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華縣皮影面臨失傳困境

華縣皮影面臨失傳困境

時間:2024-10-21 04:10:54

華縣皮影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傳統民俗表演的“活化石”。然而在當下文娛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曾經盛極一時的華縣皮影由于受衆少、傳承乏力、創新較差,極度缺乏生存土壤和發展空間,面臨失傳的危險困境。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也叫影子戲,因其在燈光照射下以牛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而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藝術。陝西華縣皮影是陝西東路皮影的代表,又稱“碗碗腔”,因其表演使用樂器“碗碗(銅鈴)”而得名。華縣皮影戲是民間戲曲表演與皮影雕刻工藝的完美結合,在曆史上廣為人們喜愛。

華縣皮影的淵源

中國皮影戲,孕育于漢唐,成熟于宋代,發展于元明清。宋末影戲流傳全國各地,經過元代的積澱,于明初開始形成。到了清末民初,渭水南北出現了崔向餘、郭安康、李蔭堂、李芳桂等劇作家,其中出生于渭南縣蔺店鎮的李芳桂(李十三)創編“十大本”,名震西北;1936年版民國刊《重修華縣縣志稿》載:“……碗碗腔來自同朝一帶,清末演唱者有二三十家。”華縣皮影進入發展繁榮期。

新中國成立後,以華縣皮影戲為主力軍的陝西皮影戲代表演出團于1952年和1955年兩次赴京演出,獲得中央文化藝術部門嘉獎。“文革”中,據著名民間老藝人潘京樂說,華縣皮影僅僅留有光明、光藝、光慶、光華四個班社靠演“樣闆戲”生存。改革開放以後,皮影得以恢複發展,有13家班社,60多名藝人并新編了許多現代戲。四十餘年來,華縣皮影戲則多為藝術交流活動,先後多次參加全國省市舉辦的木偶、皮影戲調演,并為來華外國友人演出了30餘場;197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來華縣拍攝皮影專題紀錄片;1995年以來,華縣皮影曾先後多次赴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開展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2004年,大秦正聲拍攝了多部精品華縣皮影戲,出版發行了《中國華縣皮影戲精粹》10集系列音像制品,使得瀕臨失傳的藝術得以搶救、挖掘、推廣和弘揚。2006年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收錄華縣皮影。

至2018年,“五人忙”華縣皮影老班底的平均年齡已高達70歲,華縣皮影藝術傳承之路面臨着嚴峻挑戰。

華縣皮影的發展現狀

目前,整個華縣共有4個完整的華縣皮影戲團。以李進瑞為團長的戲團,是其中一個。該皮影戲團共有6名成員,團長李進瑞58歲,是年紀最小的;其他五人分别是:72歲的劉華,是華縣皮影的國家級傳承人,司職簽子手,即主要負責皮影的操弄表演;71歲的董進水,彈月琴兼唱男聲;65歲的劉東耀;64歲的劉興文;以及唯一的女團員——62歲的史蝴蝶,負責唱女聲。如此可知,該皮影戲團隊的平均年齡是65歲,而這一平均年齡在華縣地區的皮影戲團中,還屬于年輕的。

據了解,李進瑞的皮影戲團演出所使用到的皮影出自皮影雕刻師汪天穩之手。汪天穩今年65歲,過去5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皮影雕刻。華縣皮影的刻制,依靠的是“推皮走刀”,将刀子尖紮入固定在墊闆上的牛皮,再用手指推動牛皮走動,逆着刀鋒進行切刻。制作皮影需要很大的手勁,尤其是推皮的左手,需要極大的勁力。據汪天穩介紹,練習的辦法是,在手腕上挂兩塊磚,過兩個月,手上的勁就自然增長。

皮影戲在過去極為常見,人們的婚喪嫁娶、過年過節都會請上皮影班子,連唱幾個晚上。但自從1994年之後,李進瑞感到皮影戲就一直走下坡路。電視從那年開始在鄉鎮逐漸普及,新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人們對皮影戲的熱情随之一天天減淡。這種趨勢在近兩年還在加劇。2016年,演出的頻率為每周一兩次,李進瑞他們會受到鄉村的邀請去表演。但2017年以來,頻率變成了一個月隻有一兩次了。

李進瑞說,在整個華縣,唱皮影戲的人平均年紀都在50歲以上,最年輕的也在48歲以上。沒有年輕人在唱皮影。他悲觀地認為,随着老一代人的停歇和遠去,皮影戲終究會“悄悄地消失”,最終的結果是“影存實亡”或者“音存實亡”——将來隻能見到作為物品的皮影皮子或者聽聽錄音,但無法再見到真正皮影戲的表演。

這樣的情形也讓皮影雕刻大師汪天穩感到悲觀。他說,原來皮影雕刻是為皮影戲的表演服務,但随着表演市場萎縮,皮影雕刻的本來功能也漸漸減弱,漸漸地為收藏、旅遊等市場服務。

對于華縣皮影戲本身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來說,生存與發展的土壤消失、後繼無人現象的普遍、經費與創新的缺乏、藝術本身的變質等都屬于這一困境的具體表現。

基本來說,這些困境是由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文化多元化發展所緻。華縣皮影戲本身源自古代城鄉居民的自娛自樂,不能夠真正流通于當下的娛樂文化市場,自然就會導緻這一傳統戲劇形式的消失。而老藝人的相繼辭世、學皮影戲的人越來越少、皮影戲藝人的平均年齡過高等都屬于傳承困境的具體表現。加之國家的扶持力度不夠、藝人本身對于皮影戲傳承的信心缺乏,以及不能夠結合時代潮流開展創新,華縣皮影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或将距離徹底消亡越來越近。

華縣皮影的繼承和發揚

陝西華縣皮影作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全世界範圍内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文藝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目前情況下,陝西華縣皮影有着受衆少、傳承乏力、創新較差,極度缺乏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空間。

華縣皮影要多利用新媒體平台,拓寬傳播口徑。近些年來,新媒體蓬勃發展,極大地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寬了信息的傳播廣度。陝西華縣皮影這一古老的藝術如能與“互聯網+”相結合,形成合力,便能占據文藝界的一席之地。随着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着重大變革。陝西華縣皮影創造要适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皮影創作生産。

華縣皮影多借助光電技術,營造多元化表演方式。縱觀文藝的發展史,每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跨越時,新技術、新手段的發明和介入都是必要條件。把華縣皮影與現代流行音樂、現代光影科技等相結合,創作數字化皮影動畫,是賦予古老藝術新的生命和活力的重要途徑。

華縣皮影多創新表演内容,融入新時代元素。内容是文藝作品的靈魂,内容是文藝作品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華縣皮影創作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傳統劇本的基礎上,新編符合現代生活的劇本。

華縣皮影通過教育的途徑,把皮影文化知識帶入學校課堂,使皮影可以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擴大皮影的影響力。如創辦專門的皮影表演或皮影雕刻的藝術學校或專業,培養皮影演唱和雕刻藝人,為華縣皮影發展儲備人才。

新時代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準備了寬松富有活力的政策環境。陝西華縣皮影在新時代既要放飛想象的翅膀,也要腳踩堅實的大地。皮影藝術的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從而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編輯/穆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