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首都公交 “變”在你我身邊

首都公交 “變”在你我身邊

時間:2024-10-20 06:37:49

如今,我們乘坐的公交車,不僅窗明幾淨,視野開闊,而且乘坐舒适又環保。

人們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公交車是人們出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和窗口,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随着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的發展,首都公交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是1975年3月到北京市公交總公司二場的,那時我才20歲出頭,曾先後在39路、17路公交車隊工作過。到2014年6月份退休,在公交工作了40年,我親身經曆了公交的改革發展變化。

我剛到公交場站的時候,一到冬天,司機師傅每天早上發動汽車時,都要往水箱裡加熱水,我們管這叫加水溫缸,要加四五桶水,對于個子矮的男司機或是女司機來說,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到了90年代末,開始加注防凍液,才不用加水溫缸發動車了,真是減輕了司機師傅們的勞動強度。

那時,公交車上沒有空調,冬天車廂内特别冷,像冰窖,手都伸不出來,因為長時間跟車,許多乘務員的手都被凍傷了。夏天高溫三四十度,地表溫度就更高了,往往能達到五六十度,一到伏天,說車廂裡熱得像蒸籠一點都不為過,司售人員跑一圈車回來,工作服濕透是常事,工作服上一圈圈的汗堿,現在回憶起來都印象深刻。哪像現在有了空調,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不光讓乘客有了非常好的出行體驗,也使司乘人員工作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從車型上說,我們經曆了柴油車、汽油車,當然,還有當時電車公司(公交公司下屬),是那種老式的電車。這些老舊車一開起來,故障也多,人們那時曾這樣說:一去二三裡,故障四五回,停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因為發動機老化嚴重,有的車還冒着黑煙,污染環境,盡管公司和車隊曾規定冒黑煙的車輛不許上路運營,但當時公交車的高污染排放仍然是不争的事實。在北京街頭,新能源雙層公交巴士已越來越多見。圖/楊東儒後來換了CNG、LPG車型,尤其是近兩年全市大面積更換了新能源清潔燃料車型,飽受争議的公交車污染排放得到了有效解決。對乘客而言,現在的新車型,特别是新能源車型,車内乘坐非常安靜、平穩,極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

如今,我們乘坐的公交車,不僅窗明幾淨,視野開闊,而且乘坐舒适又環保。

40年,公交改善的當然不僅僅是車型、乘客在車廂内的環境,還有整個公交系統的科學化管理,簡單說就是公交網絡的日益完善。

很長時間以來,我工作和生活的鐵匠營、宋家莊一帶就是39路、17路,人多車少,人們出行不便。現在不光有39路、17路、511路、990路、71路,在車流、人流彙集的宋家莊,還修建了宋家莊交通樞紐,實現了地鐵5号線、10号線、亦莊線與公交多路車的無縫對接。線路多了,車也多了,路寬了,百姓出行的的确确更方便了。

這些年,發生在公交車上的科技變革也是讓人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

以IC卡取代紙質車票,實行了無人售票,刷卡上車,乘客做到了前門上車,後門下車;公交車上安裝了移動電視,乘客一邊坐車一邊觀賞公益節目;車上還有WiFi,乘客可以在車上上網,查資料,聽歌曲,看視頻;過去乘客在站台上焦急等着公交車,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載APP軟件,及時了解公交車現在到哪兒了,還有多長時間到達;手機刷卡、網上付費逐漸在年輕人當中流行起來,在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用上這些“高科技”。

公交車型改變了,工作條件、環境改變了,但公交人為乘客服務的性質、服務熱情沒有變,随着人口老齡化到來,公交39路推出了助老服務措施,請字在前,您字在後,主動為老年乘客找座位,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乘客扶上攙下,司乘人員以良好的服務态度赢得了廣大乘客的信任和愛戴。

我記得有一位姓張的大媽,大冬天的冒着冷冽的寒風在中途站等了20多分鐘,給乘務員送上了自己做的露出手指頭的手套,因為戴着手套售票不方便,不戴手套又容易凍手,所以才自己動手制作了這種手套。有的乘務員在車廂宣傳嗓子嘶啞了,大爺大媽們就送上了胖大海、菊花茶讓他們潤潤嗓子,把他們當成親人,送上了一片真情。正是:你把乘客當知己,乘客視你為親人。

現在我退休了,成為老年人中的一員,每當我看到39路、17路、2路公交車從門口經過,看到年輕的公交一代人為乘客服務,就有說不出的高興和自豪,因為我曾經是一名公交人。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改革的發展變化,就在你我身邊,就在百姓的生活裡,盡管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編輯:郭梁美編:楊東儒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