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圍困長春》寫作背後

《圍困長春》寫作背後

時間:2024-10-21 03:00:19

圖/《圍困長春》作者李發鎖寄語《人民周刊》2017年12月,還原解放戰争時期長春戰役真相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圍困長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發鎖曆時五年,查閱了2000多萬字的檔案材料,寫就了這部54萬字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再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曆史。

李發鎖,生于1950年,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曾任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長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著有《動遷》《官司》《細菌》等6部長篇小說,2部長篇報告文學,多篇中短篇小說。

李發鎖秉承“真實即力量”的創作理念,以檔案、史實為依據,用真實還原曆史。整部作品脈絡清晰,知識豐富,文筆簡潔流暢。2018年8月13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李發鎖先生,請他講述了作品的創作思路和寫作背後的故事。

運用大曆史觀寫戰争

寫小說《細菌》時,李發鎖接觸到長春圍困戰這段曆史,坊間對這段曆史說法不一。可是,作為一名有着47年黨齡的老黨員和49年前的老兵,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查清這段曆史,不能讓先烈們丢了性命還背着黑鍋,他決定找回這段曆史原有的溫度,心懷敬畏,全身心投入進去。

寫作進行到一年半的時候,李發鎖也曾遭遇瓶頸。他停下筆,鑽進檔案堆研究曆史。那段時間他看了二十幾本書,其中有兩本對他啟發很大,一本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另一本是胡素珊(SuzannePepper)的《中國的内戰》。《中國的内戰》對戰争場面寫得很少,大量筆墨描寫了政黨架構、經濟政策、社會組織、土地改革、俘虜政策等内容,雖和戰争沒有直接關系,卻決定了戰争的走向。

李發鎖對記者說:“我決定從大曆史觀的角度寫戰争,從全局出發研究局部問題。不僅要研究戰争是怎麼開始的,還要研究它與整個世界局勢的關系。我的理解是,世界就像一盤棋,由少數幾個大國主宰,多數弱國、小國隻是棋子。當年發生在東北的這場戰争就是因為美國和蘇聯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引起的。”

李發鎖認為,要重新認識東北解放戰争的偉大意義,它不是國共兩黨争天下,而是中國命運何去何從的問題。如果沒有毛澤東領導的解放戰争,中國就有被美國殖民統治和蘇聯瓜分(已部分實施)的危險。蔣介石不過是美國霸占中國的代理人罷了,他與美國簽訂了出賣中國根本利益的三個通商文件。蘇聯策動外蒙古獨立,企圖瓜分滿洲,還取得了共同經營中長鐵路、租用旅順港等政治與經濟利益。放眼整個世界局勢來看,為了不被美蘇殖民統治與瓜分,為了讓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這場戰争不該打嗎?解開長春圍困戰的謎團

戰争是人類暴力的極緻,極大地破壞了人們的生命财産,為了東北和全中國的解放,長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8年6月,長春圍困戰開始,國民黨守在城内,共産黨圍于城外。李發鎖搜集了國共雙方的資料,弄清了圍困戰中兩個極其重要的數字,一是長春圍城内的人口數,二是圍城内的存糧數。通過查詢國民黨征兵會議記錄、長春市市長尚傳道給國民黨長春守軍最高長官鄭洞國的報告、共産黨進城的史志,李發鎖認為,當時城裡共有50萬人,包括40萬百姓和10萬部隊,現有的糧食可以堅持兩個半月。

國民黨方面認為,增加糧食已經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是減少人口,即把百姓趕出城。如果把40萬百姓的糧食都讓給10萬部隊,那麼就可以多維持10個月。共産黨方面卻認為,把百姓留在城内,消耗糧食,時間久了,城内無糧了,國民黨也就困住了。但是,圍城久了,共産黨擔心餓死百姓,城内斷糧的時候,共産黨開始有選擇的放人,瘦弱的百姓優先出城。

有糧的時候,國民黨趕老百姓,把糧食留給部隊;沒糧的時候,共産黨放人,救老百姓。李發鎖調查發現,軍事上的常用戰術——圍困戰在古今中外的22個戰例中,從沒有放老百姓出城的記錄,隻有共産黨放人了,卻被誤解了幾十年。至于長春圍困戰,當時共産黨沒有别的選擇,不打圍困戰,戰略據點城市長春就攻不下來。

聚焦領袖的戰略戰術

李發鎖研讀了《戰争論》,他認為,戰争就像疾病一樣,有人類以來便伴生而行,雖然其破壞力極強,但正義戰争卻值得歌頌。李發鎖對記者說:“我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寫了領袖們的戰略策略和将帥們戰術藝術的比拼,主要分析了領袖的思維角度、性格特點和眼界格局。”

國共兩大政治集團最核心的差别是政黨性質,共産黨是為人民謀利益,軍隊屬于國家,自然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國民黨的軍隊屬于個人,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李發鎖認為,在寫作中較難把握的是領袖們的戰略和策略,需要把他們的做法上升到理論高度。毛澤東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建立了穩固的東北根據地。毛澤東說,如果得到農民支持,就得到了90%人民的支持。對一些有争議的人物的描寫較難把握,李發鎖将他們放入時代背景,用事實說話,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珍惜來之不易的資料

真實即力量,真實是一以貫之的,真實至上。這本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源自大衆對真實的認同。李發鎖認為,紀實文學站位要高,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價值觀都要體現出來,做到這些,根本在于實事求是。

為把作品框架梳理清楚,李發鎖去檔案館、資料室、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從部分親曆者那裡了解情況。為完成《圍困長春》,李發鎖參考了上百本書籍,資料來源要求正規權威,邏輯思考缜密周詳,文史資料反複推敲。由于圍困長春戰役非常特殊,必須尋找國共兩方的資料,全書引用了900多條證據。比如,為了考證長春當時有多少人,他核實了國民黨和共産黨兩方的文獻;為了證明國民黨殺民養軍,還查閱了國民黨将士的家書。文中引用的每一段話、每一組數字都有據可尋,部分史料來自吉林省、遼甯省有關單位。李發鎖說,如果沒有黨委、政府的支持是決然拿不到這麼多材料,寫不出這本書的。

最難寫、最費工夫的是,長春圍城到底餓死多少人?在成千上萬的檔案裡,李發鎖找到了共産黨放人救助時林彪、羅榮桓簽字的文件,也找到了國民黨趕人搶糧時鄭洞國簽字的文件,他的思路也逐漸清晰。

2016年12月26号,李發鎖寫下了《圍困長春》書稿的最後一個字。這五年,漫長而艱難,但長期深耕一事引發了新感悟、新見解和新思考,書稿日漸豐盈,過程愈顯珍貴。

《圍困長春》

作者:李發鎖

書号:ISBN978-7-5115-5292-1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12

定價:76.00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