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廟,山形如花
時間:2024-11-07 08:39:18
女書,僅深藏于女性中間,婦女代代相傳,如地下的河流,自成水系,不為外人所知。女書最早出現在史料中,已經到了1931年,這一記載與花山廟有關。那年,政府在一份《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載:r“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字者,餘未之見。”r扇中之字,可斷定是女書字。r花山廟、龍眼塘等神廟所在地,是女書文化的核心地帶,女書流傳到的地區,廟裡供奉的主神,都是兩姊妹,都是未婚女子。r與女書相關的所有地方,都去親身感受,體會曾經的感覺,去哪裡,你都會請何豔新老人一起去。老人根據所在位置一一安排好時間、路線,幾十個地方,她條理清晰,從容面對,慢慢地走,随意地看。r過去來到身邊。r大部分花山廟,隻剩一個名字在一座座山上了,老人指着對面的山,那就是花山廟所在地,現在連磚頭都看不到了,聽我媽媽說過。r現在還有一個花山廟在縣城的另一邊。r“你們現在去,我在家給你們做飯,正好回來就有飯吃。”r老人這一次沒有同行,身體有點不舒服。r從河淵出發,穿江永縣城,過一小村,允山鎮到了,沿途打聽。r“花山廟怎麼走?”r大公路旁,忽略了往左邊走的一條小路。集鎮上,向一些年紀大一點的老人打聽。r掉頭,往回走兩公裡,位于社下村,離縣城僅三公裡。右邊一條不寬的水泥路,通向前面的村子,兩邊都是房子,路上不斷地堆有沙礫、木材,很難通行,後來才知道,去花山廟可以繞村而過,往前,繼續問路,繼續往山裡走。r到一無人處,正在修路,到處堆滿了小石子,想再找人問路,已經無人可問,身後遠處田裡有插秧的人,有些驚異,因為,出門前,何豔新反複叮囑蓮梅:r“找不到花山廟,你就問插秧的人。”r那時還嘲笑老人,問其他人不行嗎?必須是插秧的人?r而現在,一裡路之内,見到的,就隻有三兩個插秧的人。r蓮梅往回走,問到了。r“就在前面的山下。”r知了,不間歇地叫着,中午11點的太陽,直直地,不斷地瀉落到巨大的容器裡,空間擁擠着明晃晃的陽光,溫度也在一點點開高,有點暈眩。r四周全是山,山空出來的平地就是田,是村子,長出了房子和稻谷。r神廟應該就在平地與山的過渡地帶。r往前走,田地不見了,進了一座座小山的包圍圈。r神廟在山下?r這麼多山,哪一座?r擡頭,張望,蒼翠的樹林,一聲不吭地看着貿然的闖入者。r正在尋找接近無望的時候,就在身旁十幾米遠的一座小山下,有一水泥碑,用白色瓷片鑲嵌有“2009年8月14日”字樣,上面寫了幾百位村民的捐款數目。r到了神廟的下面,竟然也沒有發現神廟!可見其隐秘。r往山上走不了幾步,叢林掩映,隐秘處,天然的一塊石頭上刻有端莊大氣的三個字:花山廟。r建有神廟的這座山,樹林濃密,草木旺盛,枝葉盛滿了陽光,偶有遺漏,光照在地上,就會有一大片野花漫地生長。蟲蟲蟻蟻,在樹叢裡飛,在小路上爬,到處是蟲鳴鳥叫,好不熱鬧。r從山腳開始,天然石頭形成的小路,導引往上,腳下是石頭,兩邊自然散落堆積成兩人高的石牆,前面,兩塊大石頭,從中間裂開,成一條路,不寬,繼續供人上行,路窄,僅一人能行,繼續往上,擡頭遠看,疑無路,近前,路随石轉,石頭多了起來,兩邊石頭高聳,中間的凹地石路,勉強容人拾階而上,竟有數棵參天大樹生長于石階之間,各種灌木雜草,恣意生長于石林裡,形成蒼郁之象。r石階窄窄地引出一條長長的路來,陽光在兩邊的巨石上斑斑駁駁,落葉,鋪滿石階,偶有小土堆,便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草。r不斷有石頭相迎,側身,從旁經過,往上不遠,便可窺見樹葉間神廟一角。r樹木一簇簇地在岩石縫隙中生長,再往上,就沒有露出地面的石頭了——風化後的塵土,掩蓋了裡面的石頭,樹木生長為林。r一個月以前的某個夜晚,廟裡神像被誤當為古董竊走。現在,花山廟裡沒有了姊妹立體神像,隻留神龛,上面空無一物,無形無相的神,“神迹”清晰可見。立于前,依舊有肅穆、莊嚴感。氣息依在。r一張畫,垂挂在帷簾拉開的牆上。畫像代替了立體神像。r畫中兩姊妹就是本處花山廟供奉的神:山水之中,有花,有樹,兩姊妹一前一後,跪坐溪水邊。倆姊妹,古代女子裝束,衣着絢麗,但顔色深沉,不顯虛華。畫像散發出高雅之氣,姊妹臉色姣好,長發盤紮,沒有遠不可及,或嚴厲,或詭異的氣息,她們就是村子裡的兩姊妹形象,手中拿一束紅花,妹妹的手搭在姐姐肩膀上,兩人白色長褲、長裙,腰間系黃、紅彩帶。r姊妹約莫十八九歲模樣。《永州府志》(清道光年間)記載:花山廟,永明(現江永)縣西七裡,相傳唐時譚姓二女,采花仙去,香火極盛。r記載的就是此座花山廟,譚姓二女,即是畫中人,此地與縣城相距約七裡路程。r所有的傳說,都發生在很久以前,姊妹倆有一天,進到一個山洞裡喝水,喝了之後,就不能動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坐化成仙。r幾雙鞋子供奉在神龛側面,兩面圓的鏡子,中間有瓶,插了幾根綠色的樹枝。神龛下,有一小半圓淺洞,似壁爐,洞中供有一個小杯子,紅色燈芯數根。r神龛前,大堆香、紙錢的灰燼,高度,即将超過神龛。r神廟右邊,一排突出來的石頭,像給山人、神仙留的長凳,神廟建在石頭的中間,有意把一長溜石頭留砌在牆内。所有的姊妹神像廟宇,都會把牆砌在一塊長條石上,一半在廟宇裡,一半在牆外。r神廟左邊牆上寫有“解簽處”三字。牆上寫有女書字,占了大半堵牆,題為“承傳女書歌”,之前所有的神廟,不會出現女書字。這是後來,為了宣傳女書文化,新添寫上去了一段女書字,翻譯成漢字就是:r娘守空房隔天女r守到如今不成人r上無倚來下無靠r何豔新老人發現了一個女書字寫錯了,“無靠”的“靠”字。何豔新背對這些女書書法,像是在對虛空說,又像是自言自語:r“反正他寫得……很是漂亮,像花一樣,有些難看的字他就改變了。”r有些女書學者和傳人,對于極個别視覺似乎不好看的女書字進行了一點筆畫的挪位。r花山廟的牆上有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等中國民間神仙圖數張。r另一幅《姊妹圖》的神像直接畫在中間一堵牆上,形貌與之前的紙本畫像有細微區别:妹妹長發,紮成一束,垂落于腰;妹妹偏瘦,姐姐圓潤。r壁畫内側寫有“心誠則靈,有求必應”。r旁邊圓木柱,紅紙對聯。上聯:昔日上天言好事;下聯:今朝下界降福來。r花山廟的布局與龍眼壇基本一樣,都是一間大殿,花山廟稍大些,神像前,木牆式屏風,起到遮擋神像的作用,龍眼壇神廟僅用一塊紅布拉在神像前做遮擋。r每一座娘娘廟都是女書活動的重要場所。r每年二月初一,女性們請會寫女書字的人把自己想寫的内容寫在折扇上,内容大部分是做姑娘多麼的好,嫁到婆家後是如何的苦。她們每人一扇,扇上寫了自己的各種苦難,開心的事當然也寫。大家一起誦讀,讀完你的、讀她的。r1779年,蔣雲寬(清嘉慶四年的進士)在《近遊雜綴》中寫道:“層嶺之麓又有花山,山形如花,故名。唐時譚氏二女入山采藥蛻化,土人山巅如祠。山多菪石,石隙透一小徑,天然梯級,竹樹翳蔽,雲霧蓊蔚。每歲五月間土女多賽詞矣。”r這篇遊記記載的就是此座花山廟,所描述的景緻與現在幾乎沒有差别。r花山仙子,是江永傳說中的非宗教女神,都龐嶺下很早就建有花山廟。每年“端午後五日”,花山廟廟會,為期三天,當地女性,無論是否婚嫁,她們成群結隊,趕往花山廟,朝拜祭祀花山女神,她們把各種願望和亟須解決的問題,用女書字寫在紙片、折扇,或手帕上,到姑婆廟(花山廟、龍眼塘,當地人都叫姑婆廟,或娘娘廟,也有人認為,姑婆在江永土話裡,其實就是觀音)用當地方言,也就是女書歌,把心願唱誦給仙子聽,也有不唱的,直接燒,祭祀活動結束後,婦女們就一起唱女書歌。r結拜姊妹,是姊妹神仙之源。r結交姊妹是女書文化的根本。r每個村莊裡,都有她們大大小小的廟宇,敬奉着她們的神仙。家中有事,男人女人到廟裡,神像前,跪下,燒香,燒寫有女書字的紙片,内容就是她們想求神保佑的事情。r村口一位新婚女子,兩年都沒生孩子,她找到鄰村的老人,把女書字寫在紙上,從集市裡買了雙小鞋子,從大哥家拿了雙比較新的跑鞋,到花山廟,燒香,恭恭敬敬地把鞋子擺在神龛旁的石頭上。西南官話裡,鞋子與孩子同音。r何豔新唱《花山廟》女書歌:r樓中移正詩書硯,寫信一封到鬼神。r奉請姑婆仔細看,一二從頭聽我音。r曾經的神仙姊妹,着紅衣,戴彩冠,臉上化妝,與老戲裡的公主形象無異,神像坐在椅子裡,旁邊有孔子、董永、雷神等雕像。現在,都看不到了。娘娘廟裡過去有戲台、龍母祠、過廳三座大殿,“大躍進”運動,把廟裡的石塊拆去修了水庫,“文化大革命”期間,把廟的牆也拆了。r這些活動“破四舊”也一起給破了。r花山廟旁邊,立着幾塊老石碑,時間侵蝕,字幾乎被磨平,隻剩下淩亂有序的筆畫,一橫,一點,七零八落,有人考證,其中一塊四方殘碑,是乾隆十七年重修立的。不遠處,一間低矮紅磚瓦房——守廟人的住房,這平常日子,回家幹農活去了。r廟四周,到處是樹、雜草、石頭。r花山廟,“山形如花”,很形象,站在附近的小山上,花山廟的任何一個角度,感覺自己就站在某一片花瓣之上。廟四周,衆山又形成一片片花瓣。花山廟所在的花瓣上,樹林尤為濃密,蒼蒼翠翠。其他花瓣,多是石頭上長出淺淺的灌木,植物不深。遠不及花山廟,走進去,走出來,恍如一座小森林,也許是當地人對神靈的敬畏,才不敢在此亂砍亂伐。r離花山廟不遠,兩個小山包上,各長有樹兩棵,爬滿了藤蔓,雙雙立在進山的路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