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先生“回家”何須哭

先生“回家”何須哭

時間:2024-11-07 04:57:54

文/孫建勇

楊绛先生離世消息傳出後,新東方一位青年教師第一時間買了一束鮮花,前往楊绛先生生前的寓所表達哀思,難抑悲傷,淚流不止。

原來,這位青年教師念高中時,曾給楊绛先生寫信,求教寫作和做人方面的問題,得到了楊绛先生的大力幫助。

這一天,像這位年輕教師一樣前來寓所哀悼送花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也都傷心不已,失聲痛哭。

分離就有不舍,不舍就有傷懷,傷懷就有落淚,這是人之常情。像新東方這位青年教師一樣的落淚,當然是真誠的情感表達,也是恰當的表達。不過,這僅是從熱愛楊绛先生的讀者這個角度來說的;如果換一下,從楊绛先生的角度來說,哭真的是恰當的嗎?

在楊绛先生看來,“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100歲時,她曾經寫道:“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确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字裡行間,可見老人早就不憚于生命的終結,在她那裡,靜如水,安如磐,生如輪,死如歸。

在楊绛先生的心裡,“回家”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把生命的終結說成“回家”,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諱飾說法。或許在老人的心裡真的就存在另一個平行的世界,存在另一個有着至親的所在——那裡有她的女兒錢瑗,她于1997年3月4日在彼“安家”;那裡還有她的丈夫錢鐘書,他于1998年12月19日到彼處與女兒同在。孤獨了将近20年的楊绛先生,要去那一個世界,與摯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其實,能夠理解莊子當年的“鼓盆而歌”,就不難理解楊绛先生向往“回家”的幸福。

楊绛先生“生而豐足,死而無憾”,要的隻是甯靜。當真的走到人生邊緣時,她向守候在身邊的人表示:不要驚擾和麻煩任何人,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顯然,老人這是要走得從容不迫,走得了無挂礙。是的,在其105年的人生裡,她曆經潮起潮落,慣看雲卷雲舒,人生足夠豐滿和不凡,哪裡還有什麼缺憾和不足?她唯一所求,就是自在安詳、甯靜無擾。

在《一百歲感言》中,老人這樣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所以,聚在楊绛先生的寓所前,以哭的方式為先生送行,雖然合情合理,但是,并非真正貼切的情感表達——那是一種不懂先生真心的世俗之舉,與先生的“仙逝”,略有不搭。真正懂得先生的人,會在燭光下吟誦先生的作品,會在内心裡回味先生的教誨,會在每年的5月25日,寫一篇悼念的文字。最為關鍵的是,會在自己今後的人生中,像先生那樣做一個堅韌、睿智、豁達、淡泊的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