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地王時代的博弈

新地王時代的博弈

時間:2024-10-24 09:53:49

當喧嚣過去,地王們能否笑到最後,還未可知。

文|楊天楠

如果有一部時光機讓你能夠退回一年之前,相信大多數投資人都會做一件事,賣掉手上的股票,到北上廣貸款買房子。

的确,如果說2015年6月,中國資本市場的瘋狂還曆曆在目,那在短短一年之後的今天,房地産接棒股市成為了投資界的絕對寵兒。

在這場地産大躍進中,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各個央企在土地市場的高調出手。

數據顯示2016年前5個月,全國土地市場總價超過15億元的105宗高價地塊,成交總價為3288.2億元,其中有52宗被國企獲得,合計成交金額達1785.8億元,占比為54%。其中,信達、華僑城、招商蛇口、電建地産、魯能集團、葛洲壩、保利、中鐵、中冶等央企共制造出15幅地王。

這裡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信達地産,2015年7月至今,信達地産通過公開招拍挂新增10宗地塊,其中7宗是地王。

面對不差錢的地王,大家不禁要問:央企為什麼要高溢價拿地?央企哪來的那麼多錢?未來央企手上的土地是盈利還是血本無歸?

高溢價背後

“今年土地市場的情況與往年有很大區别,過去溢價率超過100%就屬于比較荒唐,但目前低于100%才荒唐,很多都超過了200%的水平。”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這其實也是大多數投資人包括地産業内人士的共同想法。

對于一個地産項目來說,主要的成本有三大塊,第一是土地成本、第二是建築安裝成本、第三是财務稅收成本(包括融資成本),餘下來的才是利潤。其中建安成本和财務成本是相對固定的,而隻有土地成本是比較有彈性的,土地如果溢價過高,就會吞噬利潤,從2015年各大房企的平均利潤水平來看,隻有區區9.2%,雖然放大杠杆能夠提高利潤水平,但在地價高企的現在,一旦遇到政策的調整周期,哪怕你是家大業大的央企,也可能會存在庫存積壓、資金斷裂的風險。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央企願意冒着風險去拿地,難道隻是盲目的樂觀麼?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改革背後的籌碼。

早在2010年3月,國資委明令16家央企可将房地産作為主業,其餘78家必須逐步退出,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退房令”,然而這一“退房令”遲遲未得到執行。2016年正處于央企新一輪改革的關鍵節點,特别是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産業兼并重組”,央企之間地産業務将面臨大重組,信達地産等央企為了在新一輪重組中不被吃掉,為自身獲得繼續開展房地産業務增加籌碼,不得不瘋狂舉牌地王,一方面是做大規模,另一方面是獲取高價地做高成本,徹底打消那些主業為地産的央企吃掉自己的積極性。當然這種變相的“毒丸計劃”未免有些挾土地以令國資委的意思。

其二是一二線土地市場的稀缺。

今年以來,全國住宅加上商品房出現112個地王,其中有99個出現在二線城市,價格非常高。很多人都認為,若是這些地區沒有相關的約束性政策,未來的房價上漲速度是否會出現幾何倍數級。

之所以二線城市的地價會出現劇烈的上漲,首先得益于北上廣的房屋限購帶來的溢出效應,其次三線以下城市的人口持續流出,導緻房地産企業的庫存高企,唐山、北海等地的房地産去化周期都超過了30個月,也就是說,哪怕不新增樓盤銷售,現有的存量也足夠地産商賣三年。一線不讓買房、三四線賣不掉,以南京為首的二線城市就成了地王們的戰場。

錢從哪裡來

在6月1日信達拿下上海寶山顧村的地王後,網上流傳了一篇非常勁爆的文章,說“信達哪裡是有錢,他就是錢本身。”作者挖出了信達地産和财政部,以及信達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之間的關系,力圖證明信達是财政部授意之下的人造地王。當然這并沒有任何的依據,因為和2009、2010年那撥央企地王不同,現在的地王2.0時代,玩法已經完全不同。

再以信達地産為例,通過“夾層拿地基金”等方式獲取項目,用較少的自有資金撬動較大項目,實現“基金拿地+小股操盤”的資産運作模式,尤其是和萬科、保利等強勢地産商的合作,采用并表、不并表、操盤、不操盤的不同組合策略,能夠輕松地切入到各大城市的不同項目類别。

再加上央企天然的低成本融資優勢——在當前中央嚴控地方債務背景下,央企以其獨特的國有資本擔保、抵押物充裕等優勢,獲得了大規模的銀行低成本信貸資金。此外,在發行低成本公司債、企業債等低成本融資過程中,央企也有着天然的優勢。這就讓央企可以更加财大氣粗地先拿地,或者為一些有開發能力卻缺乏資金來源的民營開發商代持土地,賺取一些代持的費用。

總之,一個金融學常識是,當資本過剩的時候,資産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一定會産生溢價,甚至會被嚴重高估,這種高估可能會帶來未來累計的風險。

從整個2015年的走勢來看,上市房企的平均利潤均值達到16.03億元,同比增長了6.44%,比上一年度增速低了1.36個百分點,如果從單個項目來看,利潤率也已經低于10%大關。或許很多人會擔心,多年之後,當這些曾經頂着光環來到市場的地王建成銷售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巨大的虧損。

這似乎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狀況,就像一個牌局,如果不想出局,就要不斷地下注,而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地産項目,是開發商最合适的下注對象。更何況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還有着對于投資人的壓力,做高資産和股價估值,受到境外投資者的認可,以便進一步融資,讓雪球越滾越大。

而對于其他開發商來說,之所以對未來的房價有信心,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實際上來說,土地市場依然是地方政府主導的一個市場,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會有意識地降低土地供應,不随意低價出讓,從而在供給端上降低房價大跌的風險。在房地産這樣一個流動性較差的市場,這種房地産行業獨有的“銷控手法”,可能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之間的一種默契,也是開發商敢于大舉拿地的一個重要理由。

當然,這一切的背後都依賴于土地财政的傳統思路,當喧嚣過去,地王們能否笑到最後,還未可知。

(作者系第一财經運營經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