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歌舞片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歌舞片

時間:2024-10-25 08:16:18

在歐美和中國,好萊塢歌舞片《媽媽咪呀2》的票房遭遇了冰火兩重天。中國人真欣賞不了歌舞片嗎?

最近,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好萊塢歌舞片《媽媽咪呀2》在國内上映。這部經典歌舞片的續集集齊了原班人馬,奧斯卡獎得主梅麗爾·斯特裡普、科林·費斯、朱麗·沃特斯,以及“007”皮爾斯·布魯斯南,再加上唱功了得的一衆新人,陣容可謂強大。

電影一上映就在歐美取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在美國,《媽媽咪呀2》的首周末票房就超過了3400萬美元。雖然中國人向來不親近歌舞片,但票房數據上的差異還是讓人震驚。這部被歐美人追捧的電影在國内的首日票房僅為75萬元人民币,輸給了當日上映的所有國内外電影。

作為一個大IP,《媽媽咪呀》久負盛名。1999年,音樂劇《媽媽咪呀》在倫敦西區愛德華王子劇院首演,取得了極大成功,至今,它已經在全球超過200個城市演出,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觀看人數近5000萬。和大部分百老彙音樂劇一樣,《媽媽咪呀》的故事并不複雜。希臘小島上,一對母女以開餐廳、民宿為生,女兒蘇菲即将出嫁,她希望親生父親能來參加婚禮,并親手把她交給自己的愛人。她從母親唐娜的日記中找到線索,推理出有可能是她生父的三位“嫌疑人”,并以母親的名義向他們發出邀請。婚禮日,三位“父親”如約出現,母親、女兒和父親們在頻出的狀況和一輪輪的争執中達成了和解,重新定義了彼此之間的關系。

音樂劇版《媽媽咪呀》使用了瑞典樂隊ABBA創作的22首歌曲,劇中的同名歌曲《媽媽咪呀》早已經是全球流行的經典曲目。

10年前,女導演菲利達·勞埃德将這部經典音樂劇搬上了大熒幕,故事沒有太大改動,電影中的唱演曲目也基本與音樂劇版相同。音樂劇的名氣,再加上衆多大牌演員的加持,電影版《媽媽咪呀》在當年收獲了6億美元票房。

被歐美人追捧的《媽媽咪呀》為什麼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這或許要從兩種文化對歌舞片的态度說起。

不光是《媽媽咪呀》,如此景氣的國内電影市場幾乎沒有過爆款歌舞片。2013年在内地上映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悲慘世界》僅收獲不到7000萬元票房,去年上映、同為休·傑克曼主演的《馬戲之王》票房艱難過億。《愛樂之城》名氣那麼大,也不過賣了2.4億元。目前為止,國内票房最高的好萊塢歌舞片是《美女與野獸》,5.9億元,但電影的賣點也不是歌舞,而是《美女與野獸》這個經典故事和所有“哈利·波特”粉絲的女神——艾瑪·沃森。

華語歌舞片甚至輪不到細數票房,産量就少得可憐,導演和主創還大多是香港、台灣電影人。目前為止,票房最高的華語歌舞片是2013年周傑倫導演的《天台愛情》,1.2億元票房的紀錄至今未被打破。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名氣最大,獲獎無數,但當年在内地上映時,票房也不過3000萬元。杜琪峰的《華麗上班族》是最近一部讓人有印象的載歌載舞電影,雖然有張艾嘉、湯唯、陳奕迅參演,票房也沒能超過5000萬元。

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在國内的票房一路走高。寶萊塢電影向來以歌舞見長,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電影的符号。和國産電影、好萊塢電影相比,印度電影動辄三個多小時的長度嚴重影響院線排片場次,因而當印度電影進入中國時,通常會做一些删減。其中,删減最多的就是歌舞片段,同為阿米爾·汗主演的《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都删除了多段歌舞。這些被印度人視作優勢的歌舞片段無法被大多數中國觀衆所理解,“一言不合就尬舞”的電影手法在中國人看來是嚴重影響電影叙事的。左、右圖:好萊塢歌舞片《媽媽咪呀2》劇照在歐美,歌舞片的境遇完全不同,它是好萊塢有聲電影時代開始以來最古老的電影類型。1927年,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了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光看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歌舞片。

有聲電影出現以來,好萊塢電影一個重要靈感來源就是音樂劇。在中國,音樂劇還是少數人的喜好,但在美國或英國,進劇場看音樂劇跟看電影一樣稀疏平常。百老彙經典劇目為電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故事、音樂和再創作的靈感源泉,《西區故事》《音樂之聲》《芝加哥》《紅磨坊》……這些經典歌舞片大多改編自音樂劇,在奧斯卡長長的獲獎名單上,它們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在好萊塢,歌舞片是有傳承的,它早已自成體系。被新一代年輕人追捧的《愛樂之城》裡有很多好萊塢經典歌舞片的影子。電影開頭,公路大堵車,無聊的司機和乘客們紛紛開門下車,随音樂唱歌跳舞,這個橋段顯然是在緻敬上世紀60年代雅克·德米導演的《柳媚花嬌》。男女主角從熱鬧的聚會上逃跑,在山頂起舞,這段表演也總會讓人聯想起吉恩·凱利主演的《雨中曲》。

歐美人的Party文化,以及普遍高于我們的音樂素養也讓他們對歌舞片多了幾分親近感。包括《媽媽咪呀》《愛樂之城》在内,很多歌舞片都以展現年輕人的生活和情感為主題,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Party,這是歐美文化中的重要一筆。《愛樂之城》裡,男女主角相識于朋友的聚會,在“媽媽咪呀”系列裡,Party和酒吧文化幾乎串聯了兩部電影。

歌舞片需要觀衆帶着激情和樂感去欣賞,這對于開慣了Party,随時能High起來的歐美人來說不是難事,但低調内斂的中國人實在不習慣這種表達方式。

當然,華語歌舞片也有過屬于它的輝煌時代。在中國,歌舞片的曆史隻比好萊塢晚了四年。1931年,第一部華語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也是一部歌舞片。作為“第七藝術”,起步較晚的電影必然是從其他藝術中借鑒,舞台劇、音樂劇無論從形式還是成熟度上似乎都最适合被電影效仿。因此,好萊塢從音樂劇中汲取靈感,華語電影也直接從戲曲舞台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電影模闆。《歌女紅牡丹》之後,《四郎探母》《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等很多當時紅極一時的電影都脫胎于戲曲。當時,華語電影的創作中心在上海,那裡不僅有戲曲,還有百老彙式的舞台劇和夜總會,這些藝術形式和背後的人才儲備為當時的歌舞片提供了保障。

抗戰和後來的“文革”時期,歌舞片、音樂劇變成了政治宣傳的工具,《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樣闆戲”先後以戲曲、音樂劇、電影的形式出現,官方的扶持和推廣,讓這些文化成品紅極一時,但當文化産業走向市場經濟後,它們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大衆視野。

今天,歌舞片依然是好萊塢不可或缺的電影類型。最近兩年,《愛樂之城》在奧斯卡上的斬獲和《美女與野獸》等歌舞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歌舞片的産量。百老彙依然穩定産出着高品質歌舞劇,年輕人依然在Party上、酒吧裡夜夜笙歌,歐美歌舞片的創作源泉和受衆都足以支持這種類型片的長遠發展。

但在中國,華語歌舞片的靠山戲曲已經成為小衆藝術,年輕人很少再對這項中國傳統藝術感興趣,華語歌舞片自然就沒有了曾經賴以生存的成熟創作框架。2014年,香港導演徐克再次将“八大樣闆戲”之一《智取威虎山》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但徐克的改編也避開了曾經最重要的歌舞唱段,變成了純粹的諜戰動作片,這或許是新版《智取威虎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

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撐,華語歌舞片隻能學習歐美,學習好萊塢,但無論從幕後的導演、歌舞編排,還是演員的演唱、表演上,華語歌舞片的軟實力都落後一大截。當下,很多好萊塢歌舞片都選擇有百老彙演出經驗的英國演員擔當主演,美國有能力出演歌舞片的演員也大多經受過嚴格的舞台訓練,對于歐美舞台表演來說,唱是重要的一環。

但在中國,擁有舞台表演經驗的演員大多是話劇演員出身,精于唱的不多。周傑倫導演的《天台愛情》選擇用歌手出身的演員做主角,唱可以,演又差了些。眼前,唱演俱佳的演員在華語電影圈還是稀有物種。

即便如此,隻要市場有需求,在當前國産電影的大環境裡,軟硬實力的提升都不是不可能的事。當下,比制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觀衆的觀影趣味,目前來看,這種趣味的培養要靠好萊塢歌舞片了,希望《媽媽咪呀2》遭遇的滑鐵盧不會成為歐美歌舞片繼續被引進中國市場的障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