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老黨員陳光保的故事

老黨員陳光保的故事

時間:2024-10-21 09:25:38

“古有陳瑸,今有保伯”類似雷歌在廣東雷州半島廣為傳唱。原廣東海康縣(今雷州市)縣委書記陳光保離休已20餘年,但在當地人中名望仍非常高。這位85歲的老人曾興建南渡河大堤、支持包産到戶試點、堅持資助貧困學生等,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文/徐金鵬劉大江雷歌,飛翔在雷州半島紅土地上的吟唱精靈。一如其名,雷歌愛憎分明,大膽潑辣,四句一首,直抒胸臆,朗朗上口。數百年風雨傳承,形成民間褒貶為官者貪廉得失的民歌傳統。原廣東海康縣(今雷州市)縣委書記陳光保離休已20餘年,至今仍有綿綿不絕的“古有陳瑸,今有保伯”類似雷歌在雷州半島廣為傳唱。當地無論長幼,都尊稱他“保伯”。這位雙腿癱瘓、85歲高齡的老共産黨員,為什麼能走進群衆心裡,為什麼離休多年仍被人們廣為銘記,在悠悠雷歌中赢得如此深情的吟唱?開荒辦農場:對群衆的緻富承諾雷州市北和鎮仙過嶺,保伯農場。一幢簡陋的兩層樓農舍,一個面容黝黑的耄耋老人端坐在輪椅上,顫巍巍地擡手,指着種有大片甘蔗、香蕉的果林方向,招呼大家。從場部往農場深處漫步,左邊是甘蔗,右邊是香蕉,總共約有2800畝。那些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生靈,都是他的牽挂,每天都要去看看。甘蔗長勢好不好?香蕉挂果怎麼樣?會不會來台風?他盼着有個好收成。誰能想到,這幅鄉下老農的農家生活場景,竟然是一位正廳級領導幹部的離休生活寫照。1994年,陳光保從湛江市政協主席任上離休,他不願在城裡享清福,次年就和妻子張少喬,來到這個鳥不拉屎的荒山野嶺開荒當農民,至今有21個年頭。北和鎮自古荒僻,蛇蟲橫行,當地人吓唬小孩子,往往說:“不聽話,就送你去北和”。北和鎮的仙過嶺,更是滿目荒涼的不毛之地。陳光保許下承諾:離休後要帶領農民改造荒山、脫貧緻富。仙過嶺的石頭多,平整場地最艱巨的任務就是搬運大大小小的石頭。陳光保想辦法租來挖掘機、手扶式拖拉機和手推車,機械不夠用,就肩挑手提靠人工。每天披星戴月,大家都玩命似地搬運着石頭。長期的高強度勞動,讓陳光保腰部勞損的舊病不斷複發,有時疼得起不了床。這樣豁出去拼命幹了兩年,終于平整出一塊2800畝光景的坡地。但困境接踵而至,連續幾年,不是寒潮就是台風,種芒果被凍死,種香蕉被台風打倒,農場經營非常困難,債台高築。有人勸陳光保把農場轉租出去,但他拒絕了。當年參加革命,他多次面臨生死考驗都從不退縮,如今面對困難,他更不能給當地村民留下農業開發失敗當“逃兵”的恥辱。一連串緻命的打擊,仍在不斷襲來。陳光保腰部損傷的老毛病再度發作,手術失敗,下肢行動不便。2007年4月妻子張少喬因為操勞過度,心肌梗塞驟然去世。這一次,陳光保再也撐不住了,倒在病床上。這個剛強堅毅的高大漢子嚎啕大哭,淚水像開了閘,稀裡嘩啦,像個孩子。他感覺愧對妻子:跟着開荒辦農場,她吃盡了苦,受盡了難,到頭來沒享過一天清福!但陳光保仍不放棄農場。“這些年,保伯給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太大了!”北和鎮黨委書記陳小華感慨地說,在保伯帶動下,仙過嶺一萬多畝荒地全部被村民開墾出來,附近6個村曆來十年九旱、年年災荒,如今靠開荒種植發家緻富,村裡消滅了茅草房,蓋起了“香蕉樓”“甘蔗樓”。保伯農場成為遠近群衆心中的“聖地”,幾乎每天都有人前去拜訪,有反映困難的,有感恩緻謝的。湛江、雷州的領導幹部經常去看望陳光保,陪他吃飯,聽他現身說法“講黨課”,主題永遠是作為共産黨人一心為公、兩袖清風的故事。一位老幹部感慨地說,我們退休後在城市門可羅雀,陳光保遠在山野卻門庭若市。

保伯為彙文小學上德育教育課。圖/丁智明

“裸捐”助學:治窮先治愚的善舉今年4月、6月,記者又兩次看望陳光保。一見面,他迫不及待地說:今年農場收成應該不錯。去年,他還在為農場的收成揪心地痛:中心風力達15級的強台風,将2000多畝甘蔗、300多畝香蕉全部刮倒,一年的努力和希望全成泡影。那時,他老淚縱橫,痛惜萬分,令人不忍。可以說,陳光保的悲喜,系于農場的經營收成。這些雲彩最終化作春風春雨,灑向那些亟需幫助的貧困學子。從2000年開始,陳光保堅持資助貧困學生。開辦農場後,他更是把工資收入、農場利潤幾乎全部用來獎學助教。2009年,為了湊齊100萬元,陳光保執意将自己在湛江市區唯一的一套住房作價26萬元賣掉,子女們舍不得賣掉房子,但拗不過他,就湊錢瞞着他拿出26萬元當作賣房款交給陳光保。2010年他将農場改名為“保伯重教助學農場”,他給自己定下每年捐資助學100萬元的任務,表示身後不留一分錢給子女,徹底“裸捐”。在華南師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讀研二的黃仁龍,老家在雷州市附城鎮麻演村,他是陳光保“裸捐”助學的受益者之一。2010年,黃仁龍家三兄弟同時考上大學,因為家裡窮,砸鍋賣鐵也隻供得起一個大學生,哭得雙眼紅腫的父親狠心決定三兄弟“抓阄”上大學。就在絕望之時,保伯送來了希望:不僅資助1萬元現金,而且還發動社會募捐,圓了他們三兄弟的大學夢。2014年,黃仁龍還考上研究生。陳光保并不是“大款”,離休後的他隻是一個普通“農民”,慘淡經營着一個農場,災害随時來襲,農場随時可能面臨歉收。為了籌捐款,2010年陳光保向女兒借錢20萬元,湊齊105萬元,捐完款後,發現農場連買化肥的錢都沒有了,他卻笑呵呵地說,“不怕不怕,可以跟銀行貸款,等香蕉賣了就有錢還貸款了。”迄今,陳光保變賣房産,散盡家财,捐款1400萬元,資助獎勵學生6000多人。他對群衆傾囊相助,一擲萬金,對自己和家裡人卻“一毛不拔”。走進保伯農場,簡陋、清貧。屋内沒有什麼值錢的家具,陳光保每天看報寫作的書桌,還是從外面撿回的廢舊品,吃飯坐的都是十幾塊錢一個的高腳塑料凳。陳光保“裸捐助學”,與他離休前提倡“治窮先治愚,興學育人才”的理念一脈相承。他任雷州主要領導期間,雷州成為廣東省教育先進縣,為雷州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早在1982年,面對全縣隻剩下大學本科畢業人員46人的嚴峻形勢,陳光保帶頭捐資1700元,号召全縣人民興起集資辦學的熱潮。1983年,他力排衆議,施行一個不同凡響的舉措:财政3年内拿出500萬元,委托高校代培800多名大學生。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社會捐助貧困學生扶持教育事業,蔚然成風。

保伯坐着輪椅巡查農場。圖/丁智明

雷歌記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史詩千年南渡河,縱貫雷州半島腹地,它是雷州的母親河,也是一條随大風暴雨而作惡的災難之河,飽浸百姓血淚。1970年,在南渡河的變遷史上,是一個大寫的年份。當年秋天,一個壯實的雷州漢子在南渡河畔,振臂一呼,發出“斬斷南渡河,建設新海康”的号召。他,就是海康縣縣長兼南渡河海堤工程總指揮陳光保。這一口号震撼了古老的雷州大地,激動着數萬名鐵骨铮铮的雷州兒女。他們擔着鋤頭、畚箕和簡單行李,從四面八方集結到南渡河畔,幾十公裡長的堤圍上旌旗招展,号聲如雷。挖土、擔土、打石、運石、堵海,人如潮湧。陳光保日夜住在工地、吃在工地,聲音沙啞了,兩眼熬紅了,兩腳浮腫了,有人勸他休息,他都不肯。1971年9月,堵口合攏進入關鍵時刻。他與大家一起奮力把裝滿砂石的木船推進龍口,當截流堵口出現重大險情時,陳光保二話不說就跳進漩渦,同200多名群衆手拉手築起人牆,穩住木船,接運砂石,終于将滾滾洪流攔腰截斷。南北堤合龍了,工地一片歡騰!在陳光保的帶領下,經過4年興建、4年治理、南渡河終于被馴服。一道高8.5米、基座寬32米、全長21公裡的海防大堤,巍然屹立在雷州大地上,被譽為“南海長城”。抗災防禦标準提高到12級台風和百年一遇海潮。南渡河兩岸22萬畝東西洋田,如今成為廣東的“金色糧倉”。另外,大力支持潭葛村1977年進行包産到戶試點,比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還早了一年,這是陳光保對廣東農村改革的重大貢獻。1977年11月,當時的北和鎮潭葛大隊的社員們,大膽實行包産到戶試點,1978年開始在全大隊推廣,成為廣東省農村第一個吃螃蟹者。而這一農村改革的指揮者、支持者就是時任海康縣縣長陳光保。他不僅主張包産到戶,還提出允許公牛私養,允許包産到船、允許私人開荒,允許能工則工、能商則商等“六允許”。一包則靈,被稱作“乞丐村”“逃荒村”的潭葛村,一舉變成了富裕村。1980年3月,陳光保被點名參加全省農業工作會議,會上争論激烈,陳光保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有人拍桌子,指責他“搞倒退”!但陳光保堅持認為,“讓農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有錢花,才是硬道理。”還當場表示,如果不讓搞包産到戶,就上北京去反映情況。最終,在陳光保的堅持下,海康縣成為廣東首批11個承包到戶的縣之一,他也因此赢得了“血性縣長”的贊譽。

2013年陳光保捐款200萬元獎勵優秀學子。圖/丁智明

數次明家規:大愛之下不容有私陳光保“大愛”之下不容私,他的家規,成為雷州“關鍵少數”廉潔自律的參照系。任海康縣縣長的時候,陳光保就在家裡宣布了三條家規:“不準收禮,不準走‘後門’,不準搞‘夫榮妻(子)貴’”。1983年任海康縣縣委書記後,他每年春節都要在自家門口貼上一副對聯:“送禮可恥;受禮有罪”,橫批“端正黨風”,前來送禮的人一望卻步。“做陳光保的家屬子女,不能占便宜。”陳光保執行起“三不”家規,毫不含糊。1974年,大女兒陳忠于“上山下鄉”到了龍門林場。1979年,同批下鄉的14個知青隻有她一人還未回城。陳忠于想回城,三番五次哀求父親幫忙。無論怎麼軟磨硬泡,陳光保就是不答應。他悄悄在女兒的挎包裡塞進一些糧票、10多塊錢,還有中學課本,内夾一段贈言:“孩子,路在你的腳下。”後來,陳忠于發奮苦讀,考上大學,離開了林場。1983年,老三陳主大學放暑假回家,紀家公社黨委書記知道他愛吃樹菠蘿,就從公社的菠蘿樹上摘了一隻送給他。陳光保得知這個情況,馬上叫愛人給紀家公社彙去20元,并在彙款單上附言:“如果不夠,以後再補”。陳光保的弟弟陳平,曾經央求哥哥在城裡給他找份工作,遭到拒絕。陳平一肚子委屈,跑到湛江找一位“老上級”。“老上級”出于同情,把他介紹到一個偏僻道班當臨時工。陳光保知道後,責成縣公路局把陳平辭退了。後來經人介紹,陳平從農村轉入農場,陳光保仍覺不妥,又動員他回到農村。最後一次,農墾系統的領導知道陳平家庭生活困難,便把他安排到調豐糖廠當長期臨時工。陳光保又再次勸說弟弟回家務農。經過三進三出,陳平火了,沖着陳光保說:“你還有半點兄弟情嗎?”父親陳德昌也從鄉下趕到縣城替陳平說情。在父親一半是訓斥一半是哀求的目光中,陳光保還是搖搖頭,含着眼淚拒絕。離休後,陳光保承包農場賺了錢,家裡人連一分錢的光都沒沾着。陳光保常常這樣告誡親屬:拿了别人的針,就會拿别人的金。他教導子女,想發财靠自己,别指望父親鋪路。5個子女上大學、找工作全憑自己的真本事,他一點忙也沒幫。陳光保叮囑子女要清廉自律,“最大的孝順是不貪不占”。“不貪不占”,被陳光保列為新家規。2007年4月,陳光保的愛人張少喬阖然離去。遺體火化後,一些人建議将其骨灰安葬在仙過嶺。陳光保沒同意:如果人死了都占地建墓,今後子孫将無地可耕。至今,妻子的骨灰盒仍放置在床頭。2010年,捐資助學大會後,陳光保向子女們宣布了最新一條家規:“不給子女留一分錢”,把全部财産都捐出去。陳光保說:雷州曆史上出了6位受人尊敬的清官,清代丁宗洛變賣百畝祖田救濟農民,陳瑸公孫二人吃一個雞蛋,将俸祿節省下來給家鄉修海堤,這些先賢清官都沒有給後代留财産,“我是堂堂共産黨員,為什麼要給子女留财産?”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