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三農”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農業節目能夠及時準确地傳達相關政策、傳遞科學技術、傳播新的理念,在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之餘,也推動了農業新發展,幫助農民脫貧緻富。從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評選出的2017年度優秀節目中可以看到,中央電視台農業影視中心的創作者們很好地履行了這些職責,大量節目叫好又叫座,播出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随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進入沖刺階段。2017年,CCTV-7的多檔欄目将“脫貧創富、鄉村振興”作為重點進行詳細、全面、深刻的報道,無論是欄目選題還是節目策劃都與之靠攏。其中《聚焦三農》欄目推出了《扶貧周記》系列片,通過對一個地區進行深入剖析,蹲點拍攝、長期關注,生動、形象、立體化地記錄了扶貧工作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傳遞出國家扶貧的決心,打破了部分人對我國扶貧脫貧工作的質疑;同時,也将國家具體的扶貧政策呈現給大衆,對仍處于貧困區域的受衆及确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具有實際意義。
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這是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從參評的優秀節目可以看出,作為主流媒體,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的創作人員将這一職責與使命外化為對“三農”政策及時準确地發布及深入報道上。《冬季賣手忙—船老大的海上“暗戰”》體現了“史上最嚴”休漁制度的推行對漁民的影響;而我國2017年年初首次開啟的生态保護紅線戰略的具體實施狀況及遇到的問題,通過《産業轉型升級大調查—當特種養殖遇到環保升級令》這期節目,以點代面地進行了呈現。過去一年,相關部門就促進農村新業态新風貌的發展發布了多個惠農政策,鄉村振興及“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等戰略要求,使得農村電商、新型農業主體逐步興起,十九大主題晚會《大地銘刻》圍繞“新生活”“新政策”“新業态”“新職業”“新環境”五大關鍵詞,通過鮮活的人物案例以及可視化的影像資料對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改革發展成果帶給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溢于熒屏。總的來說,通過這些節目,最新的“三農”動态得到全面、準确的報道,一些熱點問題也得到追蹤與關注。
二、借助媒介優勢記錄“三農”新氣象
随着農業電視節目進入新常态,拓寬涉農電視節目内容的廣度、挖掘其深度顯得尤為重要。新媒體時代,如何增強該類節目既有受衆群體的黏度值得從業者思考。作為國家主流媒體,其不僅是政策的傳播者,還應是農業發展新時代的記錄者。在記錄過程中,可以看到2017年電視農業節目的變化。
2017年電視農業節目的選題更加寬泛,除了農林牧漁等傳統方面,還着重報道了新時代以及“三農”領域的新氣象、新發展。鄉村湧現出各種新型職業農民,休閑旅遊、農家體驗等鄉村振興内容成為節目的關注點。在一些節目中可以看到,在新型農業經濟效益及相關扶持政策的吸引下,部分青年人已經開始選擇留在農村故土,投身農業,在創業中實現了自身價值。這對新的社會形勢下,青年的價值觀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2017年的獲獎節目,這種記錄更加注重故事化的講述方式,體現出更多的溫度和情感。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案,講述農民自己的故事,以小見大地展現了當今農民的生活狀态及精神面貌,體現出農業影視人對選題的精準把握、對電視傳播效果的深入研究。例如精準扶貧系列紀錄片《中國力量》,無論是“百合女人”申韋娟一家脫貧緻富的奮鬥故事,還是扶貧幹部盡心盡力,帶動和幫扶百姓脫貧的舉措,都是當今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都極具代表性。通過這些可視的典型案例,觀衆極易産生共鳴,潛移默化中對我國當前的扶貧攻堅戰産生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尤其是申韋娟樂觀、堅強,不向命運低頭,在産業扶貧幫助下改變家庭現狀的事迹,對很多處于相同境況的貧困家庭具有借鑒意義,這也是節目的價值所在。
除了《中國力量》,參與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2017年度優秀特别節目評選的還有主題晚會《大地銘刻》及季播節目《鎮守》。可見,除卻常規的信息服務,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還注重集中力量推廣大型節目和特别節目。無論是通過對“三農”故事的系列化呈現,還是借助農民的親身經曆來承載宏大主題,這些特别節目都更加有效地增強了CCTV-7農業節目的傳播力及影響力,在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農業影視中心的工作人員能夠将“三農”問題置于宏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報道傳播,既體現出他們較高的政治素養,又使得這些節目充滿國家情懷,更具人文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目前“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創作者們并沒有刻意規避,而是直面問題,通過典型的案例将其曝光在大衆面前,體現了新聞媒體的監督功能,也使得今年的農業電視節目更加的血肉豐滿,真實可信。《大篷車裡的秘密》透露出很多農民法律意識的淡泊及相關部門對文化監管的不到位。而扶貧工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觀念難以轉變,這在《我在扶貧現場—“懶漢”怎麼扶》中得以體現。向貧困地區派遣駐村第一書記是國家扶貧工程中的一項,但作品《我在扶貧現場—村裡來了個小姑娘》讓大家看到了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解決對策。這類作品一方面讓觀衆看到了部分農村最真實的現狀,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國家對農村的關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
三、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注重節目創新
記錄的内容是豐富的,而記錄的方式充滿驚喜。長期以來,部分觀衆對電視農業節目的印象停留在一個“土”字上,這主要源于節目内容的定位。換個角度看,這種“土”更多地呈現為真實、淳樸的視聽語言。縱觀今年的各類節目,可見中國農業影視中心的創作者們也在積極創新、探索出更具可視性的節目樣式。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語境下,用戶成為高頻詞,節目在進行理念創新、調整傳播策略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親和力是農業電視節目融入百姓生活的關鍵。新的媒介環境下,注重受衆或者用戶體驗顯得尤為重要。讓大家看得進去、願意看、産生親切感,是農業節目的關鍵。一直以來,CCTV-7的農業節目堅持“三貼近”創作原則,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基本定位不動搖,深入群衆、紮根農村生活,切身實際地體驗老百姓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新時代我國“三農”領域取得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并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将這種變化娓娓道來,呈現給觀衆,從而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也顯示出記者們較高的媒介素養。如《扶貧周記》,由于長期的蹲點拍攝、持續關注,記者與被拍攝者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聊天式的采訪中,國家的一些相關政策以及對農民産生的影響便自然而然地被展現出來。尤其是在“藍詩雅的新家”一集中,出鏡記者周玉仿若一位知心大姐姐,給藍詩雅帶去她喜歡的畫筆和毛絨玩具,在意她的入學狀況,從小姑娘的表現看得出她對記者的充分信任及歡迎。在這種情境中,人物狀态是最放松的,回答也是最真實的。以“農村”為背景,以“田間”為節目現場,節目離受衆越來越近,拍攝效果也會更加自然,可信度更高。
将流行元素融入節目,創新節目樣式。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農業節目的從業者們深入了解新媒體時代下農業電視節目傳播的特點和優勢,探究受衆喜好,從而對節目理念進行創新,注重流行元素的引入,極大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視化。通過動畫短片演示、流行音樂做背景、快闆說唱等形式,生動形象地普及了新政策,展示了當今農村生活新面貌。在十九大主題晚會《大地銘刻》中,這種創新随處可見,無論是用說唱表演介紹家鄉,還是有模有樣的兒童模特表演,都活躍了節目氣氛,使節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植保無人機女飛手們的登場以及随後的無人機表演,更是将節目推向了高潮。最新科技元素的引入、農村新職業的展示,使觀衆看到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在“三農”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對“三農”的未來發展也充滿期待。
除此之外,創作者們充分認識到融媒體時代媒體傳播話語權的轉變,農業節目内容的發展方向及節目信息傳播渠道都需有所創新。今日的農民已不同于往昔的農民。随着互聯網在鄉村的發展和普及,新媒體在“三農”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自2013年農視網及農視網移動客戶端上線以來,充分整合CCTV-7農業節目優質資源,突出台網互動和線下拓展,成為“三農”領域權威、專業、實用的視聽互動平台,再加上CCTV-7的各檔農業節目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如此一來,相關部門通過這些渠道發布節目内容預告、與觀衆進行互動,從而提升受衆的參與感。同時,也為欄目公開征集人物故事線索提供了平台。在《聚焦三農》等節目中,還鼓勵觀衆通過掃描屏幕二維碼參與節目讨論,并設有獎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節目收視率的提高。新的媒介環境下,隻有對節目進行适當的轉型創新,其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018年,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繼續奮戰在“三農”宣傳報道工作第一線,與時代偕行,審時度勢地策劃節目内容,擴展節目傳播渠道,力求在媒介融合大潮中,憑借專業特色,以差異化取得競争優勢。
(作者單位:北京新媒體集團/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