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早餐裡的中國

早餐裡的中國

時間:2024-10-25 10:14:57

在揚州趣園茶社,研究揚州文化的學者華幹林(左)正在與朋友們進行一餐儀式感濃重的傳統早茶我一向覺得,開啟一天的早餐是要隆重些的。一來,“早吃飽,晚吃少”有着科學依據;二來,中午時間匆忙,晚上家人下班的時間經常不一樣,倒是早餐,成為可供情感交流的一餐。于是,在北京的家裡,早晨我會用吐司機烤面包,平底煎鍋煎培根和雞蛋,還準備新鮮的水果拌酸奶,以及熱騰騰的手沖咖啡。有時候要變換花樣,我也會做個三明治配麥片粥,或者煮馄饨,放紫菜、蝦皮再來點香菜。

武漢的朋友對我說:“我可不希望家裡人弄早餐,外面選擇那麼多,随便一買也比家裡做的強啊!”我對武漢早餐的印象,是熱幹面一統天下,當然不能理解。結果到了武漢的第二天,我去了一家叫作民生甜食館的地方。這裡是武漢總類最全的早餐店,堪稱早餐博物館,可以基本領略武漢所謂“過早”的全貌。經理聽說我們是來采訪的,想要幫我們一起把店裡的品種擺在一張大圓桌上拍照,不過很快就放不下了。結果有了糊米酒,就沒有了蛋酒;有了什錦豆腐腦,就沒了甜豆腐腦;放了牛肉面,牛雜粉就得撤掉。如果我是武漢人,我想我會像那些拿着雙層飯盒的阿姨,也來這裡把一家的早餐都買好吧!

早餐文化豐富的城市當然不隻武漢。我們精選了全國五個城市來考察早餐的盛況。從北到南,它們分别是西安、揚州、武漢、貴陽和廈門。擔心大城市不能完全代表,我們還補充了一個慢節奏的小地方:貴州的興義。去年在同一時期,我們做過一期《宵夜裡的中國》。今年,我們想要看看早餐裡的中國是什麼景象。

揚州是一座早睡早起的城市。記者薛芃發現,宵夜在揚州還是個新近的現象。晚上9點之後,揚州的大部分街巷就進入了靜谧,仿佛人們要為享用晨間的美味而養精蓄銳。揚州早餐是社交化和一人食的兩派。社交化是在茶社裡的筵席。相比廣州早茶用小推車送上點心來選擇的随意,揚州早茶是工整而華麗:小菜已經提前擺好,接着是各色茶點和時令特飲,最後目不暇接的面點則把筵席推向高潮。這樣的陣仗來源于揚州鹽商對吃食的講究,顯示着揚州人的面子和底蘊。不過在今天,這樣的筵席多是待客時的選擇,或者是讓遊客體驗揚州文化的一張招牌。揚州早餐的日常更體現在一碗樸素但美味的幹拌面或是陽春面裡。面的滋味不應該被早茶的光芒所掩蓋。

有的城市早餐在豐富性上占優勢,有的則在某種門類的深度上做文章。另外一位記者吳麗玮在貴陽,寫了每天一種粉、連續七天不重樣的吃法:牛肉粉、羊肉羊雜粉、老素粉、涼拌紅油米皮、清淡鵝肉粉、辣子雞粉、脆哨粉。看得人眼花缭亂。每種粉在食材來源、澆頭的搭配比例、火候掌握上都不一樣。這樣一種簡單的食材,卻能有如此豐富的演變形式,不能不感歎貴陽人民的廚藝天賦和草根智慧。

曾經看過一篇餐飲行業的大數據分析,結論是中國城市在餐飲多樣性上越來越差,“城市的外觀越來越像,就連城市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味道符号也開始趨同”。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從小吃當中依然可以看到鮮明的城市特色,撫慰着人們舌尖上的鄉愁。早餐無疑就體現着這樣的特點。

早餐極大地體現了一地的物産。陝西最精彩的是主食。廣袤少雨,蓋了三層被的冬小麥,一冬隻長那麼悠悠幾寸。關中平原的麥子,孕育的是旱地糧食作物的馨香。于是葛維櫻專門花氣力考察了“馍”這種古老的食物。她看到了傳說中馍的最高标準“鐵圈虎背菊花心”的樣子:淡黃色的花紋中,有一朵細巧的菊花,烘焙産生的麥香撲鼻。将刀“咔嚓”一聲旋入餅中,把現剁的臘汁肉連肥帶瘦地送進餅中,最終一隻肉夾膜,是肉與馍的相互成就。如果不是陝西人對馍愛得深沉,羊肉泡中,對掰馍的強調就不會這樣細緻。一位粗壯的關中大漢,用厚實寬大的手掌,也能掰出細巧的馍來。煮一碗泡馍不過幾分鐘的事情,客人要掰則要一小時。馍掰得越好,師傅才能煮得越好,讓比指甲蓋還要小的馍吸收湯汁。

早餐小吃不是大菜,可其中的門道也不少,唯有潛心鑽研才能出好味道。駁靜在廈門采訪,對當地早餐中一道花生湯印象深刻。隻是花生和糖在水中的熬制,卻要做到“三燙三縮”,冷熱交替破壞花生的組織結構。這樣才能在花生入口的瞬間酥化成泥。她還寫了廈門人用來早餐下粥的腌蘿蔔,味道聞起來像是梅幹菜,又像是老蜜餞,讓人對氣味就上瘾。這樣不起眼的一碟子腌菜,是要将蘿蔔進行兩次暴曬,兩次手工搓鹽,放在壇子裡封存數年,才能得到的。不是山珍海味,也不走廉價路線。一城一店一人一味,西安的早點與人一樣質樸真實(張雷攝)早餐做得出色的都是勤勤懇懇的用心之人。我曾經在淩晨2點半去看第二屆熱幹面大賽二等獎獲得者李明增撣面。他認為,熱幹面的堿面要想爽滑筋道,非要自己來撣不可,也就是自己完成水煮、上油,再晾涼的過程。長期在沸水鍋前勞動,又要一直開着電扇,讓他落下了風濕的毛病。但他依然堅持,現在是他和愛人輪換來做。想到在武漢這樣一個“過早之都”裡,每天天還未亮,就有近10萬人早早起床,為近千萬人的早餐辛勤忙碌,不由得非常感動。西安歸來後,同事葛維櫻也告訴我,用現代食品的觀點看西安的早餐,經常被那種較勁一樣的老實和簡單擊中。不能搬地址,不能做連鎖,不能做産品。老闆們個個身懷絕技,卻又看似不通商業社會的情理。看起來非常難以進入,實際上卻蘊含着西安這個地方最本質的精氣神兒。

中國有這樣精彩的早餐文化,真的值得好好體驗。台灣美食作家在《論早餐》的文章中說,如果想到第二天能吃到好的早餐,“心中就綻放着桔梗花”。我想到晨間的美味,也是這種心情。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外,好好吃早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