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京腔京韻的河北梆子

京腔京韻的河北梆子

時間:2024-10-21 05:57:33

圖/《春秋筆》劇照(張四剛飾演張恩)2018年5月11日、12日,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劇資助項目、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經典劇目《春秋筆》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連演兩場。該劇匠心獨運,精彩紛呈。

1938年10月5日,馬(連良)派名劇《春秋筆》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橫空出世。2017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将此劇整理改編後搬上舞台,獲得不俗反響。該劇情節跌宕起伏,緊扣國事家事兩條主線,以舍生取義和共禦外侮為主旋律,表現了忠與奸、正與邪之間的鬥争,教化意義不言而喻。

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春秋筆》領銜主演、張恩的飾演者張四剛,他向記者講述了台前幕後的故事,以及他從藝40年來的諸多體會。訪談中,張老師給記者展示了抑揚頓挫的唱腔和紮實豐滿的表演,他經驗豐富,手法獨到,精于表現人物心理。

《春秋筆》的藝術表現

坐落在琉璃廠文化街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成立于1960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單位,擁有一批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表演藝術家。該團立足北京,自然而然受到京城文化的熏陶,舞台表演呈現出皇家氣派,老北京人親切的稱其“京梆子”。

“在全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默契配合促成了《春秋筆》的成功。這部戲由編劇丁嘉鵬整理改編,石宏圖任導演,高彤副導演親自給我傳授馬派劇目的原版本。我仔細觀看了全國各院團的《春秋筆》,認真研究他們的構思、創作和設計,也摸透了各演員的身段、唱腔與張恩這個人物形象的粘合度。表演中融入了我對人物的理解,根據自身條件,運用梆子的手段加以表現。”張四剛向記者介紹道。

《春秋筆》分為“燈棚換子”“贈銀放走”“換官殺驿”“唱籌糧沙”等章節。該劇做、表繁重火熾,唱、念入耳動聽。

在“燈棚換子”中,編劇和張四剛共同加入了新唱詞:“心急如焚去尋找,賢妻怎能把我饒。越思越想越懊惱,夫人面前吃不消,足下如同絆腳鐐。”新唱詞體現了張恩失子之後的急切心情,這裡運用了圓場功的程式表演,收到了觀衆的陣陣掌聲。

戲曲講究“無技不驚人”,帽翅功可謂是戲曲表演中的絕技絕活,張四剛在表現張恩思考如何搭救大人性命時運用了左右、上下顫動,左動右靜,左靜右動等帽翅功,劇場内時而靜如深夜,時而掌聲雷動,氣氛完全掌握在演員的表演節奏中。

為了遵循“藝術來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誇張的不是生活,又像生活”的藝術主張,演員們極力避免千篇一律的表演,他們不僅展示自己娴熟的技巧,更将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思考帶入表演中,力求精準刻畫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和内心世界,在控制語言和動作快慢、強弱的同時,還要控制表演的尺度和火候。

張四剛認為,一個戲曲流派風格的形成,需要通過不斷積累,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利用自身條件,用工匠精神執着研究、不斷雕琢,會逐步為觀衆所喜愛。随着不斷學習,我們也要使自己的演出劇目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戲曲藝術依靠口傳心授來傳承,一代代老藝術家将自己畢生所見所學教給學生,學生成才後,再教給後來人。

張四剛非常刻苦,他積極向王永春、王伯華、朱秉謙、歐陽中石、蕭潤增等老師學習請教,各位老師傳授的知識讓他終身受益。王永春有150出戲,出出有絕活。王伯華在創作人物時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身上的帽翅、水袖、戲靴等所有配件都可以作為他塑造人物的工具,他的表演強調雕塑感、造型感。張四剛的經典劇目《白羅衫》是由王永春親授,另一經典劇目《背靴》是王永春和王伯華兩位老師傳授的。朱秉謙曾說,“什麼是一出好戲?應該有情、有理、有技,《春秋筆》具備了。”

十年前,張四剛開始跟歐陽中石學戲。歐陽中石對張四剛講:“一出戲,是一幅字;一幅字,是一出戲,一個字也是一出戲。”字的布局和結構,與舞台上是一樣的。一個字有開始,有内容,有結束。這些知識都通了,你就知道在舞台上哪些地方讓觀衆舒服,哪些地方讓觀衆不舒服。歐陽中石也對他講,要忍耐、等待、多練。張四剛認真将老師所教化作自己所學,他把書法中的道理拿到了舞台上,把生活智慧融入戲中。他說,“我跟歐陽老師學的是道理和方法”。

張四剛介紹道:“在藝術道路中,我接觸了有一定藝術造詣,在各劇種都是領軍人物的老師。他們的經驗非常豐富,前輩傳授給我的經驗,我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我們要認清,哪些是前輩達到的高度,哪些地方是他們沒來得及完成的,我們要在他們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繼續完善。”

圖/《春秋筆》劇照創作感悟和藝術審美

戲曲界流傳一句俗語:無情不感人,無理不服人,無技不驚人。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唱做并重,需要演員具備優秀的綜合素養。戲曲演員大多從小學戲,既要有紮實的基本功,也要不斷積累舞台經驗,除了對嗓音條件要求嚴苛之外,還要有好的身段和表演,出個好演員非常難。在演出時,演員們還要将各種突發狀況融入表演,盡量處理的不露痕迹,讓觀衆覺得合情合理。

張四剛認為,雖然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演員的任務就是讓觀衆相信一切都是真的。比如舞台上的哭戲,要依靠想象、假戲真做,我們追求的是演得像真的一樣。在感人的地方,演員沒落淚,觀衆落了淚,那是演員做到了。假如演員落淚了,觀衆沒感動,那說明表現力不夠。演員要通過語言、表情、動作來塑造角色。我們要有衡量對錯的标尺,讓觀衆懂得用戲曲的審美标準來欣賞藝術,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讓觀衆明白,舞台上的景不在道具,而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的任務就是以生活為依據,準确理解劇情,用符合邏輯、準确恰當的表現手段,恰如其分地塑造人物形象。

“我們如何獲得同行的認可很重要,同行認可了,觀衆自然認可。内外行都認可的演員,屬雅俗共賞,既有觀衆喜聞樂見的唱、做、念、舞的表現手段,又有紮實功底的呈現。怎樣創作出讓内行心服口服的,别具風格的,不同于京、昆其他劇種的,并達到一定高度的藝術作品,這是我們的責任。我感覺自己有責任讓更多的人,認識戲曲的高度和掌握審美鑒賞的能力。”張四剛說,“我不學每個人的範兒,我研究的是劇中人。情通理順這些大的方向是一樣的,要根據自身條件,學習展現人物的創作手段和方法。”

細細想來,看一部戲,讀懂一個角色,喜歡一句台詞,都很有意義。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戲曲的精髓和演員的見解,既增加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又增長我們的見識和體驗,還拓寬我們的思想深度和人生格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