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飽含“文化+情感”意蘊的主題詞
《朗讀者》每一期都設立一個主題詞,開場白的設計、嘉賓的訪談都圍繞主題詞緊湊而有序地展開。主題詞本身,以及由主題詞所引出的人生故事,選讀的文本,都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折射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包含着濃郁的人文氣息,閃現着文化的光輝,這就使節目擁有了強有力的感動人心的力量。因此,主題詞俨然成為每期節目的核心和靈魂,這也成為《朗讀者》的一大特色。
縱觀第一季的12期節目,主題詞依次為:遇見、陪伴、選擇、禮物、第一次、眼淚、告别、勇氣、家、味道、那一天、青春。任何一個主題詞,都能勾起觀衆豐富的聯想和回憶,讓觀衆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與自己的經曆聯系起來,更快融入節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文化有不同的情感表現。人的經曆雖有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正是基于這一點,每期節目都能為觀衆帶來不一樣的感動,一次又一次引起觀衆情感上的共鳴。
二、“嘉賓訪談+文本朗讀”的制作模式
《朗讀者》沒有複雜的形式,沒有花哨的包裝,隻是一個人、一段文,這在過度講求娛樂化的當下,顯示出截然不同的風格氣質,被稱作電視節目的一股清流。《朗讀者》借助嘉賓訪談和文本朗讀,契合了民衆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朗讀者》一般每期重點選擇五到六位朗讀嘉賓,圍繞當期的主題詞先進行簡短的訪談,讓嘉賓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而後再朗讀與嘉賓人生經曆或心路曆程密切相關的名篇佳作。觀衆對嘉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更有代入感,更能感同身受,對于其朗讀的作品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節目中,無論訪談還是朗讀,都不刻意要求朗讀嘉賓發音标準,重要的是真實的經曆、真摯的情感和自然的表達。另外,京劇第一女老生王珮瑜用京劇念白的方式朗讀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葉錦添用粵語朗讀的《葬花吟》都别具一格,為《朗讀者》的舞台增添了不一樣的顔色,也讓各個節目顯得情意多姿、精彩紛呈!
節目中,嘉賓朗讀的作品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且以散文、詩歌為主,也涉及小說、劇本等多種文學樣式,它們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飽含着豐富的情感,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通過嘉賓朗讀、專家解析,觀衆邊聆聽、邊思考,品味語句的魅力,同時感受文化的精髓。這時,嘉賓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和觀衆的情感交彙融合在一起,彙聚成一股溫暖人心的強大力量,喚起了人們對文學的認知和記憶,也喚醒了大衆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情懷。
三、“明星+素人”的嘉賓陣容
《朗讀者》的嘉賓既是訪談對象,又是朗讀的主體。節目的定位也是通過嘉賓講述人生故事,結合文本朗讀,傳遞情感,傳播思想,傳承文化。因此,邀請什麼樣的嘉賓參與節目,就顯得尤為重要。董卿曾坦言,關于節目的嘉賓,最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對于一檔新推出的文化節目來說,明星效應顯而易見。但明星大多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再挖掘出新鮮感人的人生故事确實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也定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歎和感動。因此,節目最終選擇“星素結合”,即“明星+素人”的嘉賓陣容。有影響力、知名度,有獨特的人生經曆,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揚的特别品格,成為選擇嘉賓的标準。“星素結合”的嘉賓選擇理念,拓寬了嘉賓選擇的範圍,豐富了嘉賓主體的身份,為觀衆打開了更寬廣的人生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節目與觀衆的心理距離。
于是,觀衆便在節目中看到了熟悉的演員、明星,如濮存昕、斯琴高娃、汪明荃、王學圻、江疏影等;知名作家如鄭淵潔、麥家、劉震雲、曹文軒、劉慈欣、張小娴等;各行業精英,如柳傳志、李甯、楊利偉、郎平等;也有觀衆不太熟悉甚至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如翻譯家許淵沖、配音演員喬榛、清華已故教授趙家和、作曲家許鏡清、焊接專家潘際銮等;更有多位有着特殊經曆的普通人,如楊乃斌和他的母親、秋爸秋媽、丁一舟賴敏夫婦、飼養員林兆銘、腦癱女詩人餘秀華等等,真正展現了人生百态。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曆,獨特的思考和感悟,帶給觀衆不一樣的驚喜和感慨。在這裡,名人和普通人、高貴和貧窮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凸顯出來的是不同的生命樣式和人生際遇,閃耀着的是人性的光輝和精神的力量。
四、“線上+線下”的文化殿堂
《朗讀者》一個别出心裁的設計就是“朗讀亭”。亭子高3米,占地約2.5平方米,外觀古樸别緻,形式複古,24小時開放,内設專業的攝像和錄音設備。伴随着《朗讀者》的熱播,朗讀在國内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朗讀亭”每到一地,都會成為媒體和當地民衆關注的焦點,成為一個讓人矚目的文化景觀。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西安、青島、南京等國内多個城市的圖書館及繁華地段都設有朗讀亭。
朗讀亭的設計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履匆忙的日子裡稍作停留,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内心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美和力量。朗讀亭的半透明玻璃可以有效保障朗讀者在亭内不受幹擾地釋放情緒、盡情朗讀,也有部分普通人在亭内朗讀的畫面内容出現在《朗讀者》節目的正片中。
朗讀亭的推出,打通了線上線下,溝通了電視内外,普通人或喜悅、或悲傷、或感動、或不舍的真情實感,為節目增添了别樣韻味,也在國内掀起了全民閱讀的浪潮。這種方式也為喧鬧和浮躁的社會注入了一股清新氣息,一種可以讓内心沉靜的無形力量,同時與倡導全面閱讀的社會大環境相一緻,體現了《朗讀者》作為文化節目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擔當。
五、主持人的個人魅力
在國内綜藝界,文化類節目向來被視作所有節目模式中最難把握、市場前景也相對冷清的門類。難以把握,是因為這類節目對于主持人的功底要求很高,而作為文化類節目的《朗讀者》之所以一開播就受到大家的關注,主持人董卿的個人魅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擔綱主持外,董卿還是該節目的制作人。作為主持人的董卿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其大氣親和的主持風格備受觀衆喜愛。董卿主持經驗豐富,對于節目内容和節奏的把控力毋庸置疑。董卿的碩士專業為古典文學,她本人又酷愛閱讀,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她對古詩詞的信手拈來,就已經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朗讀者》中名篇佳作、名言佳句她也是張口就來。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兼有品位、内涵和智慧,又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必然在主持的過程中外化出來,一颦一笑,一言一語,盡顯端莊、得體、大氣、知性。可以說《朗讀者》是董卿“二十多年專業積澱”的結果。
六、細節的用心周到
此外,節目中的諸多細節也盡顯欄目組的用心。
開場白和片頭。每期節目開始,都有一段精心錄制的開場白,語言簡潔精煉,意境悠遠,沁人心扉,直擊心靈。片頭裡擺滿書本的書櫃、書桌、紙筆,以及讓人應接不暇的中外經典作品,都顯示了節目的書香氣息、典雅意蘊。
舞台設計。演播室空間開闊,整體設計大氣簡約又别出心裁。訪談區和朗讀區各自獨立,又相互連接,可以讓嘉賓安安靜靜進入談話氛圍,略帶儀式感地進行朗讀,暗合了嘉賓訪談和文本朗讀二者結合的節目創意。
音樂元素。節目全程貫穿鋼琴名家伴奏,朗讀時有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節目最後還設置了結束曲,營造出充滿意境的藝術氛圍。
翻動的書本。嘉賓朗讀文本時,沒有采用字幕的形式,而是在屏幕右側設計了翻開的書本,并随着嘉賓朗讀的進度在相應的文字下劃線,一頁讀完自動翻頁。這一細節确保觀衆可以清楚準确地了解朗讀的文本信息,尤其是朗讀嘉賓發音不清楚或不準确時,這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嘉賓介紹及文本解讀。每個嘉賓出場前,主持人都會做簡要的介紹,有些還結合簡短的視頻資料,力求讓觀衆對即将出場的嘉賓有更深入的了解。針對某些經典作品,節目組還會安排相關專家進行簡短的解讀,解讀專家以簡潔的語言、淵博的學識、深入的見解,補充了作品相關的大量信息,深化了觀衆對文本内容的了解,增加了節目的深度和廣度。
七、結語
在這個喧嚣的時代,在文化節目稀缺的大背景下,《朗讀者》栖息在文化的沃土上,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帶領觀衆遇見精彩的人生和精美的文字,遇見動人的故事和真摯的情感;喚醒觀衆的文化記憶,昭示人們在浮躁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讓觀衆從别人的生命裡看到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成長中領悟自己的成長,凸顯了節目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體現了節目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