞怪,而是由一群“老戲骨”朗讀着人們早年的往來書信,來使人“見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過往生活的點滴細節,以及打動人心的人情況味。節目旨在通過書信這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曾經承載和連接的生活方式,帶領觀衆重溫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喚起人們心底的一些念想以及對逝去時光的回憶。

節目中邀請到的讀信嘉賓,都是演技紮實、台詞過硬的優秀演員,他們的演繹聲情并茂,可以在尋常的書信故事當中發掘出情感内蘊。于觀衆而言,就像欣賞了一場高質量的小劇場話劇,“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盡管節目在形式上幾乎是極簡主義,但卻因“畫風清奇”而備受矚目。《見字如面》從選信階段,就開始了嚴格的把關,邀請知名信件收集家、多家書信博物館、檔案館為節目推選所需的信件,最終通過反複比較和研判,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餘封跨越古今的信件進入節目的正式錄制。據總導演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的信件強調了關涉曆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權威性以及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的标準其實隻有一個,這封信代表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值得讓更多人看到。

以《見字如面》在網絡上推出的首個視頻,戲劇大師曹禺與著名畫家黃永玉在1983年的往來書信為例。視頻上線不到3小時,網絡點擊已沖破200萬,迅速攀升至新浪微博綜藝話題榜第一陣營,引發了全民熱議。黃永玉當年作為後生的直言不諱,以及曹禺作為前輩的虛懷若谷,兩位藝術大師的真性情,被張國立和王耀慶兩位資深演員演繹得淋漓盡緻。黃永玉本人看過節目後,高興地邀請節目組到家裡做客,對節目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好評,稱《見字如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相比虛構的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實性,其中的認知價值不言而喻。原本私密的家書、情書、友人信件,不但極富個人特色與曆史帶入感,還打開了另一扇認知曆史、認識名人的窗口。很多來自名人或涉及重大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其攜帶的曆史場景、人物情狀及社會風貌,可以為人們帶來與真實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就像人民網所稱贊的那樣,節目裡的每一個讀信視頻,都值得循環播放。也正是文化自信所引領的靈魂創新,幫助《見字如面》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從全國各大衛視跨年晚會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不俗的點擊量和收視率。

三、文化自信能成風化人

如果說,《中國詩詞大會》用優美的中國古詩詞,掀起了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尊崇;《見字如面》用觸及靈魂的交流,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那緊随其後的《朗讀者》,就是專注于“一個人、一段文”,以朗讀為切入點,成風化人。

但實際上,節目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朗讀本身,每一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精彩,有時比之後的朗讀更吸引人眼球。因為這些嘉賓所分享的故事,并非簡單的過往經曆,大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或動人的情感。《朗讀者》更像一檔精簡版的談話節目,以朗讀為外殼,以朗讀嘉賓的故事弘揚真善美為内核。節目的本質在于傳遞文化自信的價值觀,喚起社會中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

《朗讀者》在節目中所邀請的明星,都被還原成了普通人。濮存昕不再是話劇表演藝術家,他朗讀老舍的名篇《宗月大師》,緻敬了幫自己擺脫小兒麻痹症的榮國威大夫。張梓琳不再是世界小姐,一篇讀給女兒的《願你慢慢長大》,傾注了其初為人母的滿腔柔情。麥家不再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而是通過朗讀家書,表達了父親對叛逆兒子的理解和寬容。徐靜蕾不再是演員兼導演,史鐵生《奶奶的星星》讓她淚流滿面地回憶起奶奶對自己從小到大的疼愛。鄭淵潔不再是童話大王,與父親同台朗讀的《父與子》,盡顯父子深情。汪明荃不再是香港演藝界的大姐大,她是羅太,與夫君羅家英共讀《老夫老妻》,憧憬着相偕到老。

出現在《朗讀者》中的普通人,也因為節目大熱,而成為明星。96歲高齡的翻譯界泰鬥許淵沖,因幽默童真而瞬間上了熱搜榜,并帶動了自己翻譯書籍的熱賣。讓觀衆重新相信愛情的“神仙夫婦”,也使二人的鮮花谷成了熱門景點。畢業于耶魯大學,卻選擇回國當一名村官的秦玥飛與小夥伴的朗讀,讓人們争相關注他們精準扶貧的鄉土創客計劃。已經離開人世的清華大學趙家和教授,将一生積蓄全部匿名捐獻給陌生的貧困學生,讓人感慨大愛無疆。從第一次聽說就徹底愛上敦煌,并毅然放棄城市生活紮根大漠,被喻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讓人聚焦國寶的搶救性保護。北航學子朗讀航天英雄楊利偉的《天地九重》,象征着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的不懈傳承,揚我國威。

身為《朗讀者》制作人兼主持人的董卿,可謂節目的靈魂人物。年初,她就因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主持中所表現出的紮實文學功底而被大衆圈粉。《朗讀者》的播出,更是被大衆評價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實現了“對于一檔有着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她表示,《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所以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者”字則重人,嘉賓選擇的标準要有豐富的閱曆、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文化自信,正是能夠成風化人。

綜上所述,着力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品位的文化類節目在今年的悄然走紅,無異于文化自信與節目相互助力的有益嘗試。這些節目通過開拓人文視野、擴大思想容量、創新模式套路,将電視節目模式、文化傳播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相結合,依托文字載體将長期蘊含在社會大衆内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徹底激活。不僅在全社會掀起一股閱讀經典、朗讀詩文的熱潮,還連續創造了口碑和收視神話,以強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内核實現了傳承文化、凝聚思想、表達文化自信的傳播效果,是國人文化自信增強與提升的最佳寫照。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台/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