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婚外情事》:如何處理心理傷口?

《婚外情事》:如何處理心理傷口?

時間:2024-10-25 12:18:06

美劇《婚外情事》劇照最近迷上了看一部美劇《婚外情事》。故事一開始,諾亞與海倫20多年看似和諧、堅固的婚姻,在諾亞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偷情中分崩離析。

男主角當然是諾亞,一個三流小說家,隻寫過一本小說,但有着做偉大作家的夢想。他自認是一個好父親,總是在“好人”與“偉人”之間掙紮,好像這兩者之間是必然的沖突,總覺得生活欠他點什麼。但離開妻子,并沒有讓他變成一個更好的男人,悲劇很快追随他進入了第二段婚姻。這個角色充分說明了作家的自私——他們眼中隻有自己,而看不到自己對别人造成的傷害。

女主角是第三者愛麗森,兒子因為一次意外溺斃,從此她就帶着義無反顧的自毀精神,以楚楚可憐的姿态到處飛蛾撲火,撲向一切危險與禁忌。她不介意傷害自己,也不介意傷害别人。

這部劇的迷人之處在于視角的不斷切換,每個劇中人都以各自的視角回憶同一段經曆。在這樣的回溯中,“錯”總是在對方身上,而自己總是顯得無辜一點。通過這種方式,編劇道出了生活的某種真相:對于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不那麼誠實的叙述者,“當我們回述一個故事,常常把自己當成自己生活的見證者,旁人當成故事的表演者。而往往,我們很難找到一個關于自己的正确的角度。我們很難看到我們真正的全部的樣子。我們面對自己時會刻意回避一些東西,而想讓别人看到的卻是另一副跟自己不一樣的樣子。這很正常”。

但我想說的是海倫。諾亞的妻子,四個孩子的母親。她是一個次要角色,到了第二季,才開始出現她的視角的叙事。從她自己的視角看出去,她有錢、有閑、有貌、理性、體貼,有着美國中産階級的審慎道德,總是做看起來很正确的事情。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裡,劇中每個人都很努力的抓住一些能依附的東西:寫作、孩子、家庭、生意,但其實站的都不是很穩。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本質善良的人,但其實都不自覺的在别人身上制造傷口。

但我最關心的,是海倫的傷口。也許是因為她的理性和克制是我欣賞的美德,也許因為她有四個孩子,那種忙亂瘋狂的狀态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鳴。一個孩子已經時時能讓我崩潰了。一個女人要怎麼應付四個孩子(還有兩個處在青春期的)和一個出軌的老公?

到了第四季,她坐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談到前夫,仍然各種不自在。

心理醫生終于忍不住了,跳出來對她的人生指點江山,“你太過依賴你的理智,去合理化甚至否認某些感情。你似乎沒有意識到藏在你身體的創傷,以及它能提供的智慧、經驗。”

她問:“什麼創傷?”

心理醫生說:“你丈夫在25年的婚姻之後突然離開你,然後開車撞了她新老婆的小叔子,逃離現場,最後為此坐了三年牢。與此同時,你的大兒子先後從兩個高中退學,差點沒畢業。你女兒不肯上大學,還跟一個歲數比她大一倍、還虐待她的男人跑去巴黎。”

據稱,大部分人一生都要經曆至少5到6個創傷性事件。《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手冊》對創傷(trauma)的定義,是“事實或者威脅性的死亡,或者嚴重的傷害”。創傷性的事件包括了戰鬥、攻擊、綁架、恐怖襲擊、災難、嚴重事故、性虐待、威脅生命的疾病。相比之下,離婚好像并不是多了不得的事情。但是正如心理咨詢師李明告訴我的,所謂“創傷”,“創”是創口,是事實,而“傷”則是感受,是意義,是闡釋。

讓“創”成為“創傷”的,恰恰是闡釋。

有些人認為離婚是解脫,有些人認為癌症是一種挑戰。有的士兵認為戰鬥是生命中最崇高的使命,而對另外一些人則在戰争中走向精神崩潰。所以,痛苦并沒有一個普遍的判斷标準。我們不是根據創傷事件本身來定義創傷,而是根據事件對當事人的心理與情感影響來定義創傷的。

那些能夠得上“創傷”的,常常是能挑戰一個人核心信念的事件,比如那些會讓他們質疑世界如何運作?我是什麼樣的人?我過着什麼樣的日子?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黑發人送白發人固然傷心,但這是自然之道。而白發人送黑發人之所以是一種很深刻的創傷,是因為它颠覆了我們對于某種自然秩序的預期。

從這個視角來看,有時候,伴侶的背叛,比死亡更傷人。它意味着關系的死亡,信任的死亡,安全的死亡。對海倫來說,大概就是如此。

親人死了,我們會悲傷。悲傷的進化意義在于,在失去一個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之後,你的心智必須适應他已不在的現實。悲傷将你的注意力暫時由外部世界轉到内心,讓你專注于理解和接受這個事實,重新校準對生活的期待,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這種失去,時間終究會撫平傷口。當傷口平複,我們甚至會對生命、對世界有更大的敬畏與感恩。

但被背叛這件事情,不僅讓你陷入對自我的深度質疑中,也讓你質疑周圍的人的善意、真誠與可靠性。這種創傷可能導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一,沉溺在這種思維模式裡太久,你會死死抓着過去不放,試圖要修正一切,把昔日的生活要回來。但事實上,那一部分的你已經死去、消失;第二,則是以此為契機,重新書寫關于自我的信念。

據心理學家說,一個人能否獲得“創傷後成長”,取決于你如何處理你的傷口。我們大部分人處理傷口的方式,大概都有點像海倫:漠視、否認,甚至時不時在傷口上撒把鹽。

美國的一位心理醫生在ted上演講,談到現代人糟糕的情感衛生習慣,“我們對一點點身體的傷口都會大驚小怪,卻對心理傷口毫無概念”。

失敗、孤獨、被拒絕、被背叛,都會在造成心理上造成深刻的傷口。如果拒絕正視,傷口就會化膿,影響我們的健康。

一個人隻要心智正常,一般不會在自己受傷的地方撒鹽,或者拿把刀挖的更深一點,看看你到底能挖多深。但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待心理傷口的方式。比如,被拒絕會嚴重傷害一個人的自尊,但我們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受傷的自尊上再撒把鹽。

怎麼改變呢?

第一,就是覺知。把你的注意力投注到這些傷口上面。要覺察到你的大腦平常是怎麼應對這些挫折、失敗與孤獨的?發現其中的荒謬之處,并且加以改變。

第二,同情自己,做自己的盟友,在受傷的時候要給予自己最深切的同情和支持,而不是落井下石。

也許,這個時候你才會意識到,那個男人出軌,不是因為他對你不滿,而是他對自己成為的那個人不滿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