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蔥蔥望青松。
青松挺拔華屋嶺,
化作信念樹永恒。
說的是,難忘長征歲峥嵘,
蘇區瑞金烏雲濃,
蔣介石五十萬大軍強壓境,
發誓要消滅紅軍入囚籠。
中央蘇區發号令,
補充兵源要擴紅。
華屋村四十三戶人攢動,
十七位青年來報名。
小崇宜隻有十三歲,
也興沖沖地報了名。
報名之後回到家,
莫敢與娘吐真情。
他娘放下手中活,
問長問短話不停。
“兒啊,你今天回來這樣早,
你沒有當兵去報名?”
“娘,兒心裡放不下你和爹,
遠離爹娘兒心疼。”
“兒啊,以前咱家裡沒糧塞牙縫,
腸子叫喚空洞洞,
兒啊,自從紅軍來了村,
才分上田地喜盈盈。
紅軍和咱是一家,
兒一定參軍去當兵。”
說罷拉着崇宜的手,
要親自帶兒去報名。
小崇宜這才說實話:“其實俺已報了名。”
(白)“真的?那就好,好!”
咱擱下崇宜暫不說,
再說其他的小弟兄。
華質彬這次報名是頭領,
他召集同伴訴真情,
“兄弟們,此番長征路遙遠,
臨行前,咱每人要種一棵松。
要學青松直而挺,
絕不當叛徒和逃兵。
一旦誰犧牲在戰場,
活着要續寫故土情。
替兄弟孝敬爹和娘,
要護好嶺上十七棵松。
十七棵松根連根,
十七位兄弟是手足情。
就這樣,十七位青年齊行動,
每一位,華屋嶺上栽青松。
離别的日子終來到,
華屋村老老少少來送行。
小崇宜的母親眼含淚,
千言萬語來叮咛:
“兒當紅軍是好事,
爹和娘,别提心裡多光榮。
娘十月懷胎生下兒,
此番離别何日逢?
漫漫長征走天涯,
娘盼兒團圓月兒明。”
“娘莫要牽挂莫心痛,
兒在嶺上栽下了松。
青松就是兒子的影,
青松連着咱母子情。”
“想兒望青松,
與兒訴真情。
思兒撫青松,
溫暖兒心胸。
盼兒吻青松,
母子骨血湧。
念兒抱青松,
聲聲寄深情。”
(白)“兒啊!你管你放心地走吧——
兒走後,娘要常給樹澆水,
青松傳遞咱母子情。
娘盼望兒子打勝仗,
兒回來,娘帶你一起看青松。”
“娘——”
十七名青年齊敬禮,
仰望華屋十七棵松。
微風中,全村百姓眼含熱淚,
一路上,揮手送兒眼朦胧。
望眼欲穿看不見影,
兒牽着鄉情走長征。
隻可惜,
十七名青年壯烈犧牲,
萬裡長征留英名。
青松依舊在,
豐碑寫英靈。
陽關萬裡路,
松柏傲蒼穹。
送走隆冬迎來春,
青松挺拔在心中。
年年華屋祭親人,
歲歲憑吊華屋松。
十七棵青松成風景,
十七棵青松祭英靈。
十七棵青松喻信念,
十七棵青松展雄風。
這正是:青松挺拔華屋嶺。
青松蒼莽寫忠誠。
青松化作信念樹,
十七棵松萬古長青留美名!
創作構想:
心中仰望那十七棵松
2016年9月22日至29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随中國曲藝家協會赴廣西、湖南、江西三省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曲藝名家新秀“重走長征路”采風創作主題創作實踐活動。
25日,我們來到江西瑞金一個叫華屋的地方。華屋地處贛南閩西交界處,因整個村莊都姓華,故稱華屋。華屋地方不大,但風景秀美。那天,下着小雨。我們到了村莊後山上,數以萬計的松樹郁郁蔥蔥,賞心悅目。一個烈士紀念亭映入眼簾,17棵青松樹備受矚目,17塊石碑震撼心靈,上邊記錄着每一名戰士的名字和他們的事迹。
1934年,舉世聞名的長征前夕,為打破敵人“圍剿”,中央蘇區開展大規模擴紅運動。華屋的43戶群衆積極響應。華質彬、華欽梁、華欽材、華崇宜等17位華屋的青壯年男子踴躍報名參加紅軍,最大的20歲,最小的年僅13歲。大家商量,在即将遠離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時,每人要到祠堂後山的蛤蟆嶺上種一棵松樹,約定革命勝利後一起返鄉,但是如果有人犧牲了,活着的人就要為陣亡的兄弟孝親敬老,還要照看好蛤蟆嶺上的這些松樹。後來,這17位紅軍戰士有的犧牲在了湘江,有的躺卧在了雪山,有的長眠在了草地,他們全部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再也沒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紅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17棵松”故事。
80多年來,在華屋人的精心保護下,這17棵青松枝繁葉茂,蒼翠挺拔。他們屹立在蛤蟆嶺上俯瞰家園,守護親人。每逢清明過節村民便來到這裡,拔草、挂紙、點紅燭、放鞭炮,以寄托哀思。2014年,華屋群衆在山上建亭立碑,把這片小樹林稱為“烈士林”,17棵松樹稱為“信念樹”。
“青松常在,革命必勝!”17棵青松,蘊藏着17位紅軍戰士的悲壯故事。17棵青松,镌刻着17位紅軍戰士的豪邁氣概。青松郁郁蔥蔥,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革命征程上。青松蒼翠挺拔,感人的故事永遠镌刻着信念的永恒。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凝練成堅定信念和英雄的品格,在漫漫的長征路上,鋪就了曆史的血脈和英雄的底色。我撫摸着每一棵松樹,撫摸樹前挺立的石碑,咀嚼那刻在石碑上的故事,眼淚奪眶而出。字字句句穿透着我的内心,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斷咀嚼英雄的故事,我不斷醞釀心中的熱望,我在用心表達情愫,把一幕幕萦繞于心的事迹化為我創作的動力,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投射到可敬的紅軍戰士中。英雄的十七位戰士,你們為了革命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你們為了革命,走上了漫漫征程。你們為了革命,永遠長眠在了長征路上。你們為了革命,從小懷揣着革命的信念,鑄就人生壯麗的輝煌,譜寫一曲華彩的樂章。這是多麼鮮活的故事,這是多麼生動的教材,這又是多好的讓我們後人咀嚼的精神營養。
帶着思念,懷着崇敬,跨越曆史,穿越時空。近距離地觸摸長征和親身體驗,極大地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曆,深深感到:重走長征路是一次心靈淨化之旅,是一次時刻讓人體驗艱難、崇尚信仰的朝聖之旅,更是一次鼓舞士氣,樹立理想的抱負之旅。重走長征路,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就是在生活中汲取靈感,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從生活中挖掘鮮活的語言。用自己擅長的曲藝形式,推出更多描繪時代風貌、展現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把當代中國的精彩故事講出來、講精彩,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展示好、傳播開。這是精神家園的回歸和熏陶,這是靈魂的洗練和陶冶。
紅色血脈汩汩流淌在我們的心房,彙湧成内心的情感和靈魂的呼喚:長征您是一種精神,您是風雨見證。風雨曆程中,孕育着一一幅幅飽經風霜的憧憬。漫漫征程中,支撐着一顆顆永不服輸的信念堅定。我深深為滋養我們生命的土地心生敬畏,由衷寫出《十七棵松》。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