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謝謝你來了》:有态度、有溫度、有高度

《謝謝你來了》:有态度、有溫度、有高度

時間:2024-10-30 01:25:34

口須小東

《謝謝你來了》節目現場作為我國電視熒屏上的常青樹,情感類電視節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以中央電視台的《百姓故事》和《藝術人生》為開端,有東方衛視的《幸福魔方》、江蘇衛視的《人間》、湖南衛視的《真情》等一大批優秀的情感類電視節目不斷湧現。但随着觀衆收視時間的碎片化,電視的泛娛樂化以及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再加上節目本身的樣态僵化,情感類節目的受衆越來越趨于老齡化和單一化,受衆市場也遭到了綜藝節目和新媒體的不斷蠶食。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重慶衛視于2016年初推出了一檔全新的情感類電視節目—《謝謝你來了》,自1月4日首播以來,短短半年的時間,節目就赢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在競争激烈的920檔,節目同時段排名穩定在第10位左右,同時也因節目正能量的導向收獲了良好的觀衆口碑,并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表揚。作為一檔新生代情感類節目,《謝謝你來了》摒棄了以往情感類節目審醜、獵奇的傾向,而是緊扣“道歉”和“感恩”主題,邀請普通百姓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為普通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就是這樣一檔毫無明星光環,也沒有離奇古怪的故事文本做支撐的情感類談話節目,卻在業界和民間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思考。本文将圍繞節目主題、叙事策略和形式創新等三個方面探讨《謝謝你來了》的成功之道,以期為當下情感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有态度:感恩和緻歉主題,傳遞社會正能量

策劃一檔新節目,方向選擇無疑是最重要的。你有什麼态度,就有什麼方向。方向明則節目立,方向準則節目生。作為一檔道德建設類節目,《謝謝你來了》肩負着傳遞正能量的使命,将節目方向聚焦于“感恩”、“緻歉”這條主線上,不僅為正能量的傳遞落實找到了一個正确的方向,也表明了媒體的态度。

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步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區,人際交往日益密切複雜。反思自我,渴望良性互動,借鑒他人健康發展的人際交往方式,已成為人們情感交流活動中的重要内容。而《謝謝你來了》将節目方向定位在這樣的點上,可以說切中“要害”,急社會之所需。節目通過提供“緻歉”和“感恩”的平台,樹立人際交往的好榜樣,倡導健康和諧、善良友愛、堅韌勇敢、執着專注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互動典範,引領觀衆回歸忏悔和感恩這兩大主題,回歸對生活的感悟與反思。

《謝謝你來了》中的緻謝人和被緻謝人、緻歉人和被緻歉人都是普通百姓,他們來自全國各行各業,有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領、務工者,也有留在家鄉努力奮鬥的農民、手工業者。他們向主持人傾訴着生活中的問題,講述着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話題性,觀衆或多或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曆,能夠感受到強烈的代入感,并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和感悟。節目讓普通人的情感在電視上得以展現的同時,充分運用了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的優勢—資源的權威性,邀請了心理專家和媒體評論人來幫助當事人指點迷津、解開心結,進而起到了“成風化人”的作用。

比如在《姐姐的救贖》這期節目中,姐姐因為是抱養的小孩,從小敏感自私,一直索取而不回報,而弟弟為了供姐姐讀書放棄了自己的學習外出打工掙錢。多年過去,感念到親情的姐姐回頭向弟弟緻歉。節目中的當事人在成長中學會感恩、學會道歉,他們勇于承認錯誤、敢于肩負責任的态度,表達了濃濃的人間真情,傳遞出向好向善的精神風貌。整個故事,因為人物情感的轉換,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正能量。這就是媒體态度帶來的力量,讓人們在充分感受到節目态度的同時,也找回了筋骨。

二、有溫度:真情流露的平民化叙事策略

随着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觀衆不再滿足于被動地坐在電視機前接受信息,他們渴望并且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渠道來行使話語權,甚至由原來的傳播接受者轉變為内容生産者。在這種沖擊下,20世紀90年代的精英文化偏向已然無法在狂歡的大衆文化中立足,電視媒介需要把鏡頭對準平常百姓,讓部分平常百姓代表民衆發聲,并由此讓更多普通觀衆借由代入式觀看這一形式完成他們對話語權的想象性滿足。情感類節目将情感故事這一私人領域話題推向了公共領域,滿足了普通觀衆的傾訴需求,同時讓更多觀衆在他人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和情感的宣洩。但這種啟發和宣洩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節目中主人公的遭遇必須有一定的普遍性。換句話說,隻有當觀衆或多或少有着與主人公相似的遭遇時,才能感同身受和身臨其境,進而産生心理投射,獲得情感的宣洩和有益的啟發。

因此,情感類節目需要讓觀衆看到貼近他們生活的故事和所熟稔的話題。《謝謝你來了》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平民化,在故事編排上側重大衆化,一改以往情感類節目審醜獵奇的趣味,不刻意追求戲劇性和離奇性。故事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衆,雖普通卻真摯感人,有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有年少懵懂時的沖動,有愛情婚戀觀的讨論,也有在不幸命運面前的相守陪伴。凡此種種,猶如鏡像一般映照出當今社會普通民衆的悲喜哀樂,也是很多觀衆生活的真實寫照。節目中,當事人款款深情地以平民的視角将故事娓娓道來,觀衆很容易在感同身受的同時反思自我。

在情感類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充當的是私人領域的公共鼓勵者和咨詢服務者。當下是一個狂歡和解構的時代,人們對權威不再是唯唯諾諾、盲目聽信的态度。因此,主持人和嘉賓必須建立輕松、和諧的談話場,要和當事人建立一種平等意識,與當事人進行真誠的對話。在《謝謝你來了》中,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采取的都是平視的視角與當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心理專家柏燕誼情感細膩,彷佛一位“知心姐姐”,在分享自己與當事人類似的經曆,拉近與當事人、觀衆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換位思考,以心理學的視角去看待事件的緣由以及人物性格等深層次原因。媒體人石述思一針見血,為當事人提供有效的解決方式。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态,而是亦師亦友,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在2016年5月3日的節目《聽媽媽的話》中,面對勞心勞力撫養女兒卻又不肯放手讓她獨立生活的單親媽媽,嘉賓和主持人循循善誘,一方面教媽媽學會放手,讓女兒學會獨立;一方面關懷媽媽的内心世界,讓她去尋找自己的幸福。這樣的平民視角很容易打動當事人和觀衆,從而最大程度地讓人們接受節目。

在通過嘉賓與主持人平視的視角營造出圍爐夜談般的家庭談話氛圍後,如何将平民化的故事講述得真切動人成為擺在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感真則人物立,人物立則故事成,故事成則觀者“快”。《謝謝你來了》無疑做到了這一點,節目首先在選題階段就做到了“事情真”。其次,人物緻歉、感恩“用心真”,現場表達做到了“情緒真”,最後嘉賓互動“誠意真”。此外,正能量的傳遞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片面的“高、大、全”,有正氣沒精氣。為了避免這點,《謝謝你來了》在人物故事前期的考量、現場人物的表述中,讓事情和感情做到了統一而密不可分,大量的細節也讓故事變得生動而真實。

2016年3月9日播出的《姐姐的婚禮》中,弟弟因半年前故意不參加姐姐的婚禮而追悔不已,在往事回憶中,弟弟的“小心思”、姐姐的“愛”,無不因為細節的豐滿而極具感染力。在過往事件的展現中,弟弟的内心活動袒露無疑,還彰顯出了他作為緻歉人的坦誠之情。當故事最後進入儀式階段,弟弟那句“姐姐,你原諒我好嗎”的訴求,一下子就有了真誠的力量。另外在現場,嘉賓将自己身上的兄妹故事導入到節目中,故事套故事,讓原本概念化、抒情化、議論化的表述有了生氣和誠意。而節目現場也因為這樣的真情流露,在傳遞情感正能量的同時,有了實實在在的溫度。

在2016年3月2日播出的《你是我的英雄》這期節目中,深度燒傷的救火英雄,坦陳自己面容燒毀後那段絕望日子下的短暫後悔心理,以及如何重新找回自信的艱辛過程等内容,讓我們看到了英雄人物的“平凡心”,不再是“高、大、全”的扁平的英雄人物形象,人物有真心、真情,故事自然也就有了“熱度”。

節目中呈現的故事,因為是具體的人和事,再大也是個人的“小情感”;而節目中要釋放的正能量卻是關乎和諧人際關系建立的“大情感”,兩種情感如何完美結合,讓節目故事保持一定的“溫度”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三、有高度:開啟情感類電視節目新篇章

從《藝術人生》、《魯豫有約》到湖南衛視的《真情》、江蘇衛視的《人間》,再到現在湖北衛視的《調解面對面》、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等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十幾年來我國電視熒屏上情感類談話節目兩個明顯的轉變:一是明星類訪談節目逐漸減少,把普通大衆當做訪談對象的節目越來越多,這一點從《魯豫有約》将選題範圍從單一的名人明星擴大到普通民衆這一調整也可以看出;二是節目形式由單純的傾訴型或者說情感疏導型向矛盾調解型轉變。電視觀衆不再滿足于單純地聽故事,而是渴求見證事件不斷變化的過程。節目中當事人也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傾訴,而是希望自己的私人情感因在電視這一公共平台上展現而得到幫助。

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不僅來源于媒介環境和觀衆的需求變化,同時也是情感類談話節目自身發展遭遇瓶頸所不得不做出的突破與創新。自以湖南衛視的《真情》和江蘇衛視的《人間》為代表的情感類談話節目将普通百姓的家庭問題、朋友之間的矛盾,以及兩性情感問題等個人隐私呈現在電視媒體上後,情感類談話節目一時風光無限,各大電視台競相創辦。而這種情況也導緻了情感類節目呈現出了諸多問題:一是節目同質化造成整體低俗化。越來越多的情感類談話節目的出現導緻同質化的問題異常嚴重,節目形态的僵化單一導緻觀衆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而激烈的競争又促使一些節目為了迎合觀衆,博人眼球,一再選取低俗的選題。長此以往,必然使得節目流于低俗化,品位下降,道德操守缺失,最終導緻觀衆厭煩。二是過度煽情和虛假炒作。煽情無可厚非,但情感類節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實。過度煽情、販賣情感、虛假炒作、刻意制造噱頭、編造故事追求戲劇性,這些做法會破壞電視節目與觀衆之間的信任,無疑是自掘墳墓。從根本上來說,這一時期的大多情感類節目的本質是“審醜”,涉及的大多是社會負面話題,諸如婚外情、兇殺案件、家庭暴力、苦難遭遇,等等。通過講述這些悲情的故事,當事人的情感創傷袒露在觀衆面前,而觀衆所産生的情緒有同情和審思,但更多的是對人類情感的陰暗面即“醜”的憎惡。

而以湖北衛視的《調解面對面》、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為代表的調解類節目可以看做是情感類談話節目發展過程中的第二階段。調解類節目通過模拟法庭仲裁的情境,對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進行調解。不可否認的是,調解類節目讓人看到了電視媒體作為大衆媒體,不僅是娛樂觀衆的工具,同時也承擔着解決社會問題的義務和責任。但是,調解類節目依然沒有跳出“審醜”的局限,呈現出的依然是人性陰暗的一面。這種節目如果過多的話,“媒體如果為了收視率而一味地曝光醜聞和人類情感的陰暗面,那勢必會誤導觀衆對社會真實情況的認識,并對其心理産生不良影響。”①

概括地說,從美學形态上來看,情感類節目所呈現出的類型有:優美、崇高、喜劇、悲劇和醜。崇高和悲劇表現的題材大多是勵志的人生故事,它彰顯的是平凡人的崇高與偉大。重慶衛視的《謝謝你來了》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節目邀請的都是普通民衆,講述的也多是可能會發生在很多觀衆身上的小事。如果說崇高和悲劇類型的情感類節目如同情節跌宕起伏、大開大阖的戲劇或小說,那麼優美類型的情感類節目更像是沁人心脾的散文。它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或是大奸大惡的反面人物,呈現出的更多的是平凡人之間的美好感動,或是通過一些細小的矛盾所達到的一種和諧與融洽。

比如2016年5月31日播出的《熟悉的陌生人》這期節目中,一對姐妹之間因為姐姐的強勢而産生隔閡,而事實上她們并不存在嚴重的矛盾和沖突,隻是缺乏溝通和理解,導緻彼此成為熟悉的陌生人。在故事的講述和心理專家的點評下,我們看到姐姐強勢的背後其實源于小時候父愛的“缺席”—因為家裡小孩太多,父母便把她送到了親戚家收養,而長大後父親的嚴厲也讓姐姐養成了獨立強勢的性格。在嘉賓和主持人的剖析下,姐姐明白了自己愛妹妹的方式不對,姐妹倆也成功地重修舊好。這期節目首先通過訪談講述故事,故事内容着眼于小細節而不是大矛盾大沖突,不審醜;其次通過嘉賓點評進入到話題階段,解構、提升、深化;最後通過道歉的儀式環節完成整個節目乃至主題的升華。

如果說情感類節目的第一代型态是訪談,主體是故事,核心是審醜;第二代的型态就是調解,主體是矛盾,核心是規則;《謝謝你來了》作為國内首檔道歉類節目則開啟了情感類談話節目第三代的篇章,通過訪談—話題—儀式三個環節的呈現提升了情感類節目道德建設的新高度,它的型态是儀式,主體是人性,核心是話題。《謝謝你來了》的可貴之處在于,挖掘平凡人平凡事背後的美好與感動,同時也讓人們有了直面錯誤,勇于道歉的勇氣,而這種平淡而暖人的美好情感在人情關系冷漠、情感匮乏的當今社會顯得尤為可貴;在型态上,它把“道歉”和“感謝”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行為儀式化、故事化、話題化,追求“優美”的美學型态,無疑開辟了節目的新樣态,使得情感類節目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注釋:

①白寅、餘俊:危機傳播中新聞媒體的放大器效應及行為選擇,《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第182-186頁。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