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抓住四大趨勢紅利

抓住四大趨勢紅利

時間:2024-10-27 10:49:52

電商的流量紅利正在消退,新的紅利在哪裡呢?

劉潤

作者簡介:劉潤,潤米咨詢董事長,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研究者,微軟前戰略合作總監,著有《互聯網+: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和《互聯網+:小米案例版》。

插圖:全景圖片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變化遠不止來自互聯網,人口結構、産業結構、貧富差距、外貿走勢都在産生深遠影響,它們共同導緻很多我們熟知的商業邏輯不再有效。與其說企業的出路是“互聯網化”,不如說是尋找應對系統性大變革的“進化”之道。

時代變化将來未來的時候,如早上五六點鐘,晨曦剛剛照亮天際,你知道,太陽就要升起了,這就是趨勢。在平穩時期,要獲得成功,可能主要靠實力。而在時代變革期,要獲得成功,可能最重要的,是對趨勢的把握,看你有沒有抓住趨勢帶來的紅利。

所謂紅利,就是超優性價比。一切紅利,最終都是趨勢紅利。

針對企業的四個要素環節,我總結了四大趨勢紅利——流量紅利、社交紅利、創新紅利、全腦紅利,分别對應渠道、營銷、産品和組織領域的創新。早點抓準紅利的企業,将在這次大變革中獲得跨越式成功。

渠道:流量紅利

早期的電商,商家少而流量大,每個商家分到的流量普遍比線下要大,且獲客成本比較低,所以紅利明顯。

有贊商城創始人白鴉說,現在的淘寶已經沒有自然流量了,一千萬商家眼巴巴地在那盼着,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的排名往前靠。2016年初,三隻松鼠的公關經理殷翔對媒體說:“3年前,我們發展一個線上用戶的成本是25元,現在,需要100元。”電商獲客成本與線下趨同的那一天,就是流量紅利消失的那一天,也是電商被我們稱為“傳統電商”的那一天。

近幾年網店普遍虧損的一個核心原因是,商家做了很多年,卻一個客戶都沒有積澱下來。我們要在淘寶上買雙鞋,會直接去搜鞋,買了之後根本就不記得在哪家買的,隻記得在淘寶上買的。這就導緻網店每次賣貨都要花錢買流量。

未來每個商家都需要經營屬于自己的客群,比如借助自媒體、社群、直銷、會員等,這些都是零售業的新流量紅利來源。

自媒體自媒體的流量紅利可能來自那些迅速成長的微信公衆号,比如咪蒙、段爺、六神磊磊等。這些公衆号迅速獲得很多關注,價值變得很大,但是在上面投放促銷廣告的價格,可能遠遠低于傳統線下媒體,甚至低于傳統互聯網媒體。所以,迅速成長的自媒體,可以給與其合作做電商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新流量紅利。

社群人們大規模地從物理世界遷移到移動互聯網上,開始以興趣來聚集,共同興趣成為社群的本質,比如驢友社群、讀書社群、創業社群、明星社群、校友社群、育兒社群、生鮮水果社群,等等。

共同興趣意味着社群流量天然帶有高轉化率。在線下經濟時代,企業很難精準地針對某個人群做推廣或銷售,隻能在人多的地方廣種薄收,比如在汽車站或者鬧市區的十字路口做奶粉廣告,但同一地點的人群跟奶粉的關聯度是很弱的。而如果你找“凱叔講故事”這樣聚集數百萬年輕媽媽的社群,她們買奶粉的比例就會非常高——如果你産品的特點和社群的共同點是一緻的,這個社群跟你的匹配度就會很高,就能給你帶來極高的轉化率。因此,社群就是自帶高轉化率的流量,這是社群經濟的重大意義。

直銷嚴格合法的直銷,是一種優秀的商業模式。企業就該鼓勵喜歡你産品的客戶以及自己的員工,向他們的朋友做負責任的推介。口口相傳,是最好的廣告,而互聯網是口口相傳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某家高端食品企業正在嘗試發展分銷員。由于它的食品是标準品,大家會重複購買,并且消費層次高,所以分銷員産生高收益的機會也比較大。對于該企業來說,相比層層批發商、代理商拿走的巨大利益,給分銷員10%左右的提成還是劃算的,同時能獲得在微信朋友圈裡的廣泛傳播,總的來說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模式。

還有些企業正在嘗試把“我的品牌是被顧客信任的”思路,改成“我的每一個員工都是我的顧客喜歡和信任的”。它們要把品牌和營銷能力武裝到全線士兵,讓每一個銷售員、每一個員工真正拿起槍去打仗,而不是企業拿品牌這個大炮去打仗。

未來企業不僅是把産品擺出來,寫上打折,消費者來看了就在那裡買,同時也要讓全線員工去微信、微博上找顧客,和顧客交朋友。跟顧客對話的時候,不僅官方公衆号給全體顧客發消息,單個員工也在跟他熟悉的顧客朋友傳達消息,向顧客推介産品,這就是武裝到全線士兵。

會員顧客第一次到店是有流量成本的,如果發展成會員的話,後面重複購買的流量成本非常低,甚至幾乎為零。所以說,重複購買,是最大的流量紅利。

要實現重複購買,首先要想辦法沉澱客戶。以水果店為例,你去水果店買水果的時候,老闆說加個微信吧,用微信付款,可以便宜5塊錢。加為微信朋友,他與你就有了聯系,産生沉澱,這5塊錢是他把你變成老客戶的成本。

水果店粉絲的價值很大。比如,與客戶有了聯系後,水果店可以宣布,客戶如果頭一天晚上10點鐘之前下訂單,第二天早上來拿水果,可以打7折。水果店最大的成本就是對第二天銷量的預測,預測不準确會産生很大的庫存損耗。如果客戶頭一天晚上告訴我要啥,我第二天早上去訂貨就會非常有目的性,而且還鎖定了部分消費。我和旁邊的水果店,立刻就不一樣了。我的經營方式變了,消費場景變了,顧客回頭率變了,所有這些變化幾乎沒有成本,隻需要提高我的人際技能,轉變我的經營理念。

營銷:社交紅利

中國人的閱讀,已經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社交網絡上。微信有6.5億用戶,每天每個人花在微信類社交工具上的時間達數小時。社交網絡對企業的産品而言,其本質是“口碑放大器”和“傳播加速器”,它将賦予“足夠好”的産品史無前例的機遇。這個“足夠好”的程度,就是好到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由衷贊歎,否則覺得對不起朋友。能好到這種程度,社交網絡就會把整個世界送給你。相反,如果你讓用戶忍不住在朋友圈罵你,社交網絡也會把你的整個世界拿走。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所有的主動宣傳,隻能觸及第一級受衆。你做得再好,觸及的人再多,對他們的影響再大,都是有限的,而且成本巨大。傳統營銷、品牌建設工具,我們稱為“一次營銷”工具。你對受衆是否幫你宣傳(二次營銷)以及會向多少人宣傳,幾乎沒有控制力,更不要說他宣傳之後,他的朋友是否會繼續被打動,再次宣傳(三次營銷)。社交紅利,是對二次營銷、三次營銷……N次營銷能力的釋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些“爆品”、“快公司”的出現,都和“足夠好的産品”遇到“足夠猛的社交”有關。

比如,小米為什麼在微博時代獲得巨大成功?我曾經采訪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他說他們其實并不真的懂營銷,隻是把市場上賣4,000元的手機,拿到微博上賣1,999元。面對這樣“超預期”的驚喜,消費者能不傳播嗎?小米手機的性價比好到這個程度,人們都忍不住要傳播,不傳播都對不起自己的朋友,這是小米享受的社交紅利。

大疆無人機是個典型的學渣逆襲的故事,汪滔無比低調,但極其關注産品,閉着嘴,用産品占領了全球70%的市場。把東西做好,産品自己會說話,而用戶會放大産品說的話。

所以,當一位十幾年微軟老友創業,要做2B(面對企業用戶)的互聯網産品,打算融錢招幾百個銷售大力推廣,我說,不一定對,如果我做,一個銷售都不招,親自上門演示,如果客戶體驗完沒激動到忍不住在圈内推介,就說明産品有問題,要回去改。過去,産品不足市場補,市場不足銷售補。互聯網時代,傳遞價值環節被壓縮,試試讓産品說話。

産品好到用戶忍不住轉發,是享受社交紅利的第一法則,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思路是“産品營銷化”。

産品營銷化就是将營銷前置,把營銷精神或營銷元素融入産品,比如可口可樂把流行歌曲的歌詞印在瓶身上,大受歡迎。企業在産品設計的時候就應該有營銷專家介入,或者說要有傳播性的思考在裡面,否則等到産品完成,再找營銷的人,很可能就比競争對手落後很多,或者無法充分使用現在的社交紅利。

比如,騰訊把微信做成了一個遊戲。我們以為我們在“用微信”,其實是在“玩遊戲”。每一個場景都是根據人的“貪嗔癡”來精心設計,你越玩越上瘾,最終不能自拔。和微信的遊戲性比起來,微信裡的遊戲都不能算是遊戲。微信這個産品,可以把你手機通訊錄裡的朋友添加為好友,這個功能本身極具營銷推廣的特性,能迅速把手機關系轉變為微信關系。這是産品營銷化,或者說營銷前置的典型案例。

再比如e袋洗,它提供上門取送的洗衣服務。他們設計了一個很有營銷特性的産品:一個洗衣袋,不管你塞進多少衣服,洗淨、熨好、挂袋、送回,99元。這個服務設計,極大滿足了用戶“占便宜”的心理,并與朋友分享“有便宜可占”的欲望。我随便塞了幾件衣服,上門攬件的阿姨恨我不懂持家,一定讓我塞滿,塞到我很有罪惡感時她說,這算什麼,有人往這個袋子裡塞了32件襯衫。多塞衣服,就是占到便宜,這是個很有趣的環節,也很有傳播力。

還有家叫極食的餐廳也很有意思,蘑菇是現摘的,吃完後把蘑菇根和培養土送給你。回家後不久,居然真的長出第二茬蘑菇。再摘再吃,沒想到又長出第三茬。我兒子好好體驗了一番采蘑菇的滋味,還想再去那家餐廳。我則主動在朋友圈和新書中傳播了這個“獨特品”。

産品:創新紅利

産品是企業經營的源頭,是把千鈞之石推上萬仞之巅。渠道、營銷做得再好,如果産品不行,後面的努力将是無源之水。

淘寶崛起之後,比價格變得超級容易,這就導緻不思産品創新、習慣抄襲的企業不可自拔地陷入價格戰的漩渦。淘寶是賺取商家的廣告費、流量費的,而大家之所以厮殺,是因為産品同質化,隻能花錢打廣告、搶排名來獲取關注和銷量。很多企業最終因為無利可圖而被淘汰。

這會讓很多人在痛苦中慢慢地認識到:唯有産品創新,才能不同;唯有不同,才有高利。

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比如德國企業界沒有互聯網思維,因為德國人在“專注、極緻、口碑、快”上已經做了幾十年,差異化、高品質是他們基本的經營理念,他們羞于跟别人做一樣的産品。

一旦淘寶将蝗蟲一樣、隻會抄襲的企業逼至絕境,它們就會被迫思考創新問題。近兩年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一批有自己追求和品位的品牌在崛起。

比如賣堅果的三隻松鼠,我嘗了一下它的産品,确實口味不錯,而且有很多創新,比如那個蟹味瓜子仁,我在很多小賣店都沒見到過。它贈送的夾子、紙巾、垃圾袋等都非常貼心,賣萌的包裝也招人喜歡。三隻松鼠不跟别人比我的堅果多少錢一斤,它用與衆不同的産品和品牌附加值來賣出與衆不同的價格和利潤率。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大象安全套。他們的創新點是單手打開,秒分正反面,還備有濕巾,做出了一隻“特立獨行”的安全套。招募安全套體驗師和安全套以舊換新,這兩個創新活動也讓大象安全套一夜間聲名鵲起。

類似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才真正擁有未來。正如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所說:“如果你今天停止創新,明天被别人取代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一說起産品創新,很多人就會講互聯網思維倡導的用戶體驗,但這樣的說法不全面。麥肯錫提出了一套産品創新的分類方法,跟我的觀察比較一緻:基礎技術創新、工程技術創新、用戶中心型創新(從功能到體驗,從體驗到個性)、流程效率創新。

互聯網之所以對傳統企業形成劇烈沖擊,主要是因為傳統企業傳遞價值的效率極其低下,而互聯網大大縮減了傳遞價值環節,同樣品質的貨因為傳遞成本下降,大家能用更低的價格獲得,這是流程效率創新的典型方式。

除了流程效率創新,互聯網企業還特别重視用戶體驗,但這種重視并不是行業特性,不管是德國對品質的追求,還是日本對服務的認知,本質上都是對用戶的關注。用戶中心型創新是我們的一個短闆,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這是大部分中國企業,尤其是面對消費者的創造價值的企業,在四大創新中可以大力改進的一個方面。

比如,餐廳賣的是食物嗎?是服務嗎?不。餐廳的燈光、音樂、屋外景色,都是餐廳的産品本身。可口可樂賣的是糖水嗎?不。可口可樂賣的,是你想到、拿到、喝到、提到糖水時的體驗。産品不是實物,産品是實物給你帶來的體驗。企業可以從四個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用戶體驗——便捷、品質、有趣和設計。

再回到突破性技術創新——基礎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創新,這兩項創新是用戶中心型創新和流程效率創新的基礎。

比如,支付前端的核心是身份識别,每次識别技術的進步,都将倒逼整個支付體系的革新。線下時代,身份識别的方式是卡片和簽字;PC時代,是用戶名和密碼;移動時代,是二維碼或NFC;萬物互聯時代,是生物識别。生物識别的時代正在到來,阿裡巴巴的刷臉支付隻是個開始。在這些真正的基礎技術、工程技術革新面前,用戶體驗創新也被遷移到全新的技術平台上。

但是,基礎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創新被驗證價值的時間、疊代的周期,通常比較長。很多人嘲笑一天隻有18小時的蘋果手表,就像2007年很多人嘲笑電話功能都做不好的蘋果手機。但幾年後,嘲笑它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都被滅掉了。颠覆,是從低端、高風險、未被證明的地方開始。所有戴在手腕上的手環、智能手表,甚至蜜蠟佛珠,都是傳統手表的競争對手,雖然今天看來,它們還是那麼不靠譜。

大家不要忘記,5年前,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占到了40%,僅僅過了5年,它已煙消雲散。真正帶來突破性價值的基礎技術和工程技術創新,可能會來得有些慢,但從來不會缺席。

組織:全腦紅利

推進渠道、營銷和産品變革,獲取流量紅利、社交紅利和創新紅利,都是靠人來完成。而聯合一群人發揮最大的有效努力的方式,叫作組織。

我在《互聯網+: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和《互聯網+:小米案例版》兩書中,反複說過一句話:傳統企業轉型的問題,到最後都是組織的問題。所有轉型方法論的“不落地”,都是因為沒有深刻地觸及組織問題。

有段時間,我登錄不了某世界著名連鎖咖啡店的App,通過人脈,請教了一下他們的中國區副總裁,他的回答是你下個最新的試試。可是,我安裝的已經是最新版了。整個組織對互聯網無法做出快速反應,是因為沒有對應的組織結構、反應機制,來激勵每一個員工以及高管擁抱互聯網、擁抱變革。所以,很多轉型的嘗試隻能是自我取悅的擺設。

創新,源自人的創造力。企業負責人很有創造力,能想出一兩個絕妙的想法,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的想法永遠是有限的,而且也是需要市場驗證的,所以對于變革型企業或者正在進化中的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整個組織的成員都有創新的能力,從而享受全腦紅利。企業要設置一種新的組織結構、一套恰當的激勵體系,以及一個合理的選擇機制,這樣就會處在一種生生不息的狀态中,自我生發出一些企業負責人想象不到的好想法、好手段,最終被合适的選擇機制篩選出來,帶着企業适應這個時代的變化。

我們把傳統企業獲取全腦紅利、打造創新力的方式,根據技術不确定性和市場不确定性兩個維度,分成三種不同的手段:延續性創新、平台型創新、颠覆式創新。

我們把技術不确定性、市場不确定性都相對較低的創新稱為延續性創新,也有不少人稱之為微創新。

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9.5%以上,因此轉型企業說自己要徹底變掉,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主體核心不能随便變。在沒有建立新能力的時候,居然放棄舊能力,真的有可能“轉型就是找死”了。我認為,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應該“自殺重生”。大部分企業應該通過漸進式創新,或者叫延續性創新,獲得進化。

創新文化的起點,是允許不同,更允許犯錯。創新文化還需要相關機制來保障。每個企業在既有的産品基礎上,都要留一定時間來創新,比如谷歌将20%的時間作為員工的自由時間,用這個機制激發大家的創造力。企業還可以建立創新獎金機制,獎勵每一個有效的點滴創新,從而激勵員工持續創新。

我們用相對獨立的平台型創新,應對技術不确定性和市場不确定性都相對更高的變革環境。平台型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提供或者變為平台,讓真正有創造力的員工成為主角,發揮創造力,并分享可能帶來的收益。

比如,你想做一些核心研發,公司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投一些錢,占一些股份,支持你去創業,還可能提供供應鍊、渠道等資源的支持。如果創業效益真的很好,你可以選擇用當時的市價回購公司最初的股份,公司獲得投資收益;或者公司繼續投資增持一些股份,幫助你把事業進一步做大。組織内部做孵化器,就是平台型創新的一種。這種創新的成敗部分由市場來選擇,部分由公司來選擇。

第三種手段是颠覆式創新,是技術不确定性和市場不确定性都最高的創新模式。它有幾種具體的操作方法。

其一,如果在企業内部産生颠覆性的想法,可以由企業内部人成立一個新公司,自己做CEO幹這件事,然後從外部找一些有新思路新想法的人組成核心團隊;或者反過來,由外部的人來做CEO,來自母公司的人做他的副手,新公司負責人直接向母公司一把手彙報工作,因為新公司跟母公司之間可能會有沖突。總的來說,母公司發起成立一家新公司,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做法。

其二,如果從内部很難找到颠覆式創新項目,而大家預計這個領域有可能出現颠覆者,可以成立一個“搜尋委員會”,專門在市場上尋找那些标的企業。它們經曆過創業的初期,已經證明其基本的執行能力、管理能力、産品能力,并得到了市場的初步認可,可以通過并購或合資,讓這個企業成為母公司的颠覆性補充。這個企業不能随便融入母公司,因為有可能會與母公司産生沖突,而被母公司“殺死”。

如果把成立新公司比作生兒子,并購或投資就好比領養一個兒子。總的來說,用并購或投資的方式獲得一種新的基因,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騰訊、阿裡巴巴近幾年大規模對外投資,在自己不具備能力但方向正确的領域,通過購買業内最優秀的前幾名企業,獲得入場門票。

其三,尋找可能颠覆本行業的其他領域的巨頭企業,比如互聯網可能颠覆本行業,那就尋求一個互聯網企業,合資成立一個子公司,這個子公司獲得雙方的基因,由它來領導變革。

今天中國的現實情況是,互聯網通過連接的方式,消除信息不對稱,極大提高效率,所以互聯網主要挑戰的,是基于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傳遞價值類企業。不少此類企業,比如零售(蘇甯、沃爾瑪)、金融(銀行、證券),可能需要直面颠覆式創新。而絕大部分創造價值類企業,比如制造(工業品、日用品)、服務(餐飲、汽車修理店),可能真正需要的是延續性創新。

※※※

所謂時代變遷,就是舊紅利在消退,同時一批新紅利在出現。時代給了我們四大紅利窗口——流量紅利、社交紅利、創新紅利和全腦紅利,我們就應該從渠道、營銷、産品和組織這四個角度去匹配這個時代。堅信趨勢、早做準備的人,将享受時代贈予的豐厚紅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