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基于移動互聯的五年制高職數學SPOC課程教學初探

基于移動互聯的五年制高職數學SPOC課程教學初探

時間:2024-10-27 10:16:48

摘要: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被打破,随着MOOC、SPOC的盛行,找到一個合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媒介也成了急需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如何使用超星公司的手機APP“超星學習通”開展基于移動互聯的五年制高職數學SPOC課程教學的實踐,以期為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超星學習通移動互聯SPOC

2015年3月5日、2016年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聯網+”的力量來進一步深化改革。教育部2016年6月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在規劃中總結了十二五期間以“三通兩平台”為主要标志的各項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也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學信息化體系。

事實上,現階段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還停留在上課時利用電腦播放PPT的階段,而現在的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移動互聯環境伴随他們成長。所以順應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利用學生最熟悉的移動互聯進行教學恰恰與“十三五”的發展目标中“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思想不謀而合。

将移動互聯引入教學有很多的媒介,例如QQ、微信、問卷星,還有一些專業公司開發的手機APP,筆者學校目前采用的是超星公司的“超星學習通”手機APP。

一、理論基礎

1.SPOC概述

2013年,阿曼德·福克斯教授首次提出了SPOC這一概念,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衆私密在線課程。SPOC将MOOC開放式的入學條件提升為準入制,隻有符合條件的學生才能被納入SPOC;學生規模一般也限定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之間。SPOC實質是将優質MOOC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借以翻轉教學流程,變革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既能充分發揮MOOC的優勢,又能有效地彌補MOOC的短闆與傳統教學的不足。

2.移動互聯教學理論基礎

(1)聯通主義(Connectivism)。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提出聯通主義的網絡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是一個連續的、知識網絡形成的過程。結點是我們能用來形成一個網絡的外部實體。結點可能是人、組織、圖書館、網站、書、雜志、數據庫或任何其他信息源。發生在我們頭腦中的學習是一個内部(神經)網絡形成的過程。

“知道在哪裡”和“知道誰”比“知道什麼”和“知道怎樣”更重要。在網絡時代,知識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識網絡的各個結點,我們每個人都隻有擁有這種分布式知識表征的一部分,我們的任務是把這些結點連通與聚合起來。因此,個人不必評價和處理每條信息,而是要創建由人和内容等可信結點所構成的技術增強型個人學習網絡。

(2)新建構主義理論。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在2011年提出新建構主義理論,他認為網絡的出現讓人類的學習面臨兩大挑戰: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所以他在經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針對網絡時代的學習特征提出新建構主義理論。核心理念可用“情境、搜索、選擇、寫作、交流、創新、意義建構”來概括。提出在網絡時代,對具體知識的講授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教師要做到五個教會:教會學生如何搜索、教會學生如何選擇、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教會學生如何交流、教會學生如何寫作。

聯通主義者西蒙斯認為網絡學習重要的是管道,而不是管道内的内容,也就是說他更注重知識的聯通過程而非知識本身,新建構主義則提出知識(建構)同樣重要。結合兩位學者的理論,筆者認為在網絡大時代背景下,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網絡資源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為日後達到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移動互聯教學是結合多媒體技術、軟件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在移動互聯環境下開展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借助智能移動設備(手機、ipad以及上網本等)完成課前資源的學習、課上知識的内化、課後知識的提升和創新。本文主要以智能手機為例,闡述移動互聯的教學模式探索。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高職學生的必備工具,形影不離的特性更适合“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要求。

二、移動互聯在教學中的應用

前面已經提到,筆者所在的學校在移動互聯教學中,使用了超星公司提供的“超星學習通”手機APP。本文就以“超星學習通”為例,探讨移動互聯下的高職數學SPOC教學模式。

1.課前準備階段

将課程的知識點拍攝成微視頻或者在網上下載相應的微視頻上傳到超星學習通“課程”模塊中,同時上傳相應教案和課件以供學生課前自學,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5~8分鐘以内,然後在“作業”模塊中布置進階作業,讓學生自測并自我考查,是否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視頻的學習,形式類似于遊戲的過關模式。在觀看視頻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随時在“讨論”環節留下任何疑問,而且SPOC範圍内的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參與讨論,和論壇跟帖類似。

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根據後台提供的學生觀看視頻的時間和進階作業的正确率統計,抓住共性問題等進行二次備課以及在線解答一些個别問題。

2.課上内化階段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既有線上教學,也有線下師生面對面的交流,翻轉課堂的出現,讓知識的傳授在課前完成,而讓知識的内化在課上完成。傳統的課堂教師是主角,翻轉後的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習的進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決定。

課上,教師可以對“超星學習通”的進階作業完成情況給出數據統計和分析,針對錯誤集中的問題以及需要普遍性講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讨論,再通過教師闆書,共同商讨直至給出規範化的解題流程。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數學科目對解題的規範性和示範性是有明确要求的,其他科目未必需要如此。

學生可以就課前觀看的視頻,提出自己的疑惑,分小組讨論解答,如果學生沒有疑惑,那就由教師提出,學生讨論并解答。這樣對知識的内化也是有效的考查方式,因為若想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就要講授他人能最大限度地記住所學習的知識。

3.課後升華階段

知識的内化由于已在課中完成,如果還有殘餘的知識點沒有弄清楚,可以繼續通過讨論環節提出問題,并且可以挑戰知識的遷移和創新環節。

三、移動互聯的優勢

1.學習的地點、時間不受限制

由于微視頻、課件、教案等資料可供下載,也可分享,對看一遍沒有弄懂的知識點,學生在課前可以下載後反複觀看,這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2.考試可以在線完成、并可在線保存試卷

超星學習通可以實現考試在線完成,教師把試卷上傳到“考試”模塊,學生在線答卷。試卷的題目順序可以随機産生,也杜絕了學生作弊。測驗完畢試卷可以保存在後台,這有利于學生的階段性複習和糾偏。

3.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傳統課堂中,基于從衆和懼怕出錯丢人的心理,學生往往不敢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幹脆放棄表達自己的意見。利用“超星學習通”的“投票”模塊,學生可以匿名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在後台可以迅速并且清晰地看到一個問題提出後回答的正确率。學生自己也可以看到自己答案的正确與否以及正确答案。這對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既保護了隐私又達到了實際掌握知識的目的。

4.打破傳統的手機影響學習觀念

很多老師擔心的智能手機進課堂,會導緻學生玩手機而忽視聽講的情況,可是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筆者發現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或者說發生學生借助手機做其他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的例子并不多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位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表現的欲望,即使遇到不會的問題,他也可以立即利用手機去搜索,和别人讨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移動互聯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反思

1.網絡條件受限

十二五期間,雖然“三通兩平台”已初見成效,但是落實到各個學校的狀态似乎不盡如人意。以筆者所在的南京為例,WIFI覆蓋全校園的高職院校隻有屈指可數的一到兩家,帶寬有但帶不動的情況占大多數,這就無形地把移動互聯學習方式限制住了。學生大多隻能靠手機流量來學習,月初還富裕,月中就見底的情況并不鮮見。這對财力有限的學生來說無形中增加了一筆不小的費用,同時也在硬件條件上限制了移動互聯教學的開展。

2.教學資源的選擇受限

因為受帶寬的限制,教師就要盡量選擇短小、精悍的微視頻作為學習資源,甚至在分辨率的選擇上也隻能盡量壓縮,把文件壓縮到最小的形式,從而導緻視頻清晰度不夠高,這也會導緻學生學習興趣降低。

3.教師的疑慮

手機進課堂的移動互聯教學模式在現在大多數課堂内還是比較少見的,大部分教師擔心不能控制學生不玩手機,使其專心學習。這是一條需要長時間探索的路,需要建立新的課堂制度、修改考評制度、構建手機學習交互平台以及教師自身對這種交互平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機普及率如此之高的環境下,不想辦法利用手機教學而是一味地限制手機進課堂,這種隻堵不疏的模式,恐怕遲早要被互聯網教學革命的大潮所淘汰。

參考文獻:

[1]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2]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後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

[3]王竹立.關聯主義與新建構主義:從連通到創新[J].遠程教育雜志,2011(5).

[4]邱煥耀.移動互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0).

(作者單位: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