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思想之路

思想之路

時間:2024-10-26 01:45:13

在大約2000年前,古絲綢之路以神奇的方式将世界的東方和西方連接在一起。

夕陽餘晖中玄奘西行的雕塑您或許在柏林、巴黎或者開羅正在閱讀《今日中國》紙質版刊載的這篇文章,而我則在北京的辦公室寫作,不時地透過玻璃窗眺望窗外。如果沒有那條古老的商道,這兩者今天皆不可能。在大約2000年前,它以神奇的方式将世界的東方和西方連接在一起。

這條古老的商道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它是一條神秘、充滿浪漫色彩的貿易通道。您現在可能想到落日餘晖中穿越沙漠的駱駝商隊或者五光十色和喧鬧的巴紮。然而,在這條坎坷不平的古老貿易通道上運輸貨物,常常是險象環生。通過那漫長、難通行的路段,商人和馱載牲口總是累得筋疲力盡。

但是,在今天看來,對于跋涉在路上的商人和留在家裡的人來說付出這份辛勞是值得的。這裡不僅僅是指在物質意義上的回報。直至今天,我們作為晚輩仍然享受着早期遠程貿易帶來的成果,而我們自己則常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如果想循着曆史的軌迹去了解充滿傳奇色彩的絲綢之路,最好去位于中國西北地區的甘肅省,探訪至今還保留着鮮明特征的曆史遺迹。

甘肅—古絲綢之路的搖籃

我們向嘉峪關方向行駛,它是第一站。這個地級市人口為25萬,按照中國的國情它隻能算是一個小城市。但是,該市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

嘉峪關靠近河西走廊(亦稱甘肅走廊)的西端。河西走廊是自然形成的、為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狹長地帶,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近100公裡,南北兩側群山環繞。在河西走廊的南邊聳立着白雪覆蓋的祁連山,它對該地區生存至關重要,是青藏高原北部的支脈。祁連山的融雪注入流經河西走廊的黑河和疏勒河。有了這兩條河才使地處荒涼的沙漠和半沙漠化的曠野之間的山谷中形成了衆多的綠洲,環繞着綠洲逐漸發展起來了一些較大的定居點。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的嘉峪關。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西端的一處隘口,當時的長安(今天西安)是行進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所有商人的起程之地,嘉峪關是旅行者必經的重要關隘。今天的嘉峪關市因為這個隘口而得名。這裡也曾是萬裡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在此,曆史上許多著名的西方旅行家,例如馬可·波羅等踏上了通往中國内地的旅途。

來自異國他鄉的商人與當地人的交往和互動源遠流長,給當地的生活留下了印痕。這一點即使今天在嘉峪關城門前遺址中仍清晰可見。因此,我們離開嘉峪關市中心,向西南方向行駛了約20公裡。

有1700年曆史的古老見證

透過大巴車窗我們看見一片貧瘠、荒涼的平原綿延至山腳。在這片土地之下,曾沉睡着1700多年未被發現的考古寶藏。随着這些寶藏重見天日,通向昔日絲綢之路的大門打開了一道縫。

在1972年,當地人偶然發現了古代牆體的遺存。後來的考古發掘揭開了今天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之迷的魏晉墓群。在這片荒涼的沙漠之下,研究者發掘出一塊巨大的墓地,1400座古墓坐落其中,其年代确定為從魏朝(220-265年)至晉朝(265-420年)。迄今為止,研究者小心翼翼地打開了18座古墓,其中兩座古墓,即6号墓、7号墓對遊客開放。

我們順着狹窄的石台階往下走,來到6号墓門口。這是一座家庭成員合葬墓。研究者認為,這裡安葬的是一位高官和他的夫人。

從高11米的石制墓門就可以看出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整個墓穴的裝飾顯示出公元三世紀高超的藝術水平。

在紅色、褚色和黑灰色的磚塊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神話中的人、獸形象和浮雲、流水以及火焰圖案。然而,真正的文物寶藏卻安放在裡面。在20米長的地面上排列着3座窄小的墓室、每座墓室2米寬。在拱頂的牆體中工藝高超的建築師嵌入了繪有優美圖案的136塊牆磚。

由于氣候幹燥和受其影響氧化過程緩慢,這些在1700年前制作的壁畫至今還保存完好,這讓人驚歎不已。在已經發掘的古墓中,研究者發現,8座古墓中繪有這樣的壁畫,共760幅。

這些微型、卻活力四射的壁畫是在白色的磚底上用紅色和黑色顔料繪成的,展現了被安葬人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壁畫,我們可以管窺當時的生産和生活條件,同時也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膳食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以及消遣和文化娛樂方式。這些壁畫給了我們寶貴的線索去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

壁畫的題材涉及面十分廣泛,包括了播種和收獲方式、古代的畜牧業和狩獵、服裝風格、交通工具、古代樂器,甚至集體遊戲。此外,壁畫還描繪了身着傳統服裝的來自中、西亞的騎駱駝的商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壁畫證明,通過昔日絲綢之路完成的貿易深刻影響了今天甘肅居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此外,壁畫還證明,蓬勃發展的貿易使本地事物與異域元素交織在一起,從而實現了整個地區思想和文化新繁榮。

超出商業意義的絲綢之路

今天我們知道,古代的絲綢之路遠不止是一條貿易通道。其線路網連接了亞洲最重要的文化區域中的三個區域,即波斯帝國、印度和中國。其奠基人是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出的使臣張骞。他奉中國朝廷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漢武帝時期,以往分散的貿易路線首次得以正式的開發、加固和拓展。在之後幾百年裡,這些貿易通道成為了東西方國家交流中新的大動脈。

在唐朝(618-907年),特别是在唐朝的早、中期,通過絲綢之路實現的貿易額達到了頂峰。當時,中國從西部國家主要進口黃金、寶石、象牙、香料、顔料和紡織品。阿拉伯商人則從中國進口毛皮、陶器、瓷器、調料、玉器、青銅器、漆器、鐵器和絲綢。尤其是從中國進口的絲綢在中國以西的國家倍受歡迎,而且售價也高。正因為如此,德國地理學家、繪圖家和旅行研究者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創造了“絲綢之路”這個詞,并沿用至今。

然而,當初人們未曾想到的是,随着商品交換出現了一些持續影響我們世界的事物:這就是技術成就、文化财富和新思想的傳播。

通過絲綢之路越來越多的玻璃制品及其先進的生産工藝從阿拉伯國家傳到了中國;而中國的造紙術也走向了世界—先傳到阿拉伯國家,然後進入歐洲。這項“技術轉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墓室壁畫描繪的古絲路情景

各國遊客探尋充滿傳奇色彩的絲綢之路古迹與今天不同,當時商人們在做貿易時,必須深入了解異國他鄉人們的生活和勞作習慣,由此也促進了早期的民心相通。

綠洲之城敦煌—佛教的一顆明珠

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能像敦煌那樣,以如此令人難忘的方式展現出來自遙遠國度的意識形态在當時的中國紮根,并且帶來了思想創新。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靠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我們的旅行大巴行駛了近5個小時,行程約375公裡,抵達這座綠洲之城。早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就下令在這裡建造邊防哨所,抵禦外來侵略者來犯漢朝。很快敦煌發展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因為敦煌位于塔克拉碼幹沙漠的東邊,絲綢之路的南線和北線在此交彙,所以敦煌成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熔爐,也成為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的大門。

今天,對于這座有19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旅遊業是支柱産業。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敦煌主要是想參觀世界聞名的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198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從公元4世紀至12世紀,僧人們在平均17米高的沙石崖上開鑿了約1000個洞窟并用色彩鮮豔的圖案加以裝飾,他們用木料和泥料制作了巨大的彩塑佛像并且繪制了富麗多彩的壁畫。

在宋朝初期(960-1279年)絲綢之路開始漸趨衰落,整個洞窟系統被人們遺忘,直到王圓箓道士的偶然發現,它才重見天日。由此,莫高窟震驚世界。1900年,王道士發現了從4世紀到11世紀的經卷、文書等約5萬餘件。僧人們于1036年将這些寶藏砌入洞穴,使其免遭洶湧來犯的蒙古人的破壞。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其中492個洞窟保存完好,部分洞窟對遊客開放。

在古代,這些洞窟不僅僅被用作裝飾華麗的隐室貯存佛教經文,洞内藝術性很高的壁畫也促使人們默想、靜修,發揮着在通過視覺了解佛經内容和以形象的方式幫助人們記住佛經故事的作用。通過壁畫不識字的人也能初步了解佛經的教義。

佛教發源于印度北部。在中國,它逐漸發展成為與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并行的主要的宗教流派。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對來自異國他鄉意識形态的開放程度。

衰落和新生

大約在10世紀中葉,陸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衰落。當時,中國加強了海上貿易,東南亞形成了新的市場,阿拉伯人也提高了關稅。此外,位于絲綢之路中段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羅布泊沙漠周邊的河流漸漸幹涸。

進入21世紀,貿易不再像當年那樣廣泛地發揮着建立牢固的私人聯系的作用。今天,貨船在中國碼頭由中國工人裝貨,在美國或者在歐洲由當地工人卸貨。反之亦然。貨物在運輸途中遠離商人,因此也不同于以往買賣雙方必須“浸泡”在異文化之中。

然而,在現代有一個行業方興未艾,它使我們能重新沿着古代商人的足迹,踏上絲綢之路。這個行業就是國際旅遊業。嘉峪關市和敦煌市的負責人充分認識到了這個行業的發展潛力,在今年舉辦了第八屆國際旅遊節。

在互聯網時代,經常回顧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勇于發現的精神并且去遙遠的區域裡親身體驗那條旅行路線,還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其目的是親自接觸當地人并直接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讓他們的異文化影響我們,我們則接納他們的思想和習俗。這樣,我們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帶回家,說不定在我們的家鄉可能萌發出全新的事物。

人們隻能從荒漠古代牆體的遺存遙想昔日古絲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