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打通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

打通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

時間:2024-10-20 08:38:06

如何建設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打通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考驗着各地政府的智慧。

從單位制的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熱鬧的鄉村到空心化的村莊,40年來,随着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中國的城鄉社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社區治理迎來諸多挑戰。如何建設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打通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考驗着各地政府的智慧。

在城鄉社區治理中,政府既不能包辦過多,也不能放任不管,如何讓社區治理更加有效,社區服務更加完善?很多地方進行了探索。但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不同地方的社區情況千差萬别,城鄉社區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社區減負增效

“社區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在北京一個社區工作5年後,劉琳(化名)充分體驗到了這個段子背後的辛酸。

劉琳在研究生畢業時選擇去了一個社區服務工作站,當時還帶着很多想法,想為社區做些事情,但工作後發現,她的日常工作就是疲于應付各種瑣事。

“上面的工作一股腦地派下來,能完成就不錯了,根本沒有精力帶領社區組織活動,也不想多事。”劉琳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在我國的社區治理中,行政功能遠遠大于服務功能,這是個大問題,行政功能過多擠占了服務功能發揮的空間。

在劉琳看來,社區治理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積弊,不能把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到社區來做。

事實上,“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問題已經引發了社會的熱切關注,相關政策已經出台。

2015年7月,民政部、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的通知》,針對社區行政事務多、檢查評比多、會議台賬多、不合理證明多等突出問題,提出了“減負七條”,即依法确定社區工作事項,規範社區考核評比活動,清理社區工作機構和牌子,精簡社區會議和台賬,嚴格社區印章管理使用,整合社區信息網絡,增強社區服務能力。

在2017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成為城鄉社區治理中需着力補齊的短闆。明确應當由基層政府履行的法定職責,不得要求基層群衆性自治組織承擔。基層政府各職能部門不再單獨組織考核評比活動,取消對社區工作的“一票否決”事項。

“社區減負增效,看似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劉琳感歎。這兩年來,她所在的社區行政工作在減少,但服務功能加強還需要時日。共同呵護美麗家園。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參加社區活動?那是老年人的事情吧。”在北京昌平區的一個社區,一位20多歲的居民笑着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記者随機采訪了幾位居民,發現在這個社區,居委會有時候也組織一些活動,但參加活動的确實是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平時要上班,周末不是睡覺就是玩,哪有時間呢?”一位大媽表示理解。

事實上,在很多社區裡,居民對社區活動參與熱情并不高,一些社區活動不得不靠發小禮品來拉人氣。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區的類型和特點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據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李強分析,我國社會正在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從過去的以普通街道居民區、單位大院社區和農村社區為主的社區類型和鄰裡關系,轉變為各類商品房小區、房改房小區、回遷房小區、新型農村社區等社區類型和鄰裡關系。同一社區的很多居民之間互不相識、來往較少,社區凝聚力下降,協調居民關系、化解社區矛盾、有效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社區居民自治不足,成為城鄉社區治理中最大的軟肋。《意見》将“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具體分解為城鄉社區“六種能力”的增強。其中,增強社區居民參與能力居于首位。

很多地方在社區治理中着力強調“共建共享”,鼓勵居民、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比如,福建省廈門市全面推行“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以共同參與塑造社區精神,通過激發居民群衆廣泛參與,促進居民群衆相識相知、融合融洽,由“生人”變成“熟人”,成為“一家人”,培育形成“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

互聯網助力社區建設

随着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也改變着人們的社交方式,對很多人來說,微信朋友圈裡的朋友遠多于生活中的朋友。見面不認識的兩個人很可能是網絡上的好友。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為城鄉社區建設帶來新的契機。很多社區開通了微信公衆号,建立了社區QQ群、微信群,社區的一些活動召集、事項通知變得簡單了。尤其對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互聯網的運用讓他們更加方便參與社區事務。

在農村,老鄉群、村民群讓外出務工農民也有了參與村莊事務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個網絡社區空間讓他們找到了一些歸屬感。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自2014年以來,針對社區居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和各類社區治理難題,以社區或居民小區為基本單位,全面推動了“互聯社區”信息平台建設。

“互聯社區”融入了雲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元素,目前已開發小區大喇叭、民情民意投票、便民服務等15個基本闆塊。同時,平台的功能闆塊設計還綜合考慮了居民需求的差異性,做到全區160個社區和小區的“互聯社區”既統一規範,又各具特色。在使用終端上,集電腦網站、手機微信、12349民生電話熱線于一體,用起來非常便捷。

線上投票、網上議事,很多社區事務在網上解決了,青島市市北區社區管理部門發現,互聯網與社區建設的深度融合,讓社區治理參與更加廣泛,社區服務更加精準,社區公共事務決策更加高效。

城鄉統籌推進

自2011年開始,民政部先後确認了3批83家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2015年,首批12個實驗區已經過3年試驗周期,順利完成各項實驗任務,圓滿通過結項驗收。今年,民政部将進行第三批實驗區結項驗收。

2017年4月,民政部啟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工作,并确認了首批48個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

城市、農村社區治理都在推進,但步調并不一緻。農村社區治理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滞後。

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陳越良指出,當前,城市社區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要在鞏固已有基礎、提檔升級上下功夫。農村社區治理工作則要從試點實驗向全面推進過渡,通過創新引路、典型示範,逐步探索符合城鄉社區治理一般規律、農業農村實際特點和農村居民現實需要的農村社區治理路徑。

他認為,《意見》強調的“四個作用”“六個能力建設”,這是城鄉必須堅持一緻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城鄉各有特色、各有區别,即使同樣都是鄉村,東部鄉村和西部鄉村差距也是很大的。比如信息平台建設,從社區治理上來說,這個之間存在的差距就很大。具體說民政系統,一個社區裡發低保,發達地區我們通過信息網絡打到卡上,可是欠發達地區,老百姓不知道卡怎麼用,網絡還沒有到他那裡,所以那個地方就需要我們民政工作人員送到他手上。但從建設目标上講,都是往信息平台方向發展,都是往同一方向努力發展。

根據《意見》,城鄉社區建設将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更加完善,城鄉社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步,再過5到10年,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更加成熟定型,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更為精準全面,為夯實黨的執政根基、鞏固基層政權提供有力支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