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時期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徑探析

新時期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徑探析

時間:2024-10-19 06:19:53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曾寫道:“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着改變。”新時期積極探析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實現城市和鄉村之間高層次的融合協調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古代,中國社會是整體性的鄉村形态,城市和鄉村并不存在本質意義上的分野。但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出現,城市逐漸形成并從鄉村中分離出來,迅速發展壯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宏偉目标,限制我國農村人口的盲目流動,1958年我國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不僅嚴格限制了我國人口的自由流動,還将我國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導緻我國的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待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和家庭聯産承包制的實行,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分割和相互封閉的二元結構逐步被打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确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強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态,使我國在新時期邁入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高度。

城鄉融合發展強調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使城鄉在各具特色的基礎上,實現要素的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使鄉村和城市實現高層次的融合協調發展。新時期實現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讨。

一、堅持科學技術創新,實現城鄉經濟融合發展

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實際上就是利用城市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優秀人才、管理方式和靈便的信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帶動我國鄉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

我國農村雖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卻相差很大,這就決定了對農業技術的要求也是多樣的。首先,針對種植條件較好的廣大平原地區,應加強相關的科技研發,提高農業在灌溉、播種、收割等方面的大型機械自動化,建立相應的農業生産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引導當地農業發展為機械化家庭大農場模式。其次,對于種植環境相對惡劣的地區,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及農業技術指導,建立農業生态檢測系統,提高農業抵禦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最後,在一些受地形限制隻能采取小規模種植,或适宜種植果蔬、藥材及進行養殖業的地區,應提高其農業經濟效益,研發相應的微型、精細農業科技,增加我國農民的收入。

(二)推行農業技術下鄉,培養我國農民現代化意識

近年來,随着我國城鄉關系的不斷推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生活在土地上的新一代農民亦不再局限于自己固有的生存和生活領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改變過去那種封閉自守的狀态,開始在城鄉之間流動,且于潛移默化中适應社會的新變化,在逐漸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後,開始效仿和學習城市裡的新奇事物,并逐步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和新觀念。在這一現實狀态下,積極倡導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技術指導員下鄉,會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有利于我國現代化農民的培養及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農業技術指導員的任選方面,可優先考慮對農業及農民有一定了解的全日制大中專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在當前城市就業形勢嚴峻的條件下,可通過相關政策引導他們發揮專業所長去往廣闊的農村就業,根據他們所學專業使其擔任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指導員,為我國農業發展添入新活力。

(三)創建農村新型産業鍊,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現代化

現階段,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但大多數地區隻是強調減免稅務或是給予财政補貼這種純粹的“輸血”模式,而沒有過多地關注農村的内生發展力,進一步激活農村發展的潛力與要素獲取的能力。

對于滿足大面積種植條件的地區,在其家庭農場達到一定規模後,可建立相應的農場公司或農村合作社,使農作物就地生産為價值更高的農産品。并提倡農民以土地入股(或是以參加生産付出的勞動力為股),加入到農場公司或農村合作社中,積極地把農作物的生産和加工及後期的銷售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新型農業産業鍊,實現農村的自産自銷。

而對于無法滿足建立農場公司的地區,可根據自己的地區特色,将田園資源與現代技術進行恰當的結合,開展各種風格的農家樂,形成特色旅遊休閑産業鍊。充分發揮農村的内生發展力,形成我國農村經濟自身的特色,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

二、加強政策引導、制度創新,保障城鄉居民權利趨同

從社會發展的曆史來看,我國城鄉關系的每一次變動,都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連,且國家政策的每一次調整,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我國城鄉關系的發展。新時期要實現我國城鄉的融合發展,更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制度的創新。

(一)加強國家相關政策引導,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地位

改革開放後,國家雖在城鄉的二元體制關系上有所突破,但農村居民的地位與城市居民相比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思想深處,仍有自身地位低于城市居民的等級觀念,這種觀念導緻他們在利益被侵犯的時候大多選擇隐忍和退讓,從而成為了社會的弱勢群體,不利于我國農村的發展。

因此,新時期應逐步加強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戶籍,并在相關政策上加以引導,逐漸改變農村居民對自身戶籍固有的等級思想觀念,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地位。

(二)加強國家政策的宣傳,給予農村相關社會保障

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相關社會保障是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必備條件,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狀态都是農村補給城市。新時期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在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與改革中,适當地向農村傾斜。

教育方面,可引導城市教師自願向農村學校義務流動,使城市教師在五年内必須有一年下鄉教學的經曆,并為農村兒童建立相應的田園書屋,滿足其課餘時間有地方可去、有書可讀的需求;醫療方面,應根據醫院的地區覆蓋範圍劃分農村居民兩年一體檢的範圍,給予醫院和農村居民相應的體檢補貼;就業方面,在實現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社或農場公司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地滿足農村居民的就地就業,提高長期離土離鄉中青年的回歸率,從而改善當前我國農村空心化和城市過度擁擠的現狀。基礎設施方面,應盡力滿足農村居民在文、體、娛方面的需求,建立農園文化館,配備相關的農、林、牧、漁等方面的有聲影像和書籍等,提高一些基礎健身器材和中老年活動場所的利用率。

總之,要從細微之處入手,關注新農民的真實需求,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完善國家相關政策,滿足城鄉居民雙向流動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核心,新時期應完善我國戶籍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使農村居民可以追求城市生活的繁華,同時也賦予城市居民享受桃花源式田園生活的權利,一定程度上滿足城鄉居民的雙向流動。

在選擇居住地點方面,應保障城鄉居民有相同的選擇遷移權利。對于市民遷移農村方面,可在實現戶籍制度全面改革的基礎上,對農民的宅基地進行合法保護與改革,使其擁有和城市住房一樣的租賃、轉讓、買賣等合法權利,使農村的空閑住房得到有效利用,也為向往田園慢生活的市民提供了遷移居住資源。而對于由農村遷移城市安家的居民來說,在打破戶籍限制的基礎上,可自願與國家土地管理部門簽訂相關的放棄農村土地使用權限的協議,在得到國家給予的相應土地補貼的同時,亦可根據這份土地協議得到國家在購房方面給予的政策傾斜和補貼,提高其在大城市立足的成功率。

三、科學規劃城鄉布局,實現城鄉空間一體化

古代的中國社會在空間上呈現的是整體性的鄉村形态,城市和鄉村也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分野。然而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出現,現代性特征的城市開始形成,逐漸與鄉村脫離,使城市和鄉村成為兩個對立的生存空間。繼而造成我國城市過度擁擠和鄉村空心化嚴重、資源利用不合理狀态的出現。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城鄉融合發展并不是意味着鄉村要轉變為城市,實現城市化。而是指基于城市和鄉村這兩種社區形态特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曆史等條件的形成和發展,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強調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使城鄉各具特色。“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但二者在整體上呈現出的是一種高層次的融合協調發展。

在規劃的過程中,要注意到農村仍主要以農業生産為主,農民也是存在的,隻不過農村已經成為現代化的農村,農業是現代化的農業,農民為現代化的農民(農業科技人員或農藝師)。城市仍會是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在就業機會和個人發展前途上仍占有優勢,但新的城市可由農田、果園圍繞,從城内出發,到達城郊就可享受到清新的空氣、大片的原野。

(二)優勢互補,完美結合

城鄉之間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是維持我國城鄉融合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在制定城鄉空間發展規劃時,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思想,要遵循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增進城鄉居民福祉的原則,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空間進行統一規劃。

新型的城鄉空間一體化,首先,要在空間上把農村良好的居住條件與城市功能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其次,在城鄉之間要配以方便快捷的交通,如近乎全覆蓋的地鐵或城際鐵路的發展;最後要充分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完善相應的農村排水設施、垃圾處理站等。使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恬淡的農村休息的生活狀态逐步成為現實,充分把城市的工作優勢和農村的居住優勢完美結合,改善城市空間住房緊張、農村住房閑置的現狀。

【本文系鄭州輕工業學院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時期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201705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