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5年貿易總額近7萬億美元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5年貿易總額近7萬億美元

時間:2024-10-19 11:02:38

視覺中國“一帶一路”再傳佳音。

近期,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在介紹2018年上半年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有關情況時表示,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2018年上半年,我國對參與到“一帶一路”中的55個國家新增投資74億美元,同比增長12%;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477.9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4.8%。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盤點5年來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已簽署1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和16個自由貿易協定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國已與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涵蓋基礎設施、産能、投資、經貿、金融、科技、社會等合作領域。中國已和韓國、巴基斯坦、東盟、秘魯、智利等2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16個自由貿易協定。

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等機構于2018年5月共同發布的《“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額較2016年增長8.5%,進口額較2016年增長19.8%,近5年來進口額增速首超出口,高出11.3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上述報告公布的年度數據計算得出,2013年—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達69756.4億美元。

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表示,5年來,我國積極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起創辦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一批重大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項目落地,“不僅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工程承包等方面的投資在增加,項目投資也從最初的基礎設施,擴展到多視角合作,如港口、公路、機場等大項目,合作形式有BOT(編者注: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是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也有PPP,多種模式齊頭并進、遍地開花。”

“一帶一路”獲多國主流媒體高度評價

不隻是國内的贊譽聲,“一帶一路”倡議也收獲了多國主流媒體的肯定。

比如巴基斯坦媒體認為,作為“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引領了巴基斯坦乃至整個地區的繁榮和進步。該國《國際新聞報》報道稱,該項目給巴基斯坦的經濟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給亞洲中部的内陸國家打開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中巴經濟走廊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合作舉措”。

印度尼西亞國家通訊社報道指出,“中國連續8年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并在2017年首次達到雙邊貿易額5000億美元,‘一帶一路’倡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一帶一路’是通過互利合作擴大發展機會和共同繁榮的努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世界經濟重心已出現轉移,東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心和支點。盡管世界各國正面對反全球化情緒高漲等挑戰,但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其實對東盟非常有利,令東盟在嚴峻挑戰中看到不少契機。

沙特阿拉伯《國家報》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區域的概念,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這一戰略機遇中,可能創造“全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

對于“一帶一路”的前景,《國際金融論壇(IFF)中國報告2018》公布的全球首份“一帶一路”問卷調查(注:報告由26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的調查回收問卷組成)顯示,92%的中央銀行預計,未來5年内,“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能夠支持國内經濟增長,其中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可帶動年增長近1個百分點。有25%的受訪者态度更加樂觀,預計帶動的年增長将介于2~5個百分點。

邢厚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前景的信心也跟中國建設的高效率有關。中國在基礎設施、高科技領域等多方面與多國開展廣泛合作,中國企業在項目建設方面的高效率國際上有目共睹。中國速度在國際上獨一無二,奠定了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新基石作用。

警惕劣質企業,打造優質的“一帶一路”品牌

成績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現實困難。比如,華盛頓咨詢公司RWRAdvisoryGroup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13年以來在66個“一帶一路”國家宣布投資的1674個基礎設施項目中,約14%的項目(234個)遭遇了麻煩。所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針對勞工政策的抗議、施工延期等,其中大部分問題源于管理不善。

對此,邢厚媛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政府更疊所緻。由于東道國政局的變化,比如一些國家進行大選或者換屆,新上任政府對于上一任政府所簽署的協議,有的進行重新評估,有的幹脆推翻,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其次是一些國家針對項目的配套能力不夠強,達不到标準要求,容易延誤工期。

相關閱讀

《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5期(6月28日)《26國央行調查顯示:超九成認為“一帶一路”将助推本國經濟增長》www.ceweekly.cn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些外媒文章中的描述或許“吸引眼球”,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邏輯不通:第一,不是所有的中國海外項目都是“一帶一路”項目,不是所有在海外的中國企業都是“一帶一路”企業;第二,任何商業項目都有風險,不能因為如水患疏散等情況就說項目本身有了問題。對此,中國既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能亂了陣腳,也要對新情況做客觀分析,确保科學發展。

為了規避“一帶一路”企業出現類似問題,趙磊教授在2015年就寫過《這是“一帶一路”的最大痛點》一文,提出要“警惕劣質企業,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企業都代表‘一帶一路’企業”。

“現在很多企業借着‘一帶一路’的名義蜂擁而出,這是個需要引起警覺的事情。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或者項目失控,‘一帶一路’的品牌就砸掉了,再恢複就難了。所以在最近兩年的關鍵節點上一定要做好項目甄别把關,打造優質的‘一帶一路’品牌。”趙磊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而對于如何做好項目甄别,邢厚媛提出要創新管理方式,通過新的管理辦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對于個别企業給東道國市場帶來的一些困擾,中國政府可以聯手東道國共同治理;還可以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一些經濟夥伴國家,都有中資企業的商會和協會,對一些不法企業的行為,可以采取行業内制裁。”

趙磊則提出了紅榜、黑榜機制。“好的項目上紅榜,向國際社會展示這就是優秀的‘一帶一路’企業,對企業家來說是一種激勵和引導。不好的企業要上黑榜,告訴國際社會跟這種企業要謹慎合作,甚至在資金支持上要對它有所限制。這樣,通過紅榜、黑榜機制,使一些好的項目成為精品,不好的企業受到制約和約束。”

中國需要“走出去”和“引進來”何種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境外業務已經由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拓展到高鐵、核電、電信、電網建設運營等領域。

在趙磊看來,中國企業目前“走出去”的項目很多是港口、高鐵、核電、大壩這樣的“重資産”項目,如瓜達爾港、吉布提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歐班列、中白工業園等,這些項目投資較大、周期較長、風險較大,因此要打造一批有品牌價值的“輕資産”項目,如教育、培訓、醫療、農業等,讓這些要素走到絲路百姓的生活中去,發揮“潤滑劑”和“黏合劑”的作用。

邢厚媛認為,“走出去”的項目,要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比如,我國在白俄羅斯投資建設的中白工業園,白俄羅斯方就要求園區的産業定位是以高科技、大數據、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朝陽産業。”這意味着,“一帶一路”相關産業在發展進程中面臨升級。這不是産業規模大和小的問題,更多關乎質量、效益和環境。

當然,“一帶一路”的項目和産品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

2018年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複、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促進建築設計、咨詢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産性服務進口,支持國内産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進口,增加農産品、資源性産品進口。

該意見還要求,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作為重點開拓的進口來源地,加強戰略對接。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擴大進口是中國消費升級、産業轉型升級的自身需求,在穩定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進口對提升消費、調整結構、發展經濟、擴大開放的重要作用,有利于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有利于擴大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一帶一路’是中國正在培育的重要進口來源,當下适度增加适應國内消費升級需求的特色優質産品的進口,還有很大的空間。”

編輯:牛绮思美編:孟凡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