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關7月24日在收貨單上簽字,确認收到第一批大龍郵票④。7月29日德璀琳再次發函給夏德:“我已收下列各物:(一)貴處十八日公函第六十八号,連同面值五分的郵票五百張或一萬二千五百枚;和(二)貴處本月二十二日備忘錄第一七四号,連同面值銀三分的郵票五百張或一萬二千五百枚”,此函還要求印書房再印制一分銀郵票十萬枚。同日,德璀琳又分别向芝罘、牛莊海關發函,分發五分銀郵票各2500枚,“作為公衆寄信之用”⑤。天津至上海往來的郵件,委托輪船公司海運。那麼,首批大龍郵票是通過哪艘輪船運載的呢?又在何日啟運發往天津的呢?這些問題,過去從未見到集郵書刊披露和述說,因而成為筆者頗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之一。今年是大龍郵票發行140周年,最近筆者對此展開了探究。
當時上海發行的英文報紙《上海差報》(TheShanghaiCourier)、《字林報》(TheNorthChinaDailyNews),每日都在頭版刊登船期表,報道船舶到港和離港的信息,同時刊載上海工部書信館以及英法美日在滬郵局收取郵件的最後截止時間。查閱1878年7月18日至23日的報紙,《上海差報》17日刊載了館長麥克米倫(J.MacMillan)署名的工部書信館通告:凡寄往芝罘、大沽、天津、北京和牛莊的信件,将交由“海琛”号(英文名“Hae-shin”)輪船發運,最後截止收寄時間為明天下午6時。接着在18日又發布了招商局(英文簡寫“ChinaMerchants”或縮寫“C.M.S.N.Co.”)“海琛”号輪船将于19日早晨啟航離港的預告。19日再次登載“海琛”号輪船離開上海前往天津的消息。《字林報》這幾天也有同樣的船期信息,在此不再列舉。圖2當年最主要的海運郵路,是往返于天津與上海之間。查閱當年的船期信息,上海到天津的海輪行駛時間,一般需要3至4天。據查,7月18日上海出發地無輪船駛往天津,19日僅有“海琛”号輪船開往天津,應在24日前到達天津(由于暫未找到天津到港具體時間的記載,目前難以确定)。20日唯有怡和洋行下屬的沿海輪船公司(英文縮寫“C.C.S.N.Co.”)“大沽”号(英文名“Taku”)輪船離滬,經停芝罘後再開往目的地天津,因此不可能在24日前到達天津。21日無船開往天津,此後的船期這裡可排除讨論。所以,除了“海琛”号輪船之外,别無輪船能夠載運這批大龍郵票如期抵津。
在這裡,再簡要介紹一下運貨的輪船“海琛”号。1877年3月,招商局收購并接管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原旗昌公司名下的輪船歸屬招商局後,船名相應更改。載重量763噸的“直隸”号海運輪船,改名為“海琛”⑥。在此以後分批交運的大龍郵票,也都采用同樣的方法從上海運到天津,茲不展開贅述。綜合前述信息,可以推斷:造冊處在1878年7月18日封裝首批五分銀大龍郵票,由招商局“海琛”号輪船裝載後,19日啟航發運,24日前到達天津,24日天津海關簽收。
此外,剛剛出版的《集郵》雜志“大龍郵票發行140周年”紀念增刊(增刊第27期)登載了筆者所寫的《歐瓦爾與記錄最早的3件大龍郵票實寄封》一文,文中提到招商局下屬“Chintung”号輪船(暫未查明中文船名)運送“華郵第一古封”。拙稿原為參加全國集郵聯征文活動而撰寫的,由于在最後報送日期前仍未找到“Chin-tung”号輪船中文名的最初曆史資料,所以隻得注明“暫未查明”。交稿之後,筆者還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尋找。最近,終于在老報紙上看到相關的新聞記載;但《集郵》雜志的大龍增刊已付印,故在此将查找到的信息補正。
1877年3月,招商局按收購合同條款的約定,接管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申報》3月2日刊登新聞“輪船交割”,5日又接着刊載了“輪船易名”,報道原旗昌公司名下的輪船歸屬招商局後,10艘船的名稱相應更改,其中“舊名山東新改鎮東”。因此,“Chintung”号輪船的中文名就是“鎮東”,就是該船運送了如今聞名天下的“華郵第一古封”。
參考文獻
①仇潤喜.天津郵政史料(第一輯)[M].北京:北京航空學院出版社,1988:187-207.
②③⑤中國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紀念活動組委會.大龍郵票紀念專集[M].北京:中國集郵出版社,1988:100-103.
④中國郵票博物館.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M].中國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9:159.
⑥輪船易名[N].申報,187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