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田壯壯 幽人獨往來

田壯壯 幽人獨往來

時間:2024-10-22 04:21:41

張藝謀和陳凱歌拍出好電影的時候,人們想念田壯壯:田壯壯太可惜了,太倒黴了,點兒太背了。張藝謀和陳凱歌拍不出好電影的時候,人們依然想念田壯壯:這哥倆兒算是徹底堕落了,還好我們有田壯壯。人們想象出這樣一個田壯壯:壯年之際被外力所傷,多年以來不忘對藝術的堅持,苦守着一個藝術家應有的清高和寂寞。人們可能自作多情了。跟《相愛相親》結尾那個哼着《花房姑娘》一腳油門去遠方的男人一樣,至少表面上看,田壯壯并不寂寞。誤會

當時隻道是尋常。1991年到1992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後面的一大片空地,從冬天一直熱鬧到炎夏。那一年,陳凱歌先占了好大一片地方,浩浩蕩蕩搭起了拍攝《霸王别姬》所需的布景。

《霸王别姬》劇組資金充裕,地方先被占去了大半。隔壁《藍風筝》劇組沒地方搭景,琢磨來琢磨去,在《霸王别姬》主場景後面,到《藍風筝》劇組住的招待所中間,有那麼8到10米的距離可以用,于是就生擠着搭出了一條胡同。《藍風筝》中的不少場景,就是在這條胡同中完成的。

這一年,田壯壯和陳凱歌都到了不惑之年。年紀稍大一點兒的張藝謀也沒閑着,當時在其他地方拍《秋菊打官司》。三駕馬車并行多年,在這一年迎來了屬于他們的中場戰事。每個人都像待噴發的火山,壓不住的熱烈,聯袂締造出中國電影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年份。

那時候兩個劇組的人經常串門兒,《藍風筝》這邊缺個燈,攝影師侯詠三步并作兩步走到隔壁找顧長衛。快過年了,有共同的朋友來探班,大家湊到一起給張藝謀寫賀年卡。

無外乎前途一片光明的客套話,後來,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擁有了光明的前途,田壯壯則像電影中那隻高懸在樹杈上的藍色風筝,很久很久都再沒能飛起來。

自那之後的二十幾年,田壯壯一直活在巨大的誤解之中。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旗幟人物之一,田壯壯身上,一直糾纏着公衆加之于他的仰望、好奇,以及某種未盡的期待,甚至難以言說的同情。

田壯壯成了符号和圖騰。張藝謀和陳凱歌拍出好電影的時候,人們想念田壯壯:田壯壯太可惜了,太倒黴了,點兒太背了。

張藝謀和陳凱歌拍不出好電影的時候,人們依然想念田壯壯:這哥倆兒算是徹底堕落了,還好我們有田壯壯。

人們喜歡悲情英雄的故事。“折戟沉沙”和“壯志難酬”都是可以被津津樂道的上好戲碼,這些年歲數到了,頭發胡子白成一片,還能再加一個“廉頗老矣”。

寂寞和失落是常被提起的詞彙,人們想象出這樣一個田壯壯:壯年之際被外力所傷,多年以來不忘對藝術的堅持,苦守着一個藝術家應有的清高和寂寞。

人們可能自作多情了。出演張艾嘉電影《相愛相親》之前的七八年,田壯壯基本遠離了電影圈,整個人蒸發了一般。可人不在江湖,人們還是常常會惦記他,關于他的行蹤朋友們總結出大緻幾項,教書育人,提攜後輩,打高爾夫,以及還有陣子徹底失蹤,據說是跟某個女朋友環遊世界去了。

跟《相愛相親》結尾那個哼着《花房姑娘》一腳油門去遠方的男人一樣,至少表面上看,田壯壯并不寂寞。

宿命

張艾嘉把田壯壯找了回來。

張艾嘉把田壯壯拽回到電影裡。兩人2004年因合作《吳清源》認識,那次張艾嘉隻是客串,匆匆來匆匆走,此後交集也并不多。

到了寫《相愛相親》劇本的時候,丈夫老尹這個角色在腦海裡就成了田壯壯的樣子,通透如張艾嘉,覺得田壯壯身上有那種讓人踏實的溫暖,打了一圈電話找到田壯壯,沒怎麼做工作,田壯壯同意了。

在片場的大部分時間,田壯壯都在監視器旁邊看着張艾嘉工作,有點兒像小孩子眼巴巴盯着别人手中的玩具。

李雪健到劇組探班,田壯壯和張艾嘉拉着他在電影中客串角色,李雪健在片場看田壯壯東張羅西張羅,覺得他有種難以形容的快樂,“說不清多少年了,這種快樂我在别處看不到。”

最重的一場戲,張艾嘉要把精力全部放在表演上,那陣子張艾嘉身體也不是很好,于是就讓田壯壯幫忙導那一場。

表演結束,群演在周圍陸續散去。張艾嘉擦了擦戲中流下的眼淚,轉頭看監視器的方向,田壯壯彎着身子窩在那兒聚精會神,那個畫面讓張艾嘉心頭瞬時一熱,“他是那麼愛電影,他還是愛電影的。”

後來《相愛相親》到田壯壯執教的北京電影學院路演,張艾嘉在台上說起這件事,俏皮地問旁邊的田壯壯:“導戲的感覺還是挺棒的?”田壯壯雙手來回搓着話筒沒有馬上回答,張艾嘉繼續對台下說,“我們讓壯壯導演出來多拍一些電影好不好?”這時候田壯壯害羞地低下頭,原本翹着的腿往回收了收,兩隻手把話筒捧到嘴邊,說了句“嗯,我争取。”羞澀得像個被戳破心事的小姑娘。

世人樂于消費田壯壯早期的狂妄傲慢,張艾嘉卻看到了田壯壯極害羞的那一面。“他對電影是那種純淨的愛,人隻有在面對最愛的時候才會害羞,才會緊張對不對?”

在張艾嘉看來,田壯壯交付給電影的,“真的是最好最好的東西”,但聒噪喧嚣的環境會輕易否決掉這份沉靜,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負這種好。

對田壯壯,“隔岸觀火”的張艾嘉觀察或許更為客觀,“他給自己創作了新的一個外表,好像嬉笑人生、玩世不恭、浪漫啊,有很多的妞兒啊,熱鬧啊,但他打心底裡我覺得他有一份痛,是他不願意說的。”

這和李雪健的觀察一緻,李雪健的愛人是田壯壯的表妹,兩人自80年代早期便認識,先後合作了《鼓書藝人》、《藍風筝》、《吳清源》、《相愛相親》等電影。

幾十年下來,李雪健記得80年代第五代橫空出世時,田壯壯身上那種挺拔和熱烈,也在之後的年月裡,幾乎全程目睹了這挺拔和熱烈的漸漸消逝。

電影是田壯壯的宿命,李雪健一路看着他對電影的那種投入,也目睹了他一次次的傷心,或被動或主動地離開,但又不可能真的離得開,然後幾十年如一夢,“一下子就老了”。

反叛

年輕時的田壯壯遠不是《相愛相親》中溫暖和緩的樣子,後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場景是當年恢複高考,被荒廢了整整10年的年輕人從各地趕到考場,使出渾身解數去抓這個改寫命運的機會。

有場考試,田壯壯在所有考生中第一個站了起來,不到半個小時,他就答完了卷子,老師問要不要再檢查一遍,他說不用了。然後走出考場,買了煙和冰棍兒,在樹下一邊抽煙一邊吃冰棍兒,有路過的老師問他怎麼還不走,他說不能走,他還要等陳凱歌。

同班同學李少紅對田壯壯最初的印象就是這種滿不在乎和木秀于林,考政治的那一場,大家陸陸續續走出考場,其中有道題是“雙百方針”是什麼時候提出的,當時很多同學嘀咕,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吧,李少紅心裡咯噔一下,自己跟他們答得不一樣。

後來田壯壯過來,說你們傻不傻呀,哪兒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啊,是1956年的一個會。李少紅懸着的心這才放下,最後一查,田壯壯是對的。

二十幾歲時的田壯壯,有一種不加掩飾的直白的傲慢。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前,田壯壯在北京農業電影制片廠幹了3年攝影,幾乎是所有同學中唯一扛過攝影機的人。

當然還有,他是著名演員田方和于藍的兒子,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時候,田方就坐毛澤東旁邊,在一個沒有人不知道《英雄兒女》和《烈火中永生》的年代,田壯壯的奪目可想而知。

但田壯壯對此很反感,在農影的時候,有人會特地跑去看田方和于藍的兒子到底更像田方還是更像于藍,田壯壯覺得這些人莫名其妙,沒少給人甩臉子。

到了電影學院,他也從不在同學跟前提爸媽。李少紅覺得當時的田壯壯有一種逆反,故意要把自己弄得邋裡邋遢,“我們年輕時候,印象中,他爸簡直帥呆了,所以一看見他長大了怎麼長成這樣了。”

田壯壯倒是坦然,甚至享受這種不同。那時候他成天趿拉着布鞋,鞋幫子就那麼踩着,從來也不往上提,夏天一身綠軍裝,到冬天就罩一大棉襖,老是拎一特别大的暖水瓶,絡腮胡,當時沒剃須刀,胡子長了就拿剪刀随便咔嚓幾下,一刻不停地抽煙,張口閉口一定是他媽的和我操,80年代标準的憤怒青年。

上課也搗蛋,教學條件不行,有回老師用兩把小尺子比劃講解什麼是鏡頭,兩側的邊框線不動,上下比劃兩把尺子,距離近一點是中景,再近一點是近景,田壯壯跑前面去把兩把尺子并到隻留一條縫兒,老師問這是什麼,田壯壯說,這是特寫啊,台下笑做一團。

那時候田壯壯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别他媽上課,上什麼課呀。”他覺得書本教不出什麼東西,一切都要從實踐中來,學生不碰攝影機,老師幹講蒙太奇沒用。但膠片時代,根本沒條件給學生做那麼多練習,田壯壯就想方設法幫同學們争取觸碰攝影機的機會,跟老師去磨,跟校領導去磨。同學們很快發現,在他刻意給自己營造的粗糙外表之下,掩藏着天然的真誠和熱心。

“看上去是特立獨行的,但他骨子裡是那種很樸素的善良,不是說我是世家子弟就優越怎麼的。”78級美術系的霍建起比田壯壯小6歲,那時候還是個毛孩子,“小孩兒眼裡沒别人,他眼裡有。”那時候還是糧票年代,因為農影廠的工作,田壯壯有工資領,誰家裡條件不好,或者是外地不能常回家的,他都會留心幫一把。

反叛也不是真反叛,78級的同學中,陳凱歌書讀得最多,往那一站就指點江山,上下五千年洋洋灑灑,所有人都看得出來他讀書多。田壯壯跟這個隔一條胡同長大的發小兒完全相反,好像生怕讓人知道自己愛學習。導演張建亞印象最深的是,宿舍裡出現什麼書,曆史的、哲學的、電影的,田壯壯從不湊過來看,但沒過幾天,你也不知道他怎麼做到的,書裡的内容他就都知道了。

“不用想,‘文革’前一定是好學生,他給自己打扮得特糙特叛逆,但骨子裡那個對知識的敬重,對規矩的維護,蓋也蓋不住。”張建亞說,田壯壯是那種一直活在青春期的人,青春期的人才最心口不一,但也隻有青春期的人才最單純。

真實

1982年,田壯壯帶着表面的傲慢和骨子裡的單純走出學校,走進混雜着理想與現實、沖動與禁忌、烏托邦與失樂園并存的80年代。

離開學校之前,田壯壯已經執導了《我們的角落》、《小院》、《九月》等作品,是78級的獨一份兒。那時的電影界,還嚴格遵循着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入行先要當場記,當完場記當副導演,這麼摔打上三五年,才有獨立拍片的機會。

電影界普遍看好這個初出茅廬的後輩。他的優勢得天獨厚,同學們也有共識,這群人中先走出來的一定是他,他的經驗,他的旺盛,他身上那種舍我其誰的勁頭兒,都讓大家對他充滿信心。

如今66歲的田壯壯回憶往事,在他的電影人生裡,這是最為美妙的一段時光。此次同張艾嘉的合作,某些瞬間會讓他覺得恍惚,那種開始一部電影後就全身心投入進去,心無旁骛的快樂,有點兒像他記憶中的80年代。

那時候導演系的學生也有兩大派,陳凱歌和張藝謀幾個人一撥兒,講影像革命,講視覺沖擊,田壯壯和侯詠、霍建起這些是另一撥兒,這幾個人的喜好是,要樸素,要幹淨,追求“平靜水面下湧動的暗流”。

不是什麼高下之分,大家各自在各自的堅持裡擁抱着電影給予的快樂。拍《九月》的時候,田壯壯、霍建起、侯詠幾個人在上海,有天大家去逛街,路過一家書店,買郁達夫、沈從文還有一些得以重見天日的外國名著。田壯壯招呼大家一起簽名按手印,那天夕陽特别美,幾個抱着書的年輕人在金色的光束裡追着打鬧,時間都是他們的。

一手扶張藝謀、陳凱歌上馬的導演郭寶昌看的第一部第五代的片子是《紅象》。這部片子由田壯壯、張建亞、謝小晶聯合執導,攝影是張藝謀、侯詠和呂樂。時隔幾十年,郭寶昌還記着在放映廳邊欠着身子找座位,目光邊不自覺地被銀幕吸引過去的場景,“我還沒坐下呢,就這麼一閃,我就覺得不一樣了。我操,我說怎麼出這畫面了,這誰呀?哎喲,完了我就坐那兒看,我就傻了,我說中國他媽的要出大師了。”

1984年,田壯壯推出反映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的影片《獵場劄撒》,看完後審片的人問他,“你拍這電影給誰看,誰又能看得懂?”

田壯壯答:拍完就忘。田壯壯是個做什麼都不願意去解釋的人,這是李少紅覺得他性格吃虧的地方,他的字典裡沒有迂回兩個字。

當年看《獵場紮撒》,李少紅特别感動,她感動的是,“那真的是個電影,是我們這批人中拍出的第一個最像電影的電影,就讓我認識到,一部電影,它就必須要靠電影語言去表達所有想法。”

這跟電影學院的教育有很大關系。李少紅記得,有次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到學校講學,在班上放那部著名的《中國》,那種真實,那種影像天然的沖擊力,瞬間俘獲了田壯壯,“哎喲,他簡直崇拜到極點,我沒有看到一個人有壯壯那個樣子,就是我能看到他的那種心情,那種恭敬,見着好東西了。”

田壯壯是導演系的班長,平常根本沒有班長的半點兒影子,但那一次,他指揮大家坐好、聽講,當時是冬天,怕老頭兒凍着,田壯壯還特地給弄了件軍大衣。後來全班一起合影,田壯壯是攝影出身,張羅大家排好,高低胖瘦地讓每個人都能露出臉,拍完了到暗房給大家沖照片。這張照片,李少紅現在還留着。

跟早期對安東尼奧尼的喜歡有關系,田壯壯的影片追求紀錄片式的寫實,他反感故事,反感對白,覺得鏡頭語言本身就是叙述載體。

接下來是他差點搭進半條命去的《盜馬賊》,電影評論家劉樹生全程跟蹤了《盜馬賊》的拍攝,他印象中的田壯壯,“就是青藏高原給人的感覺”,無盡的雪山,曠野上的風,凜冽又野性。1985年拍攝《盜馬賊》期間,田壯壯給藏族演員講戲

拍攝《盜馬賊》時,劇組人員在風雪中合影,右五為田壯壯當年進入藏區前一群人先到西影廠找吳天明,晚上劇組的人在西安吃烤串,都是20歲出頭的小夥兒,就着啤酒大快朵頤。有個場景劉樹生記得清楚,吃的時候田壯壯對小販喊,“你給我再烤10串不放佐料的,我更願意吃原始味兒的。”

這很像田壯壯在電影中的堅持,他迷戀原始的真實。但對當時看了10年樣闆戲的中國觀衆來說,用從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那裡承襲而來的藝術傳統,講述革命年代從來沒進入過主流語境的故事,這個年輕人,太讓他們陌生了。

真實也是劉樹生最早關注田壯壯的原因。劉樹生比田壯壯還要大上幾歲,對親曆“文革”的一代來說,真實稀缺又陌生。看《獵場劄撒》,劉樹生内心盡是波瀾。一切都像對那個年代剛剛落幕的寓言:原本甯靜的草場,一旦失去克制與約束,就會出現血腥的殺戮,吞噬掉所有美好與古樸。剛剛從瘋狂年代中幸存,劉樹生對田壯壯的思考心有戚戚,但也有隐隐的擔憂,“壯壯步子邁得太大了,步子太大,走得太快,是注定要孤獨的。”

觸礁

客廳文化盛行的80年代,年輕的第五代們經常在郭寶昌家聚會,聊天閑侃吃炸醬面,劉樹生有次說起自己要寫田壯壯,張藝謀問,你要寫他,你了解他嗎?劉樹生說,壯壯可能是一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張藝謀聽後點了點頭。

作家查建英曾寫過一本名為《八十年代》的訪談錄,田壯壯同北島、阿城、陳丹青這些在時代舞台熱鬧過的人一起,集體總結關于80年代的時代命題。

訪談中他對自己的總結是:我們這代人受父母的教育,受黨的教育,都有一種滲透到血液裡的責任感,就是說可以掉腦袋,可以送命,但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正義、真理,有點古代士大夫的意思。

《盜馬賊》拍得艱苦而危險,關于田壯壯,劉樹生腦海中最深的一個畫面,就是高原的雪山上,他發高燒,走路都在打擺子,但拍攝還要繼續。那天應該是勘景,田壯壯甩開人群,就那麼晃晃蕩蕩一個人往深山的潔白處走去。幾十年後再想那個畫面,劉樹生産生了宿命感,田壯壯拍過不少宗教題材,他自己卻不信宗教,這個畫面讓劉樹生覺得,“或許電影就是壯壯的宗教。”

劉樹生記得,有次聽田壯壯跟侯詠談電影中磕長頭那場戲的拍攝想法。田壯壯說要用100尺長的鏡頭疊化出春夏秋冬各種姿勢磕長頭的畫面,銀幕上還要同時幻化出日月星辰。一下子侯詠也跟着興奮起來,100尺不夠,150尺!要充分強調宗教的神聖感!

田壯壯當即放話,“這個鏡頭拍好了,侯詠你信不信,讓你上電影史!”《盜馬賊》是田壯壯用心很深的一部影片,那時候的他自信而堅決,正處在藝術創作中最理想的狀态。2002年,《小城之春》片場。這一年,在一衆朋友的幫助下,田壯壯時隔10年重新回到攝影機前

2005年拍攝《吳清源》期間,田壯壯與飾演童年吳清源的小演員合影。兩年後的上海電影節,田壯壯憑借該片獲得最佳導演獎,組委會給出的頒獎詞是:田壯壯不僅是一位導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影片做好了承擔寂寞的準備,在平凡的人生中體現偉大的情懷霍建起是《盜馬賊》的美術,當時懵懵懂懂,并不知道田壯壯興奮的是什麼,年紀小,高原上空氣又稀薄,要幹活兒的時候他們幾個小年輕第一反應就是發愁。有一次要在河裡布置轉經筒,水流又急又冷,田壯壯想都沒想就把衣服扔到旁邊,光着膀子沖進水裡。

回頭去看,霍建起覺得這就是80年代的底色,大家都很單純,就是一門心思做藝術,沒有什麼雜念。當時報酬極低,高原上吃什麼都沒胃口,唯獨想吃水果罐頭,所以掙的錢都買成水果罐頭。後來拍攝間隙打牌,大家拿罐頭當賭注,田壯壯玩兒心極重,經常赢一堆罐頭後樂得像個小孩兒。

《盜馬賊》拍攝過程中遭遇了高反、大火、鼠疫,拍完後很長一段時間田壯壯心髒不好,但當時的他,始終都有種沒負擔的快樂。

拍攝結束,帶着這份快樂,田壯壯開始了影片的剪輯工作。畢業後分配到上影的張建亞天天瞅着田壯壯怎麼剪片子,“我說這段不挺好的,他說不行不行,後來我發現他根本容忍不了帶表演狀态的,帶那種提示的鏡頭,尤其是那種流眼淚啊,我要告訴你我悲傷啊,他都不要。”等都連起來,張建亞服氣了。78級的同學一個比一個有性格,張建亞也是出了名的渾不吝,但幾十年下來,張建亞一直說,“出了朱辛莊,我他媽隻服田壯壯。”(注:朱辛莊是北京電影學院原校址)

幾十年裡,張建亞眼瞅着這群同學浮浮沉沉,外部力量過于強大,很多人都會變,“但田壯壯,他幾乎沒有,人出手就奔着藝術最高标準去,愛懂不懂,他壓根兒也沒想過要取悅誰。”

做自己從來不是容易事,《盜馬賊》送審的時候,電影局說,這片子要想過,必須得大剪。當時片子混錄已經完成,對方不管,咔嚓咔嚓就剪起來。田壯壯一下就火了,說了句“我覺得你跟天葬台似的”,轉身走了。

更大的風波還是那句“我的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觀衆看的”,在當時的中國,這樣一個大标題出來,田壯壯旋即犯了衆怒。

王朔在文章裡提到過這段往事:田壯壯的《獵場劄撒》和《盜馬賊》,猶如大耳貼子似的貼在了中國觀衆的臉上,扇暈一個算一個。那時候大夥也算是群情激憤,特别是田壯壯說了那句“我的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觀衆看的”之後,有意識地跟大衆保持距離,田壯壯是作家帶導演中的頭一個。

但其實那就是句玩笑話,一幫人在屋子裡聊天兒,田壯壯對誰也不設防,他愛開玩笑,更愛組織語言去假裝他的不在乎。“他傷心的是什麼呢,我玩兒命拍的電影,你都沒看呢,哪來的那麼多憤怒?”張建亞說。

大衆才不會管這背後的三七二十一,田壯壯說完這話,《大衆電影》連出了兩期專題,煞有介事地展開了批判,那陣子田壯壯每天都能收到罵他的信。

蟄伏

今天的田壯壯,自帶遊戲人間的散淡,什麼都雲淡風輕了,什麼都俱往矣了,但是關于《盜馬賊》,他的不甘和委屈始終沒有消散。對過往痛苦年代的思索,讓他在電影裡不可避免地去讨論神性與人性、禁锢與生存、絕望和抗争,但這些統統沒人理會,“更傷心的是誤解,你看大家都說我因為《藍風筝》被禁怎麼怎麼樣,但是我老想,那至少說明禁我的人看懂我的電影了對吧?”幾十年後,面對外界對他内心世界的窺視,大部分時間都能閃轉騰挪、嘻嘻哈哈把問題消化掉的田壯壯,隻有在特别不經意的時候,才會露出一個苦笑。

田壯壯不是不需要知己,“他當然需要,但他從來不肯為了别人去懂他,做違背自己心意的事。”李雪健覺得田壯壯之所以會痛,也是因為這個,“在藝術上,他是有潔癖的。”

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的出現給了田壯壯一些安慰。這位享譽世界的紀錄片大師看完《獵場劄撒》後大為贊賞,但當時片子壓在文化部,審查沒有通過,于是伊文思給主管電影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打了一個電話,說我看到了一個好電影,《獵場劄撒》這才過審。

當時伊文思看完說,我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地方,這裡的天、太陽、人、草原都是真實的,我第一次看到讓我覺得這麼真切的人。

當時旁邊有人問,“你能說說《黃土地》嗎?”他說,“那也是一個值得說的電影,但是我現在不想說,現在我隻想說這部電影。”

到了《盜馬賊》,伊文思也看不懂了,看完那天晚上給田壯壯打電話,讓他安排再看一次,于是伊文思和阿城的爸爸鐘惦棐又看了一遍,看完以後跟田壯壯說,“這次看懂了,我覺得是一部很偉大的作品。”

這對原本打定了主意逆風而行的田壯壯來說,是雪中送炭,但也杯水車薪。

李少紅替田壯壯委屈的是,無論是《獵場劄撒》還是《盜馬賊》,都是帶着很單純的對藝術的恭敬去拍的,被截取和放大的卻是他的張狂和不可一世。

但以田壯壯的性格,他不會解釋,也不屑于去解釋。

性格中的脆弱一面很快就顯現出來,豁出命去換來這麼個結果,那就不難為自己了。接下來幾年,他完全處于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态,接連拍了《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等幾部影片。

《大太監李蓮英》的時候張建亞去探班,那陣子田壯壯癡迷麻将,片場支一麻将桌兒,通宵達旦地把時間都揮霍掉。

工作人員過來請示,他嘬着煙,“知道知道,行行行,演吧演吧演吧。”“我吓死了,這不是他,問壯壯,這麼拍戲啊?”田壯壯跟張建亞努努嘴,對着片場裡的姜文和劉曉慶撇了一下頭,搓着麻将說,“那倆聽我的嗎?我說有用嗎?”

李少紅特别生氣這個階段的田壯壯,其實就是把自己藏了起來,做出那個樣子跟世界對抗。

挺諷刺的是,他幾乎完全沒放心思的《搖滾青年》因為有霹靂舞、擁抱、接吻等鏡頭,賣出了300多個拷貝,是1988年的銷售冠軍。

鐘愛《紅樓夢》的李少紅覺得田壯壯身上盡是賈寶玉的影子,“他太像了,他就是有很多機會,又那麼受寵,那麼多的機會好像都是屬于他的,但是你又覺得沒有一個機會是真正屬于他的,或者說這個機會他壓根兒不想要。”李少紅記得,有陣子還說要讓他當北影廠的廠長,他不幹。

但徹底放棄這樣的性格也不可能,拍《鼓書藝人》時,家屬覺得他把老舍原著中體現“進步思想”的内容都去掉了,極其不滿。田壯壯不管,在現場跟老舍的兒子舒乙吵架,“要麼咱們都到地底下找你爸去,看你爸對這件事是不是有意見。”後來田壯壯還跟張建亞聊,一個有信仰的人得有多絕望才能選擇放棄生命,老舍怎麼死的他們不清楚嗎?那個時候哪怕家裡人給過他一點支撐,人哪至于就沒了。

這是田壯壯的典型性格,阮籍一樣的青白眼,他珍視的一定會拼命維護,他看不上的,也絲毫不會去掩飾内心的鄙夷,究竟在這任性裡得罪過多少人,他自己都數不過來。

這麼渾渾噩噩了幾年,80年代在一片倉促中走向了終結。田壯壯很少做夢,卻在40歲快到來的時候做了個夢,夢到一團雲霧,飄飄蕩蕩到他周圍,田壯壯問,你是誰?那個聲音說,我是死神。在夢裡,田壯壯和死神聊起了天兒,死神問,你覺得我可怕嗎。田壯壯答,不可怕。死神說,對,死并不可怕,但你太放縱自己了。田壯壯醒了,醒來後立即想,人生統共就那麼點兒,“我對自己說從此以後不再拍任何不想拍的電影,等于是給自己發了個誓,不再幹自己不想幹的事情。”

浪蕩幾年更像是打了個盹兒,回過神兒的田壯壯又回到那種随時可以燃燒自己的狀态。90年代的大幕緩緩拉開,詩歌、小說、繪畫等在時代舞台中央漸次退位,輪到他們電影人了。

真實

田壯壯不打麻将了。郭寶昌在《藍風筝》中飾演了一位“文革”中被批鬥的老幹部,跟田壯壯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後,郭寶昌才發現,平常這個邋邋遢遢、搖頭晃腦、在他家吃炸醬面永遠拍着桌子要大蒜的家夥,有那麼細膩的一面。

電影裡有個場景是老太太出門倒土,演員擡着土箱子出去,哐叽把土倒了,這還沒完事,田壯壯讓演員把土箱子撲摟兩下,就那麼兩下,那個老北京的味兒就出來了。

攝影師侯詠記得一個細節,有場戲是呂麗萍抱着兒子在一層層的大字報中穿行。侯詠早早到了現場,說這大字報不夠啊,“應該弄得烏煙瘴氣的,滿街裡裡外外全都是”。田壯壯把侯詠拉到旁邊,“說這個你年紀小可能不知道,這是‘反右’,這不是‘文革’,‘文革’是鋪天蓋地的,毫無遮掩的,但是‘反右’是不能上街的,所有的在外面是看不見的,全在屋裡頭。”

田壯壯要的是真實,不是宣洩。那個死神的夢之後,田壯壯讓莫言和《搖滾青年》的小說作者劉毅然給他寫了個關于黃河的劇本,取名《大水》。那段時間田壯壯總在想的問題是,黃河這條“母親河”既造福又造災,但是後來明白了其實母親再醜她也是你的母親,因為她生了你,所以你不能指責她。

《大水》沒有拍成,但田壯壯心裡确認了自己要诠釋的命題。

霍建起認為,這個命題恰恰是作為藝術家的田壯壯身上最大的矛盾和最深的痛苦,“他母親是位這麼好的藝術家,這麼熱愛這個國家,他這麼熱愛他母親,我們這代人,祖國是另一個母親,那麼對壯壯來說,他對這兩個母親都有着深沉的愛,那麼這個(矛盾)也是雙重的。”幾十年下來,霍建起覺得外界對田壯壯始終有很大的誤解,大家會因為那些被截取和放大的狂妄,或者他自己給自己打造出的消極樣子,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家夥。“這個誤會太大了,你去看《盜馬賊》也好,《獵場劄撒》也好,無外乎都是在诠釋這個矛盾。”田壯壯很愛媽媽于藍,很久之前一次采訪,被問及平生最愛,田壯壯不假思索地做出排列:媽媽、兒子和電影。

但無論對電影,還是在生活裡,母子之間都存在諸多分歧。年輕的時候,兩個人經常因為創作觀念吵翻天,一個延安的老革命,一個紅旗下的蛋,一個堅守傳統甚至是傳統的締造者,一個一心憧憬一個沖破傳統的新世界,兩個人誰也不讓誰,經常吵得互相不說話,有次田壯壯甚至提議母子二人到法院斷絕關系。

從年輕時候就安穩不住的田壯壯真的飄飄蕩蕩過了自己的大半生,但不管走得多遠,他這隻風筝的線仍牢牢握在97歲的媽媽手裡。在北京的時候,不管多忙,他都要陪老太太吃頓飯,說會兒話,媽媽老了,他也老了,母子倆争執了大半輩子的問題最終都失去了意義,他和媽媽都沒赢,時間赢了。

田壯壯極孝順,按李少紅的說法,“是古人的那種孝順,現在人見不到的”,他會為了這個孝順去委屈自己,去讓步,但這就必須要犧牲自己的天性,所以他會痛。

跟《霸王别姬》和《活着》不同的是,《藍風筝》并沒有一個成熟跌宕的文學原著可以依托,劇本是田壯壯和編劇肖矛一點點商量出來的。肖矛接受采訪曾提到,“在寫劇本将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就好像是拿時間的漏勺在打撈一些記憶,還原一些記憶。”在劇中扮演“叔叔”的李雪健回憶,其中很多場景其實就是他們自己家的事。

在侯詠的印象中,田壯壯一直是個沒什麼危機意識的人。畢業那年一起拍《紅象》,有天拍攝完,田壯壯就讓車走了,戲裡有個竹筏,駐地在江對面,為了把筏子帶過去,他就拉着侯詠劃竹筏過江,結果江水特别急,田壯壯劃到江心,一個沒站住,整個人翻了下去。好在田壯壯學過遊泳,一會兒就探出了水面,他也沒再上竹筏,而是泡在水裡拽着竹筏和侯詠一起過了江。

青年時代的田壯壯,始終有種無畏,但《藍風筝》拍攝過程中,有一回他跟侯詠說,這個片子隻要拍完,哪怕一輩子都不拍戲我都認了。這是侯詠認識田壯壯至今,“他最沉重的一句話,我當時都驚着了”。

不占有

如今66歲的田壯壯提起《藍風筝》,帶着沒有歲月可回頭的淡漠。“那就是個大男孩兒的作品,挺大男孩兒的。”他不認為《藍風筝》對自己有那麼大的影響,甚至不承認這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對于許多影迷“假如沒有《藍風筝》,天知道田壯壯将取得多大的成就”的好奇,也統統一笑了之。

朋友們都不同意。“壯壯這個人,簡單地說,他一定要有兩種人格,然後他在這個中間,他覺得才特别舒服,這就是他面對世界的方法。”李少紅覺得田壯壯并不像他表現的那麼粗犷堅強,相反他特别脆弱,《盜馬賊》自然傷到了他,那麼當他重整旗鼓把自己内心的全部柔軟又投入到電影中的時候,《藍風筝》隻會傷他更深。

幾十年中,高峰低谷,電影内外,郭寶昌唯一一次見到田壯壯哭就是在《藍風筝》的關機宴上。在北海公園的仿膳,劇組的人挨個兒發言,這個講話,那個講話,然後大家碰杯、喝酒,當時田壯壯坐郭寶昌旁邊,毫無征兆地,突然趴到桌子上就嚎啕大哭起來。

郭寶昌傻了,驚慌失措地問田壯壯發生了什麼事,“他說有人賣了我,我說什麼意思啊?他說到局裡邊告了我,說這片子是個反動的片子。我說誰呀?誰幹這事?他說是我一個哥們兒。”

郭寶昌從沒見過田壯壯那樣傷心,但也清楚地知道,對于即将到來的一切,“我們除了挨打的份,毫無還手之力。這件事情,毫無疑問,對壯壯是一種特别深的傷害,而且是各方面的傷害,不光是一種事業上的阻遏。”作為更早一批的電影人,幾乎親眼看着第五代成長起來的郭寶昌對田壯壯最心疼,“他也許沒得金棕榈,沒得奧斯卡,沒得金熊,但是他的境界,我覺得在第五代裡邊無人可超越。”

田壯壯的為人在電影圈兒有口皆碑,李雪健說起一件小事,每年全家人去掃墓,祭拜過自家的人,田壯壯一定會繞道去看看陶金的墓。陶金是《搖滾青年》的主演,1997年不幸離世,“你想《搖滾青年》是他那麼不用心的一個片子,但這些事兒他都能記着。”

幾十年的交情下來,郭寶昌覺得田壯壯身上最為特别的一點是,“他不占,他最寶貴的是不占有。”郭寶昌舉了個牌桌上的例子。有段時間郭寶昌家的客廳支着電影圈的麻将桌,人來人往,那時候大家都沒多少錢,輸赢不超過1000塊錢,牌桌上大家什麼人性都出來了,“可壯壯是什麼樣呢?”有回郭寶昌輸得有點兒多,牌局散了之後打掃戰場,發現田壯壯不言不語地把錢都留下了。

“這孩子心裡沒雜質,你知道電影這個行當,髒事太他媽的多了,他心裡沒有這些,不占有,不索取,沒想着要從中撈點什麼,他就是一門心思在電影上,最終他傷心也是因為這個。”

80年代在廣西廠的時候,郭寶昌反複提醒第五代的猴崽子們一句話,初生牛犢不怕虎,但你們要記得啊,這個老虎是會吃人的。

但在《藍風筝》的拍攝過程中,郭寶昌反倒沒有了這種顧慮,“壯壯拍的是日常,當時真的完全沒覺得這戲有多反叛。”這是郭寶昌最為田壯壯和中國電影可惜的一點,中國電影裡沒有這種日常,那種生活細節,不誇張不做作的人物關系,“凱歌藝謀他們拍的是史詩,史詩要感人是容易的,怎麼把這個日常拍出來,才最考驗一個導演。”

《藍風筝》中,田壯壯用了大量鏡頭去呈現老北京的日常生活,他記憶中那個已經消失了的北京,胡同口賣小雞小鴨的小販,穿棉襖擦鼻涕泡兒追逐着嬉鬧的小孩兒,轉動的風車,陽光下的糖葫蘆,還有高高飛到天上的藍風筝,都被田壯壯從腦海裡拔出來移植到電影裡。

“壯壯當然可以更好,他應該更好。”采訪之中,說到這句的時候,郭寶昌陷入了一陣長久的沉默,旋即是一聲沉沉的歎息。78歲的郭寶昌比所有人都更明白時也命也的道理,所以才更為田壯壯惋惜,他遺憾的是,一個具備卓絕天分和高潔品格的人,為什麼不能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命運,“還是這就是他的命?”

拐點

焰火明滅皆在一瞬,榮譽和低谷攜手而來,1993年《藍風筝》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次年廣電部下發通知,吊銷田壯壯等7人的導演資格。

媒體瘋傳田壯壯因此被禁10年,這讓他很困擾,實際并非如此。當時他覺得自己很冤枉,就去廣電部找副部長田聰明。田聰明打心裡喜歡這個小兄弟,就說你這處分背一年,明年這個時候我給你撤銷了。一年後田聰明真的給田壯壯打了電話,交給他一張蓋着紅章的文件,處分被撤銷了。

2017年年底,田聰明因病離世,田壯壯人在外地,特地拜托李少紅送了老部長最後一程。

郭寶昌尤記得當年《藍風筝》拍完,有天夜裡11點多,張藝謀給他打電話,“他說您幹嗎呢?我想去看看你。我說都夜裡11點半了。他說這還早啊,這就是聊天的時候。”後來張藝謀真的乘着夜色直奔郭寶昌家,沒坐下就說,我看了那個《藍風筝》,真的拍得太好了。

這樣大半夜睡不着覺去讨論一部電影的日子漸漸消失了,真正困擾田壯壯的并不是那一紙禁令,而是環境的飛速變化。

時代給出的慷慨都有限期,對一直因循天時地利的中國電影來說,擦身而過便是永遠錯過。《霸王别姬》、《藍風筝》、《活着》的集體亮相的确如火山噴發一樣照亮了90年代的中國影壇,但是光芒之後便是沉寂。這一年,韓三平從峨眉電影制片廠調到北影廠任廠長。韓三平給過田壯壯劇本,想讓他嘗試拍主旋律,把那段時間打發過去,田壯壯拒絕了。到1997年,後發制人的馮小剛迎頭趕上,第五代苦大仇深的那套話語體系,民族的創痛,曆史的回聲,人性的困局,所有沉重和宏大都迅速被消解和遺忘掉。

郭寶昌覺得,這個階段田壯壯整個人的狀态是,“得了得了,不跟你們玩了。”回憶那幾年電影圈的狀态,“我覺得壯壯屬于他說不了真話,又不願意說假話,就沉默了。很多人會給自己找理由,要生存,要活着,你有名,你有利,你有家庭要養,我必須做,壯壯不做了。”

田壯壯的性格底色中,一直有種不強求的消極,這多多少少跟他在“文革”中的經曆有關。小時侯田壯壯一直是孩子王,胡同裡的小夥伴也願意圍繞在他周圍,運動開始了,世界瞬間掉了個個兒,原來跟在屁股後面的馬仔蹦到面前喊他“狗崽子”,自尊心極強的田壯壯從此不再進校門。

那時候田壯壯最大的愛好就是一個人到房頂上呆着。後來他精心釘了個小箱子,關起門來養小兔子。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都懶得理會,眼不見心不煩。

但你不招惹世界,世界有時也會反過來招惹你。街道上很快傳出“黑幫子弟養尊處優,追求資産階級生活方式”的流言,媽媽于藍吓壞了,求着田壯壯把兔子交出來。人無力抵擋什麼的痛苦他早早就有了體會,抵抗不了那個痛苦,那就不去觸碰。

後來去吉林鎮赉插隊,能離開當時混亂的北京,田壯壯太高興了。一同插隊的老朋友聞政協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當時一群知青住東北的那種大土炕,冬天小年輕們都吵着住炕頭兒,但是到了夏天,土炕熱得燒心,于是這些人又吵着住炕尾,田壯壯不聽這些人嚷嚷,卷起鋪蓋卷扔到了中間,我不住頭也不住尾,你們争去吧。

李雪健熟悉田壯壯的這份消極,有次采訪記者問他感受,他說,第五代這批人都愛電影,愛得深沉。但是大環境一變,要不你就跟着變,要麼就沒你什麼事了,所以第五代現在都“很掙紮”。

田壯壯繞開了這份掙紮,他受不了那個累。李雪健很明白田壯壯心裡那個痛,“太愛這個東西了,愛到可以不拍,他選擇回避那個痛苦。”

李雪健在2001年罹患鼻咽癌,最想放棄的時候,田壯壯給他打過一個電話。田壯壯講了很多,李雪健在電話裡哭得說不出話。後來還是不放心,田壯壯又給李雪健寫了封信,告訴他不能放棄。

後來李雪健想,為什麼當時所有人的話都聽不進去,田壯壯的就可以呢?“我想他也是個病人,他的病在心裡,他體會過那個痛苦,所以他能明白。”

李雪健形容生病時的感受,像飯館裡狠狠被摔在地上的魚,“啪”地被摔在地上,那魚可能沒死,但内髒肯定被摔爛了。“我就是被摔爛了的那條魚,生不如死。有時候我覺得,壯壯也是。”

消解

關于第五代,張建亞曾編排過一個著名的段子:中國電影好比長征路,韓三平是擡擔架的隊員之一,張藝謀和陳凱歌一個要往這邊走,一個要往那邊去,最後兩個人都犯了分裂的嚴重錯誤;田壯壯是因為搶渡大渡河,攻急了,留在當地的老鄉家裡養傷,每天都在給老鄉家的閨女講革命勝利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神話……

作為導演的田壯壯消失了。“他牛逼在什麼地方呢,不管是什麼方法,玩也好,談戀愛也好,反正他真的能把他那些傷都消化了。”張建亞說起,第五代風流雲散之後,每次見陳凱歌,說拍電影的不容易,說名利場的無奈,說上兩句暖心的話,陳凱歌過來就摟着他拍大腿,“建亞啊,你明白對吧。”

田壯壯從沒有這樣的時候。外界強加給了他一個不得志的标簽,但田壯壯心裡明白,一切都不過是他自己的選擇。“我這個性格你讓我當官兒,我早就被抓起來了。”同樣的,他無比清楚,小有小的好處,“其實我特别清楚地活着,我隻是不想我自己那麼辛苦,我隻是想讓我自己活得,嗯,自由一點。我可以活成一個很小的人物,但是我可以控制我自己,我活成一個很大的人,我就不能控制自己了,是吧?你生孩子多了,得有人告你。你電影拍得不好,得有人罵你。但你活成一個很小的人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由。”

田壯壯鐘愛前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拍《藍風筝》那年,久經戰亂的南斯拉夫宣布解體,庫斯圖裡卡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故鄉。在他的電影裡,不管表面上有多麼癫狂多麼誇張,底子裡都有深重的無力和鄉愁。但是這并不影響他繼續享受人世的美妙,拍電影的同時,庫斯圖裡卡還有一搖滾樂隊,還去大學教書,日子過得詩意又浪漫。這是田壯壯向往的人生境界。

外界對他的想當然的神化、假想的崇拜、虛與委蛇的尊敬,他統統不需要。攝影師王昱覺得,在電影圈田壯壯保持了一種難得的輕盈,“其他人吧,到了那個位置,身邊總是一層一層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地被人包圍着,你都替他們累。但壯壯沒有,你比如說導演您喝茶,導演您看這樣行嗎,他說你幹嗎,眼睛一翻,滾蛋,他身邊這樣的人都被他罵走了。”

田壯壯有自己的消解方法,不拍電影的幾年他也沒完全閑着。早在80年代拍《盜馬賊》的時候,田壯壯就同跟組采訪的劉樹生交心,“我們這一代起步太晚,想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很難,但我們可以去探索去追求,為下一代人搭一座橋。”

他沒有食言,這期間他扶持了很多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相繼監制了章明的《巫山雲雨》、路學長的《長大成人》、王小帥的《扁擔姑娘》等電影。

在《長大成人》中,他還破天荒地當起了演員,扮演一名火車司機,一個精神教父式的角色。他不再年輕,作為80年代的精神遺民,轉而成了一個堅實的後盾和思想的傳遞者,影片中有個情節是他要把自己的骨頭移植給主角,隐喻精神上的補足和傳承。

對于迅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田壯壯真的扮演着這樣一個角色。他在北影二樓有個辦公室,外頭有個台球桌,那時候婁烨、王小帥一群人有事沒事就往這裡鑽,一群人一塊兒打台球,也不知道誰先起的頭,田壯壯還真有了教父的名号。

他對後輩的扶植圈内聞名,缺錢給找錢,缺人給找人,李少紅當時也在北影院裡辦公,天天看田壯壯跟這些年輕人泡到一起,“他也有大哥,就是那些幫他的大哥,有錢的,他把錢拿來以後,真往這些人身上砸,那真是血本無歸地砸啊。”

2002年,田壯壯應北京電影學院之邀,回到母校任教。人生兜兜轉轉一大圈,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同事徐敏華說起田壯壯,“他是讓你會覺得在我們這個年代,還有‘先生’存在。就是把他所知所學,毫無保留地,全部都交付給了孩子們。”

他會像當年給自己的同學争取多幾尺膠片、多一些拍片機會一樣,盡力幫學生們多創造一些機會。他依然頑固,鼓勵學生們多去片場,多實踐。

導演系的學生拍片需要錢,但學校經費平均到學生頭上非常有限,田壯壯就到處找自己的朋友,說給我們導演系孩子們投資一下。這并非他的本分,但看好多學生拍作業都要自己家裡貼錢,他又止不住心疼。

田壯壯帶的研究生徐伊亮記得,有年臨近寒假回學校看他,當時田壯壯在上課,大概是最後一堂,徐伊亮悄悄坐到最後排,靜靜地等他下課,然後聽他對師弟師妹們說,“他就從這個校門走出去以後,遇到什麼問題需要我幫忙或者我能幫得上忙的,你盡管跟我說。”徐伊亮心顫了一下,距離她畢業已經過去了七八年,她畢業的時候,田壯壯說了一模一樣的話。

《繡春刀》的導演路陽也是田壯壯的研究生,教學中的田壯壯完全是另一個狀态,他不會拿自己的喜好去左右學生,恰恰相反,他很早就鼓勵學生關注類型片的發展。2006年的時候,有一次上課他特别不開心,“他就說哎,看着我們就覺得你們太不成器了,他說你們一定要去看一個導演,他拍一部電影叫《瘋狂的石頭》,技法非常純熟。”

江湖上一直有種說法是,田壯壯是個閉着眼睛活着的人。路陽并不認同這個說法,在他看來,田壯壯一直睜着眼,“他可明白了,他完全不是說,他絕對不是閉着眼那種活法,真的,他太通透了,非常明白。”

李少紅依然拿賈寶玉類比,“他真的像,那麼有靈性,但是他又有很強的一個責任,所以他就永遠是一個矛盾的人生。”

剩下的就是玩,打電子遊戲,打麻将,釣魚,養蜥蜴,打高爾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冒出新的愛好,每一種都玩得昏天黑地。“其實他都是在掩蓋一種心情,他是個勝負心很重的人,玩什麼都一定要赢。”李少紅說。

王昱記得當年辦公室裡的田壯壯,頭頂就挂着那個蓋着紅章的解禁通知,田壯壯有台特别老的長城電腦,他天天幹什麼呢,就拿着鼠标在那“卟噔卟噔卟噔”玩一種叫挖地雷的遊戲。

第六代和電影學院的事,挖地雷,老鄉家的閨女,都讓田壯壯過得活色生香,但是李少紅一群朋友看着着急,時間差不多的時候,玩夠了吧,你不能老這樣,還是得出來拍戲。

歸來

2002年,田壯壯50歲,畢業20周年的78班組織了盛大的聚會,聚會上謝園代表大夥兒給田壯壯頒了一個“最佳滄桑獎”。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他們不再是時代的主角了。也是在這一年,李少紅前後幫忙張羅,啟動《小城之春》的重拍事宜。田壯壯的善良和仗義,幫他結交了一群在任何時候都願意出來幫他的朋友。

《小城之春》編劇是阿城,攝影李屏賓,服裝葉錦添,監制李少紅,田壯壯時隔10年再次站在攝影機後面,田壯壯說,那天自己沒忍住,眼淚掉了下來。

這部電影沒有引起什麼大動靜,倒是在電影圈裡從來也不服誰的姜文看了以後連說“肅然起敬”,最後還客串了一把記者,采訪了田壯壯。

電影之外,姜文特地問了問田壯壯的癢處,怎麼自己不拍戲老在幫别人。“我知道其實沒什麼人願意小一輩兒的人真正破土出來。有人往上澆水,遠處看是澆水,近處看是在澆開水呢,這我燙着過啊。所以我就不能明白你作為一個本身就老抽第二口煙的主,本身就老勾搭你煙瘾,還要主動地去看這小一輩兒的抽煙,在旁邊晃蕩。那你這是怎麼解釋?”

面對姜文的時候,田壯壯稍稍吐露了一點心迹,“這10年裡就怕去片場看拍戲,滋味确實很難受。你不在現場倒沒關系,就好像不是在一幫煙民裡面,倒不是感到特别想抽煙。到了片場裡面,錐心地疼。”

但一邊疼着,還要一邊做着。田壯壯說,反正能幹跟電影相關的事兒,他就挺開心的。

無數人替他覺得冤枉,但田壯壯本人并不哀怨,也不罵這個罵那個,更不願意大衆把他架到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我真的過得挺好的。”

如今的田壯壯更接近于《相愛相親》中不動聲色,又處處透着少年感的樣子。你跟他說怎麼抵擋市場的誘惑,他回答說他們金牛座其實都挺愛錢。你指着滿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大标語問他的初心是什麼,他帶着調皮的笑答,“我的初心啊,喜歡所有值得喜歡的姑娘。”

但也因為從沒有試圖當一個對抗者,田壯壯也就從沒有過那種“不再背着手尿尿,都服了”的時候。

拍《小城之春》,他依然任性,一場戲一個鏡頭,甚至一個鏡頭跨過一場戲,為什麼這麼做,田壯壯想,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了,那種克制的美和傷痛都遠去了,所以他就想鏡頭遠遠地,就那麼遠遠地望一望。

2005年,因為紀錄片《德拉姆》,田壯壯獲得當年中國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獲獎那天,田壯壯被發展為導演協會的會員,晃晃蕩蕩十幾年,終于再次被組織接納。

拍攝《德拉姆》期間,在怒江的江灘上,趕路間隙大家坐下休息,吃點東西喝點茶,田壯壯吃東西極快,别人氣兒還沒喘勻,他自己拄根棍兒就往下一座山走去了,“就看着他一個人在那條山路上越來越遠,這個時候你就覺得,他挺孤獨的。”這個同20多年前《盜馬賊》幾乎如出一轍的畫面讓攝影師王昱印象深刻,“會覺得他自己心裡有一種類似信仰的東西。有時我覺得他是那種自然就在道上的人,不修道已在道中。他是有道之人。”

幾十年下來,霍建起覺得,田壯壯身上始終有種特别憂傷的東西在,甚至從某種角度上,他始終是孤獨的,不管打扮得多麼熱鬧,他在人群中始終是孤獨的。

霍建起後來也當了導演,也就更明白田壯壯孤獨的由來。在他看來,一切一切都是因為愛,這份愛在前半生受尺度和政策的左右,在後半生,當電影不再神聖,好似人人可以輕賤的時候,他隻能更痛。

與《德拉姆》同一時期,田壯壯一直想拍的《吳清源》正式啟動,這碗沒有一絲雞油的雞湯田壯壯拍得依然任性笃定,依然一副愛看不看的架勢。後來吳清源的太太說了一句話讓田壯壯很安慰,說這導演好像真的是特别明白吳清源。這份明白是不是感同身受,答案隻有田壯壯自己知道,吳清源的一生波瀾壯闊,但他隻選取了吳清源90多年人生中的一小段,這一小段,正是他不得不放棄圍棋的那一兩年時間。

2009年《狼災記》口碑和票房的雙失利對田壯壯又是一次不小的打擊,那之後,他又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張艾嘉把他拽回來。

《相愛相親》宣傳期間,田壯壯有一次說起,他挺感謝張艾嘉的,感謝張艾嘉又把他找了回來。

求不得

幾十年的時間,一場歸去來兮。但歸來也不存在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時代愈發失去耐心,《相愛相親》雖然取得了不錯的口碑,甚至被認為是張艾嘉最好的電影,但大陸地區的票房僅有1800萬。因為《相愛相親》中不着痕迹的表演,重新回歸公衆視野的田壯壯得了個“暖男”的名号,前塵往事成雲煙,很多事不刻意去提,時間已經久遠到大家都忘了。

李雪健在首映時看到電影中的田壯壯,一方面,單從表演上,演了大半輩子戲的李雪健為田壯壯高興,他拿出的是最高級的表演。但另一方面,李雪健又無法不為田壯壯難過,隔着屏幕,許多往事湧上心頭,作為最親近的旁觀者,他從田壯壯的表演裡看到了眷戀、甜蜜、辛酸,以及蔓延了大半生的求之不得。

“以前好像都沒想過,他老了。就是面對時間的時候,就這樣了,難道就這樣了?”大銀幕上須發皆白的田壯壯讓李雪健無法不感慨時間的殘酷,“他是個導演,能拿出這樣表演水準的一定是好導演,他是該拍戲的,那個感覺我用語言描述不出來,描述不出來。”

“就是把大觀園給抄了,然後把他們全趕出來了,一下子就失落了。”對于田壯壯的大半生,李少紅的理解是,熟悉的世界一再被破壞,大觀園小時候毀了一次,商業電影大幕開啟,心中的大觀園又毀了一次,“說到底,他自己想要的他好像永遠得不到,他得到的呢,其實是他不想要的。”

對于朋友們的欷歔感慨,田壯壯隻是笑笑,“他們真的都太愛我了。”田壯壯自己不願多談傷心事,或者依然不承認自己的傷心。年前一次聚會,跟王朔、廖一梅等一群朋友喝酒,喝着喝着,突然有人感歎,哎呀,我們已經認識那麼久了,已經那麼多年了。

老家夥們開始抒情,田壯壯趕緊接過話茬兒,“我說你們下次能不能别叫我了,我現在隻跟80後90後玩兒。”

那頓酒,這些熱熱鬧鬧過的人,一直喝到了天明。

田壯壯和宗薩欽哲仁波切是多年好友,有次在宗薩那裡聊天,有人說起,每個人到這世上都會有個師父,田壯壯問宗薩,那我有老師嗎?

宗薩回答,你不需要,你自己平衡得很好。因《吳清源》而跟田壯壯成為忘年交的張震覺得,田壯壯身上始終有一份極緻的浪漫,張震用了一個比喻,“我覺得壯壯就是一個會每天去沖浪的人,而且會持續一輩子的人。”

在張震看來,田壯壯之所以成為田壯壯,恰恰因為他能把他的那種浪漫,那種不将就的活法兒,一直維持在恒定的狀态,外界怎麼天翻地覆,他始終是他。

合作的所有導演中,張震覺得田壯壯和侯孝賢最像,他們都是那種極度浪漫的人,很天真,很堅定,又很奇異地把這天真和堅定保持了一生。

侯孝賢和第五代導演淵源很深,他曾不隻一次說過,如果能讓第五代這些導演好好拍電影,拍他們自己的經曆,大陸電影一定會非常了不起。直來直去的侯孝賢也不隻一次地表露過他對第五代的失望,說張藝謀太多地消耗了自己,想回也回不去了。金馬獎頒獎期間,侯孝賢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參加金馬盛典,但是第二天,他還是乘着台北的夜色趕來見了田壯壯一面。因為兩人身上同樣的江湖氣,同樣甯靜的内心,和對各自影像世界固執的堅持,電影圈裡有時會稱呼兩人,“侯匪孝賢”、“田匪壯壯”。

這天田匪壯壯跟侯匪孝賢有段對話—“你說多他媽逗,我發現了,現在出來,在出境表上工作一欄填‘退休’,真的就沒有人管了,辦得特别快。”

喝着越泡越淡的茶,田壯壯悠悠地說起,自己還是想“再好好地,好好地拍一部電影”。侯孝賢想都沒想接了句—

“那就去拍,什麼都不要去想,時間不多了嘛。”

有人會特地跑去看田方和于藍的兒子到底更像田方還是更像于藍,田壯壯覺得這些人莫名其妙,沒少給人甩臉子。

田壯壯是那種一直活在青春期的人,青春期的人才最心口不一,但也隻有青春期的人才最單純。

大部分時間都能閃轉騰挪、嘻嘻哈哈把問題消化掉的田壯壯,隻有在特别不經意的時候,才會露出一個苦笑。

無論對電影,還是在生活裡,母子之間都存在諸多分歧。

“他一定要有兩種人格,然後他在這個中間,他覺得才特别舒服,這就是他面對世界的方法。”

外界對他的想當然的神化、假想的崇拜、虛與委蛇的尊敬,他統統不需要。

不管打扮得多麼熱鬧,他在人群中始終是孤獨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