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熱共享,冷“SHARING”

熱共享,冷“SHARING”

時間:2024-10-28 01:12:50

對于共享經濟熱議的當下,我們需要更清晰、更全面、更準确地認識和理解其實質、其演進、其前景。為此,我們可以從七個方面展開思考,即“SHARING”七個字母所代表的參與主體(Subject)、所有權(Having)、吸引力(Allure)、反對力(Revolt)、中介平台(Intermediary)、創新與否(Newness)、政府角色(Government)。

馬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樹管理學講席教授,BiMBA商學院學術主任

共享經濟是時下的熱門話題。你去讀上百篇關于共享經濟的文章或者書籍,你會發現,大家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地重複引用的例子無非是Airbnb和Uber。房子和汽車的共享,以及與住和行相關的其它例子,大多基本上是結果未經檢驗的例子。然而,大家說起來分享經濟,眉飛色舞,青睐有加,激情絲毫不亞于當年“稻糠畝”火爆之際。一時間,仿佛共享經濟可以摧枯拉朽,改天換地,從根本上挑戰現有的生活方式乃至生産關系。本文旨在厘清與共享經濟相關的各種關鍵概念,并力圖比較全面地從機會與威脅兩個方面來認識共享經濟未來的演進與發展。基本的态度很清楚:謹慎地樂觀。

其實,在共享經濟這個龐大蕪雜的籠統稱謂下,演繹着不同的賦義與解讀。有人說共享經濟(sharingeconomy)是大家“共同消費”(collectiveconsumption)或者“合作消費”(collaborativeconsumption),抑或是“互相連接”的消費(connectedconsumption),強調的是大家對産品和服務的“共享”。也有人說,共享經濟的說法是誤區,相關的正确說法應該是“租賃經濟”(rentalorleasingeconomy)或者“獲取經濟”(accesseconomy),強調的是對使用權的看重與交易,而無需對所有權進行購買。還有人說,更加實質性的說法應該是所謂的“即時經濟”(ondemandeconomy)或者“零工經濟”(gigeconomy,或曰趕場經濟、走穴經濟)。

本文從共享“SHARING”的七個方面來界定并探讨共享經濟的方方面面,并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供大家思考。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讀将會幫助我們更加準确、清晰地理解所謂共享經濟的範疇、實質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見表1)。

參與主體

廣義而言,在個體與機構的任何組合之間發生的交易都可能是屬于共享經濟的範疇。也就是說,共享經濟并不隻是C2C的專利,也可以是B2B的實踐,還可以是B和C之間的交易以及C與B的共享。

第一,我有大型機械,自己用不完其所有能力,與其令其閑置浪費,不如租用給有需求但買不起的小企業。這是B2B的分享。

第二,你有一輛SUV,周末經常不開,就可以租借給想嘗試一把SUV的司機或者愛好者,小有盈利。這是C2C的邏輯。

第三,一個企業内部澡堂如果有閑置能力,可以向企業外人員開放,仍然比外面純商業洗浴中心便宜。這是B2C的道理。

第四,如果一個程序員自己是一個單幹戶(independentcontractor),在正常固定夥伴的工作量之餘,可以給某些其它企業打零工。這是C2B的服務。

所有權問題

首先,從法理上說,公有制(publicownership)就是大家名義上“共享”的所有權(ownershiprights“nominally”sharedbythepublic)。這種制度下,對于任何一個個體而言,誰也沒有真正地享有相關資産的所有權。大家在經濟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比如不同單位之間的相互支援)大概都可以籠統地被看作是時下甚為應景的“共享經濟”的說法。

其次,在承認私有産權的制度下,牽涉到所有權的共享經濟,意味着每個參與的主體隻擁有相關資産的部分所有權(partialownership),沒有任何人真正擁有相關資産的全部所有權。比如,時段共享的私人飛機或者高檔度假村,每個所有者隻擁有某些時段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這時的實際狀态是大家“共有共享”。

再次,如果大家共同擁有的隻是使用權,而并不涉及産權,此時的經濟形态則是純粹的“共享”(shareinorsharetogether),大家共同購買,集體消費,比如四個人拼桌共同享用一隻千島湖魚頭。

第四,還有一種情形,此時購買的東西介于産權與非産權之間。比如,每個小的創業企業,由于規模有限,如果單獨去給員工購買醫療保險可能不劃算或者負擔不起,數百個小企業組成聯盟,集體去買醫療保險,則有規模效應。

第五,如果某人或機構已經擁有某産品或者服務的法定所有權,而是通過收費的方式将其産品與服務的閑置剩餘容量租借給其他人或機構,此種形态則是“分享”(sharewith),有提供與接受的區别。一個财産(比如,房屋或車輛)的完全所有者可以将此财産在空間上或者時間上将其一部分的使用權分享給他人。

第六,如果夥伴雙方相對固定地互惠性地分享某種各自擁有的産品與服務(無論是易貨貿易,還是按某種标準進行現金結算),那麼這種特殊的共享便是一種更加特定的“互享”(reciprocalsharing),比如航空公司之間的代碼共享,通常是跨航線的互享,在一條航線上A共享B的飛機,在另外一條航線上B共享A的航班。

吸引力與反對力

影響共享經濟之“吸引力”與“反對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産品與服務本身的可分享性、參與主體的分享意願、分享的成本與回報,以及分享的情景等(見表2)。由于物理特性和社會屬性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适于分享。通常情況下,一次性使用的東西,即使有剩餘,也難于與别人有償共享,比如剩飯。另外,過于高端、前沿、私密、獨特的東西,所有者通常不願意與人分享。燕尾服可以共享,遊泳衣難以共享。

如果分享的交易成本過高,比如搜尋費用、付款方式、服務評價,以及合同糾紛處理等多方面的實際或者潛在成本較高,風險較大,或者實際的總體使用成本并不比直接購買便宜多少,共享則比較難以實現。

如果分享對參與者的回報較高,比如提供分享者可以将自己閑置的資産換得相當數額的現金,或者接受分享者可以比自己去買要劃算的多,共享則較容易産生。比如,車與房等使用單價較高而又相對比較标準化的東西容易被共享。

當然,分享經濟中參與者追求的回報可能會超出簡單的經濟性考量。大家可能會出于社交的需求或者其它的考慮參與到共享經濟中來,比如慈善或者環保等理念訴求,或者情感滿足與獵奇體驗的欲望,比如粉絲可以租賃自己崇拜的明星用過的某些物品。

影響共享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悖論是,分享經濟一旦真的成功,它基本上就已經不再是分享經濟了。如果大家都各自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和特長,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剩餘和閑置的東西。如果大家絞盡腦汁兒地去琢磨如何分享自己的剩餘,而不是專注于自己的主業和專長,那麼我們所共享到的大多都是别人比較業餘的或者不夠專注的服務和交易提供。并不是所有人的剩餘産品、服務、時間、能力都值得分享。而一旦這些熱衷于分享的人極為熱忱而敬業地去從事原本屬于共享經濟範疇的事體,此時他已經是專門從業,而不再是分享或共享。

最後,分享經濟有賴于具體情境的優劣,比如民衆是否理解,政府是否允許并支持,中介平台是否公正有效,經濟發展周期是否迫使大家更為節儉度日等。也許大家沒有意識到,分享經濟的興起不僅與移動互聯網息息相關,而且是陡然升溫于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年頭好的時候,大家都是追求及時滿足和自我便利。浪費自然多于分享。

中介平台

共享經濟古已有之,從最早的易貨貿易到民間的衆籌集資,從實物到服務再到金融,可謂不鮮一見。如今共享經濟風頭正勁,優勢凸顯,則是因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物聯網)的出現催生了各種具有規模優勢和範圍經濟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使希望共享的各方主體更加便捷經濟地找到對方并實現交易。大家言必稱楷模的Uber和Airbnb便是這樣一種平台。它們的存在使得别人之間的分享成為可能。但它們本身從事的并不是分享,而是不折不扣的專業化的高科技服務。

所謂的分享經濟會促使“去中介化”的說法,其實是一大誤區。中介并沒有去,不過是改變了而已,而且變得更加強大,甚至不可或缺。平台的有效性和效率将取決于搜尋的準确迅捷程度,參與者之間連接的廣泛程度,服務評價與選擇的便利性,支付的安全與便捷性,以及整體平台的綜合信用以及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分享經濟與創新

概而言之,大部分人或者機構的剩餘和閑置的東西都是相對大路貨的較低水平的不斷重複。根據定義,共享經濟的主要意義在于盤活存量和在正規市場交易體系之外的拾遺補缺或者随機調劑。通常情況下,這種經濟形态中,很難會發現極為珍貴的東西,比如主人不識貨将某些古董或者名貴的東西低價分享;也很難會有多少在低水平重複之餘而刻意謀求的場頻與服務創新。共享,畢竟是要解決已有剩餘和閑置物品的問題。

雖然開放式創新被炒到爆棚,真正創新的東西,尤其是所謂從0到1的創新,通常都是在廟堂中而不是街市上創造的。街市上所流行的大多是流通領域裡的傳播擴散,或曰山寨化的過程。共享,亦是主要屬于街市上的流通買賣。平心而論,那些做中介的大平台可能在創新,技術上的和商業模式上的。那些參與分享的主體,現在看來,主要還是在于盤活存量,而不是專注于産品與服務的創新。随着原本共享者的逐漸敬業和專業化,也許,新一輪的創新可能在共享經濟中産生。

政府的角色與作用

已經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和五年計劃的共享經濟,無疑會得到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倡導和支持。然而,作為新的經濟形态,共享經濟不僅挑戰現有的商業模式和經濟秩序,而且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方面也給政府和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必須應對的挑戰,比如監管、稅收、服務、安全、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

正像一路走來的中國經濟改革的經曆,在共享經濟的發展道路上,适度允許來自基層的探索和創新,也許是明智之舉。事實不斷證明,隻有經過實踐檢驗并符合市場邏輯的創新才能真正流行推廣。共享經濟應該享有這個機會去證明自己。我們不妨謹慎樂觀地拭目以待。

本文責任編輯:劉永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