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衆審美分析

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衆審美分析

時間:2024-10-30 01:35:10

毛德勝

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結合了網絡文學和電視媒體的優勢:網絡小說的超時空故事架構、自由式叙事方式、情感式人物刻畫,在電視劇作的視覺展示中找到了良好的附着點;電視劇作的視覺形象化展現排除了網絡小說的“不切實際”,賦予原作生活本源的真實氣息,使劇中情更真意更切,更能訴諸受衆的審美意趣并帶有鮮明的後現代性。

一、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衆審美範式

從2011年的《甄傳》、《步步驚心》到2015年播出的《琅琊榜》、《雲中歌》、《芈月傳》,近年的電視熒屏上,網絡文學與電視藝術親密聯姻,重塑着電視劇的審美範式。

1.網絡文學的故事架構+電視媒體的再現藝術=強烈的帶入感。網民對網絡文學的理解和接受,可以依據自身的閱曆展開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但這種自由帶來了作品審美意象模糊的問題,影響了作品本身的表現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将網絡文學改編成電視劇的過程就是一個使原作不斷具象化的過程。電視媒體通過其特有的視覺再現手段,直觀呈現出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這種可視化的信息,使受衆的“合理化想象”有了更為現實的附着點,受衆被帶入“現實”的故事中,審美體驗更加深刻。

2.網絡文學的情感構築+電視媒體的時代附着=生活的真實感。網絡文學通過情感鍊條塑造人物形象,串聯故事情節。網絡文學的情節展開、故事推進,幾乎全部由人物情感或意識支配。情感是作品的主線和主導,這也決定着改編創作後的電視劇作品以傳達情感為第一要務。這種借助電視編劇附着的時代背景,是人們體驗并接受情感的條件。

3.網絡文學的人物刻畫+電視媒體的人物定格=獨特的審美性。網絡文學的人物形象體現為一種清晰又模糊的矛盾影像,清晰是指人物性格鮮明;模糊是指人物形象不明。在電視改編創作的過程中,編劇對演員的精心挑選和人物形象的設計,完成了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具象化表達。電視媒體對網絡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這種定格,對網絡文學作品來說是一種審美意向的開掘,對受衆而言則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的開啟。

4.網絡文學的情景描摹+電視媒體的視覺展示=唯美的畫面感。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于文字的極盡描摹,讀者的審美意象很大程度上是透過這種描摹形成的。比之傳統文學來說,網絡文學作品的文字功底确實不太入流,筆觸不夠細膩,人物刻畫也不精準。然而網絡作家自由奔放的筆觸卻賦予了其獨特的審美意趣。這是一種由于“詞不達意”(未能完全形容得出的境界)而成的“意猶未盡”(讀者加入了自己審美意味的獨特境界)。在電視劇作的改編創作中,這種意境轉而成為一種具有畫面感的審美意象—編劇運用各種視覺元素搭建組合的唯美場景,強烈沖擊着人們的視覺神經。

二、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衆審美特征

當前電視劇文化表現出對傳統電視審美意趣的超越和颠覆。

1.以情節動人。網絡文學改編劇克服了傳統影視劇“以情動人”的缺陷,将情感的宣洩和表達融入故事情節的推進過程中。網絡文學善于營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而電視的視覺化展示能為這種情節尋找到合适的附着點,強化故事的真實性。如《甄傳》的情節設置以人物為中心,圍繞主人公甄命運起伏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相互勾連,整部作品節奏緊湊而不拖沓,觀衆的情感也被牢牢鎖定。《芈月傳》的情節安排則在尊重史實之餘,将劇中人物設置在曆史演進的洪流中,彰顯人物命運的曆史必然性;史實與演繹的雙向并舉凸顯曆史真實感,為編劇的合理化改編創造了條件,觀衆在已知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完成了對主人公形象的認識和命運的體味。

2.靠台詞取勝。電視劇是講故事的藝術,這決定了電視劇中語言運用的重要性。電視劇行業吸納網絡小說的故事情節,同時也借用了網絡小說的叙事風格、叙事語言。《何以笙箫默》的愛情主題并不鮮見,但“何以體”的台詞卻大受追捧,文藝範兒與世俗化的表達共同作用,“向來緣淺,奈何情深”電視劇中這些看似随意,卻充滿哲思的愛情宣言,讓何以琛與趙默笙的平凡愛情故事,擁有了一種永恒與經典的意味。該劇展現出後現代主義的電視劇審美意蘊—文學語言對電視劇的藝術化改造和提升。

3.用人物吸睛。電視藝術的文化審美,相比較文學作品的隐晦表達,創造的是可感、可觸的美。人物美的建構決定了當下多數電視劇的審美标準和範式,俊男和美女的組合成為不二法門。改編自網絡小說的古裝劇《雲中歌》,在各大網站貼出“雲歌”的古裝形象,引得網友直呼“美哭了!”。這種對小說人物的現實再現,展現了該劇在将網絡文學審美形象具象化過程中的成功,成就了千萬觀衆心目中的“雲歌”形象,也帶動了不俗的收視業績。

4.憑演技出位。網絡文學改編劇的觀衆是深深浸染于網絡文化的一代,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心理的感受。電視劇《琅琊榜》演繹了一個基本可以說是老套的故事—中國版的王子複仇記。“麒麟才子”的驚世才華全部借由演員傾力演出得以表現,并掀起了2015年中國電視劇行業的飓風,占據同期電視劇收視率榜首,被衆多網友盛贊為“中國電視劇的良心之作”。

三、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衆審美心理

網絡文學改編劇融合了網絡文學和電視劇的雙重特征,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審美矛盾幾乎無處不在,也影響着當下電視觀衆的審美心理,使其更加複雜化。

1.情感的浮躁不安與追求内心安甯并存。網絡信息的海量和層出不窮是當代觀衆司空見慣的,對信息的喜新厭舊逐漸演化為他們的接受特征,網絡時代下他們推陳出新的要求顯得更為迫切,觀劇心理更加浮躁。他們很難再對一部劇情有獨鐘,這種“不夠專一”的欣賞态度多半與目前網絡文學改編劇缺乏内涵有關,但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依然具有攝人心魄的魔力,讓觀衆欲罷不能。《琅琊榜》不急不緩的叙事節奏,劇中人物波瀾不驚的演繹,傳遞的卻是心機重重,觀衆隻有靜心體味才能理解其中的算計意味。審美欣賞具有情感性,接受也是一種情感曆程。①對《琅琊榜》的贊譽反映出現代受衆在浮躁不安情緒下追求内心安甯,渴望靜心玩味的矛盾心理。

2.語言的随心濫用與追求語言内涵的龃龉。網絡時代最大限度地彰顯了現代人的自主意識。掙脫傳統和規矩的束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後現代主義的電視劇文化景觀中,網絡語言的大量湧入成為現實,無厘頭的表達充斥熒屏。網絡文學走入電視劇創作中更為這種網絡語言的滲透提供了先天條件,出位的語言組合不但沒有讓電視觀衆費解或不能接受,反而成為了當下電視劇的标志性語言。《武林外傳》、《愛情公寓》、《醫館笑傳》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然而在《何以笙箫默》不乏文藝範兒的經典台詞面前,這些網絡化的台詞不免顯得缺乏内涵。現代電視觀衆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無疑是具有雙重标準的,一方面自身追求自由,随心所欲的濫用比比皆是,“童鞋”對“同學”的代替,“伐木累”對“family”的代替,更有“段”、“城會玩”等一批不知其意的網絡語的流行。另一方面又是對經典語段表達的追捧,比如對《何以笙箫默》中“奈何緣淺,何以情深⋯⋯”的模仿。這種雙重标準的出現,折射出現代人在語言運用方面渴望随心創造與追逐語言内涵的矛盾心理。

3.故事的奇幻唯美與追求事實合理的沖突。藝術創造直接體現着一個民族或群體的藝術接受傾向,接受者主導的審美接受風氣或習慣與美的創造有密切關系。②高度網絡化的生活與當代電視受衆樂于分享的心理相得益彰。網絡文學的極盡描摹不同于傳統文學作品的細緻刻畫,網絡文學中的形象描繪具有同質化和言簡意赅的性質。原本這種“偷懶”的方式是創作中的短闆,然而網民的信息填補和合理想象卻成就了網絡文學的“意猶未盡”之美—隻可意會不能言傳。這種個性化的審美發展到網絡文學改編劇則成為一種極盡完美的追求,電視觀衆對網絡小說走入電視熒屏充滿了奇幻唯美的心理期待。《雲中歌》從人物造型到故事場景設置都體現了這種對美的追求。然而,這部電視劇推出不久卻被網友扣上了“沒有營養”的帽子。同期播出的《琅琊榜》則收獲了電視觀衆的大部分贊譽。《琅琊榜》“回歸審美的嘗試和本質”,在注重造型置景的同時,更注重叙事風格的突破與嘗試。③通過演員的細膩演繹,将環環相扣的權謀争鬥展現得入情入理。電視觀衆對《雲中歌》和《琅琊榜》的不同審美取向,也顯示出他們對故事的奇幻唯美與追求事實合理的矛盾心理。

四、結語

網絡文學與電視媒體的聯姻帶來了電視劇審美的改變,網絡文學改編劇既影響着後現代主義的電視文化景觀,也重塑了當代電視劇的審美範式。網民對網絡文學和電視藝術的雙重審美标準形成了他們的矛盾心理:他們情感浮躁卻追求内心安甯、随心濫用語言卻對語言内涵有較高要求、追求故事的奇幻唯美卻又要求事實合理。對讀者口味的适應是作家的一種創作傾向,④對網民口味的适應成為當代電視劇的創作的一個風向标,電視劇創作要以對觀衆的這種雙重審美意趣的具體體察為前提。

注釋:

①②④董學文:《美學概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02、187、188頁。

③邱偉:《琅琊榜》擁偏正劇底色回歸審美的常識和本質,http://culture.people.cn/n/2015/1012/c2221927688796.htm,2015-10-12。

(作者單位:周口師範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責編:丁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