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社區治理“清河實驗”

社區治理“清河實驗”

時間:2024-10-20 08:39:36

“清河實驗”啟動以來,對推進清河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産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社區是中國社會的細胞。社區興,則社會有活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試圖實踐和探索社區治理創新。社區治理正在從傳統的“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轉變,治理方式正在從傳統的“自上而下”向“雙向互動”或“多元互動”的方式轉變。

在社區治理創新中,政府、市場與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三大力量,除了政府主導、市場主導以及社會自治的治理模式,也不乏專家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清河實驗”就是一場“專家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陽光社區三角地文明公約。圖/于海軍樣本

清河街道位于北京市海澱區,地處北五環,北經西三旗通昌平,東與朝陽區奧運村相鄰,西部與北京科技中心上地相接,是北京發展的一個重要地區。

1928年,燕京大學社會學家楊開道、許世廉曾在清河做過一次著名的“清河實驗”,改造農民,建設鄉村。後來實驗由于曆史原因而不得不中斷。

幾年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帶着他的團隊,以清河為實驗對象,開展了一場“專家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李強選擇清河,因為這裡是中國社會幾十年曆史變遷的縮影。

相較于八九十年前的農村地區,今天的清河農田消失了,高樓拔地而起,人口稠密,外來人口多,人口“倒挂”嚴重。不僅如此,社區類型複雜,既有高中檔商品房小區,也有外來人口聚居的城中村,還有舊的單位社區。在人口構成上也較為複雜,有高科技人才、商人、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等,也有老城區拆遷遷移的老居民和外來打工人口。

清河地理環境複雜、居民複雜、社區屬性複雜。中國改革開放後,全國社區都發生了極大變遷,清河的變化是中國幾十年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在李強和他的團隊看來,清河是開展社會治理的最好樣本。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劉佳燕是“清河實驗”李強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劉佳燕表示,不同于很多時候規劃專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式設計,也不同于以往社會學多是僅僅觀察評估的研究方法,“清河實驗”是強調通過綜合幹預方式,開展的一種跨學科的社會空間實驗。

2014年6月“清河實驗”正式啟動後,李強團隊在橡樹灣、毛紡廠和陽光南裡社區進行比較調研,沒有預設選項,也沒有标準答案,無論是在高檔社區橡樹灣、單位轉型社區毛紡廠,還是在外來人口聚集的陽光南裡社區,在統計問卷後,他們驚奇地發現,“鄰裡守望相助”竟然成了人們首先想到的理想社區特質,其次是環境,最後才是設施條件。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層社區形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空間形态看,商品房小區、傳統胡同、老舊小區、城中村以及農村等多樣化社區并存;從人員構成看,人口快速流動使傳統的熟人社會日漸瓦解,而随着城鎮化進程,城鄉基層社區治理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傳統的城市、農村二元結構變得更複雜多樣。這也給李強的團隊帶來了難題。

鄰裡和諧,守望相助,成為居民共同的理想。圖/于海軍議事

在整體了解清河地區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狀況之後,李強團隊選擇了3種不同類型的社區開展工作,分别是老舊小區、商品房小區、混合型小區。對于3種社區都通過選舉議事委員的方式提高居民的社區參與程度。議事委員是居委會的組成部分,委員們的責任是了解和收集居民意願。

2015年1月,陽光社區居民議事委員會應運而生。在近5000人的清河陽光社區,通過居委會推舉、他人推舉、個人自薦,最終從參加選舉的17人中選出了10個議事委員。

哪些人可以成為社區居民議事委員?社區議事委員又是幹什麼的?議事委員一是要有公益心,真正做到知百家事,解百家難;二是要有可靠性,能夠穩定可靠地為群衆服務;三是要有大局觀,不僅要代表居民利益,也要積極配合黨政部門的工作。

委員們一種是單位退休的老領導,另一種是熱心公益的社區精英。在社區,他們不僅有威望,而且有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在于密切聯系群衆,獲得群衆信任,更在于能架起居民與黨政部門之間的橋梁,推動居民需求轉化為公共議題,并獲得推行。

自履職以來,僅是2015年3月11日到2016年5月25日一年多時間裡,社區議事委員會就收到了21個議題,包括議事廳建造、自行車棚改造、改善社區綠化環境、文明養犬、成立陽光學堂、解決無序停車等等。

議事委員基本實現了議的職能。這也符合李強團隊“清河實驗”的目的:創新和完善黨領導下的基層群衆自治制度,為群衆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搭建平台,提供指導和幫助。

選舉産生社區議事委員是硬組織提升,那麼如何提升軟環境呢?于是,建造議事廳,開辦陽光學堂,讀書角、講座、沙龍應時而生。

興趣班、小社團讓鄰裡的陌生感日益消除,信任與合作不斷建立。任何事都要一個過程,議事委員的會議運作也越來越順利了。在有了議事委員後,社區有了很大的改善,居委會與物業的關系也比以前好了,大家覺得事情好商量了。

一年多的時間,議事委員和居民的态度都發生了轉變,從開始時的質疑、懷疑到随後的慢慢學習,主動參與,再到最終行動。

宜居清河宣傳欄。圖/于海軍紮根

“清河實驗”啟動至今,李強和他的團隊圍繞社區治理和社區規劃方面做了很多前沿的探索,不僅僅有社區議事委員會制度、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還有參與式社區規劃、社區微更新、社區規劃師制度等。

提及“清河實驗”,劉佳燕感觸頗深,“我們通過深入調研和溝通,發現大量社區的參與意願其實很強,包括從需求表達到參與改造,但很多時候缺乏渠道和方法。可見兩者之間缺乏有效對接。所以團隊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搭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對接,緻力于推動三方的有效合作。”劉佳燕表示,實驗團隊探索長期的可持續的合作方式,以本地社區為主體,全面了解社區需求,提供咨詢和技術支持。不同于傳統上常用的項目制的工作方法,他們的團隊是結成長期合作夥伴關系,陪伴街道和社區共同探索,随着本地能力提升而逐步退出。

不僅如此,劉佳燕強調,為了後續基于地方的可持續健康成長,為街道和社區留下最重要的資産,團隊的工作核心不是改造了什麼空間,或是組織了多少次活動,而是制度建設和培育造血功能。“比如我們最近關于社區黨建經費使用制度的優化,以及正在大力推進的社區規劃師制度,後者是選拔和培育跨學科團隊,長期紮根社區,采取街道搭台、企業和社區共建團隊、第三方培訓和評估、社區協作的方式。”劉佳燕說。

在“清河實驗”推進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成果是孵化社會組織,不僅包括社區社會組織,為後續社區參與和社區治理提供本地土壤,更重要的是,該團隊在實驗中發現,在街道層面特别需要樞紐型社會組織,為街道整體謀劃社區發展戰略,以及全面統籌各類社會組織的引入和社會服務的供給。劉佳燕說,目前團隊已經成功孵化出一個社會組織,未來将繼續長期紮根于清河。

“清河實驗”啟動以來,對推進清河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産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據了解,2018年清河街道将聯手清華大學課題組繼續深入工作,擴大“清河實驗”覆蓋面:形成制度化基層操作經驗,以便各社區自主開展工作;深入開展參與式社區規劃和社區養老工作;共同探索混合型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的有益經驗;梳理資源,明确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解決更多地區問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