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讀《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

讀《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

時間:2024-11-07 11:39:30

沈鵬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紙本2016年釋文: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巅,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幽人歸獨卧,滞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日夕懷空意,誰人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張九齡,字子壽,诏州曲江人。唐開元時賢相,為李林甫排擠遭貶,作《感遇》詩十二首,餘書其四。按蘅塘退士之所選也。張九齡《感遇》富寓意,語言質樸勁煉,寄慨深遠。丙申仲夏,書之油然生敬意。沈鵬于介居。钤印:沈鵬(白)介居主(朱)近日,《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由長春出版社出版。張九齡為唐朝名相,寫有著名的《感遇》詩十二首,沈鵬先生書其四首。這四首詩中,張九齡借蘭、桂、丹橘等比喻賢人君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孤鴻遊冥冥,弋者何所慕”。詩人進德修業的高尚操守與日暮年老、孤鴻遊冥的境遇,引起了沈鵬先生的情感共鳴,更因為其詩藝術境界的“富寓意、語言質樸勁煉,寄慨深遠”(沈鵬先生卷後跋語),讓他“油然而生敬意”,遂即興以草書揮寫。

觀沈鵬先生晚年草書,往往想起蘇東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名言。他的草書信息量很大,能夠隐約感受到篆書的婉通、懷素的狂放、黃庭堅的穿插、明清小而拓大的宕逸、于右任的蘊藉等。沈鵬先生草書新作《張九齡〈感遇〉詩四首》長卷,更多的是将草隸的寬博凝練之意與北碑的古勁險拙之趣,融注于“二王”帖系草書共性的血液之中,簡約而又純粹,古質更有新意。

傳統功力的積累是沈鵬先生成功的根本,他的楷書質樸勁煉有魏碑筆意,隸書宗漢,晚年更喜具有篆隸意味的西漢隸書《陽泉使者舍熏爐銘》,多次臨寫為大幅,得長短方圓之變,其隸書創作多約取其意,甚至将其篆隸意味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草書中來,得縱橫婉通氣度;行草書博涉更多,對“二王”“旭素”、黃山谷、米芾、王铎、傅山、八大山人、于右任等,不僅心慕手追,而且常有研究文章行于世;對書法的繼承與創新,沈鵬先生也有諸多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尤其是對“傳統與一畫”的辯證分析(見《中國書法》雜志2003年第6期),将“一畫”中的一波三折原理擴展至字法、章法乃至整個作品無窮的律變之中,打開了傳統與創新的根本通道;再加上沈鵬先生多年來的詩詞造詣,以及編輯經曆、各種豐富的閱曆等綜合修養的薄發、融通、升華,使他的草書愈到晚年愈生發出燦爛的生命力。

傅山在給楓仲論文章的一封信中曾說:“依經離經,變變化化,熟而精之,正須歲月……且揀平日所極愛文字,或《史》或《漢》,爛熟上口,久久自有時節因緣,如擊瓯破塊之悟也。”(尹協理主編《最新發現:傅山緻戴廷栻、魏一鳌手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這是傅山為藝的一個重要觀點。沈鵬先生欣賞傅山,亦欣賞他亦真亦草、亦篆亦隸的書體融會之妙。八十五歲高齡的他,還在以靜心修業的淡泊心态,讀書、作文、詠詩、臨帖、思變,不斷豐富着自己的書法藝術語言,和當代衆多低品位、俗格調的時風形成鮮明對比,發人深思。

縱觀此卷,其用筆、點畫、結字亦不離規矩、法度,耐人尋味。以開篇第一行“孤鴻海”三字為例:其用筆以中鋒為主,偶以側鋒取勢,或輕如蟬羽,如“鴻”之三點水;或橫斜出以隸意,筆短意長,如“海”之橫畫。其點點畫提按分明,粗細有别,使轉圓中有方,輕重知變。其結字符合草書傳統之理,而又映帶知變,如“孤”最後筆鋒之輕起與下字筆斷意連,虛以獨立;“鴻海”二字實連為一,結成字組,且兩字的三點水偏旁寫法也随勢知變,絕不雷同;“孤”字的細斷與“鴻海”二字的粗連又巧成節奏之變,開啟了全篇以今草揮灑的序幕,耐人品讀。

沈鵬,1931年生,江蘇江陰人。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院長、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顧問等。曾榮獲“造型藝術成就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全國第三屆華夏詩詞獎”榮譽獎、“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中華詩詞”榮譽獎、聯合國Academy“世界和平藝術大獎”等。第一行之後,全篇的揮灑更是得心應手,他熟谙各種草法,同樣的字或筆畫,不會雷同,而是守常知變,如“鳥”“孤”“美”“所”“何”等字;甚至依草書之理,順勢加以創造,時得新理異趣與個性,如“服”“惡”“翠”“奈”“因”等;作者以草書為主,不時地融入楷、行、隸、篆等元素,任意恣肆而不越規矩,如“何所”“樹”“深”“可以”“陰”等字筆法的提按、點畫的銜接、結字的傳統功力表現得恰到好處,而個性之變也自然地融入其中;最明顯的是諸多字含有篆隸意味與魏碑行書筆意,如“珍”“棲者”“滞慮”“傳”“懷”“理自”“丹”“豈”等字;尤其是諸多字與字之間的映帶妙于變化,許多字的輕筆細線如抛入天際的一線綱絲,柔勁而有餘音,“廣大”又不乏“精微”,增加了耐看性,如“獨”“因”“知”“陰”等;全篇大小、疏密、點線、方圓、提按、避讓、穿插、斷連等随勢而變;“感”“橘”二處草意狂放,形成了兩次高潮,第一次“感”字如華山之奇險,第二次“橘”字似泰山之穩安。整篇“一氣吹去,欲飛欲舞”。最後作者以獨具碑帖融會意義的“沈體”小行書作跋收尾,意味無窮。

傳統功力與新理異趣疊出,是沈鵬晚年草書被當代人公認的重要特色之一。沈鵬先生認為,草書的詭異博變的确很難,它以“使轉”為形質,氣運、動感至為重要,稍有閃失、懈怠,立即會降低格調。又忌諱嘩衆取寵,故弄玄虛之浮躁,草書的“動”應當有節奏、有韻味,決非所有的動感都有美感。還要有情感的升華、個性的創造、神采的飛揚,合之者方為至境(《書法回歸“心畫”本體》,《中國書法》雜志2011年第4期)。讀沈鵬先生耄耋之年以後的草書,融合多種元素,徘徊古意,彌漫着即古非古、是今是我的濃郁的新時代革新氣息,同時又彌漫着非凡的個性魅力,于當代書壇高标獨樹,引領風騷。

近年來,當代草書的發展同其它書體一樣,大量的投機取巧作品充斥書壇,泯滅個性的跟風現象、抄襲模仿現象愈演愈烈。代表時代高度、個性魅力的創意之作往往不甚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有高峰”,還沒有真正警醒當代書壇中的許多人。正如沈鵬先生在《書法,回歸“心畫”本體》中所言:急功近利搶占上風,最可貴的“情性”被淡化,書法本體在失落、被異化。書壇中人應當回歸“心畫”本體,作千秋之想。

沈鵬先生在為當代書壇弘揚正氣的同時,自己一直在書法本體中上下求索,不忘初心,藝道并進。

我覺得,沈鵬先生晚年的草書,承接着民國與建國以後碑帖結合輝煌的馀緒,又凸現着改革盛世帖學草書光大複興的夢想。他近年的草書,整體印象為翰劄精彩,小幅得意,大幅震撼,今草大小皆能,氣象超邁。但沈鵬先生表示:真心地說,我從來沒有對自己滿意,即便有,那也是相對的—學習是畢生任務。“融合”一向是我的目标,我還須努力攀登,不負衆望和藝術良心。

(作者為《中國書法》雜志編輯)責任編輯:韓少玄

沈鵬張九齡《感遇》詩四首(局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