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文我們早就厭倦被動選擇的一切,定制便是為此.."/>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需要定制

我們需要定制

時間:2024-11-07 05:30:17


    鄧娟/文

我們早就厭倦被動選擇的一切,定制便是為此而生,既為消滅模糊、雷同、乏味的桎梏,也為引導趣味、審美、品質的提升,它通往更好的自己、更多可能性的生活——真正的奢侈是能夠自由選擇。

當下最著名的“中國定制”故事,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開頭。

向我提供細節的是原廣東電視台時尚節目主持人區志航,2002年,通過他牽線,一位女歌唱家和一名女設計師,在廣州農林下路一家服裝店二樓聊了半小時。她們“相見恨晚,彼此欣賞”。

歌唱家找設計師的目的是定制自己2003年春節晚會的演出服,雖然她多次登上春晚舞台,但往年都是民族服裝,她希望這次風格更時尚。

“她沒有什麼架子,很實在地提出她的想法”,在區志航印象中,歌唱家端莊且親和,聊天氛圍雖然随意,但“她永遠是理性的”。她有着“嚴謹的完美主義”,準确表達自己的訴求,也尊重設計師發揮空間,對設計的唯一要求是不露肩,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肩膀略顯豐腴。

“我想她是希望找到這樣一種風格,既是先鋒的、開放的,同時又是可控的。”區志航說。

那位歌唱家是彭麗媛,設計師是馬可,兩人從此保持了服裝方面的長期合作。

11年後,在莫斯科機場,彭麗媛以“第一夫人”身份向全世界亮相,她的深藍色束腰大衣、線條利落的手袋,以及随後行程中的多套定制服裝,被贊揚穿出了“中國範兒”,馬可也因此聲名大噪。

定制是通往美好的方式,無論對使用者,還是提供者。當你開始認識自己、建構自我并為之努力時,你和你的生活已經進入更好的階段。

對模式化生活的遷就,成全了别人,惡心了自己。

不要因為開頭的例子對“定制”望而卻步。定制當然需要經濟基礎,但也僅僅是基礎。

農業社會,男耕女織,衣食住行全靠手工,放在今天都屬獨一份的“定制”,不過當時大多隻為滿足溫飽。那些超脫了溫飽線、對生活有品質和審美要求的少數人,才能玩出花樣“私人定制”。

工業革命西風東漸之初,裁縫店在中國最時尚的上海依舊繁榮,隻不過裁剪花樣由旗袍改成洋裝。木心在《隻認衣衫不認人》中随口一數,就舉出16種不同衣料和12種鑲邊釘扣款式。

但随後社會巨變,“與衆不同”往往被歸入“小資産階級臭毛病”,服飾不但模糊個性,還模糊性别,女人“不愛紅裝愛武裝”,吃的也變成大鍋飯,公共食堂取代了曆史更悠久的私人餐飲。等到1980年代呼喚個性解放時,工業化大生産已全面滲透進人們的衣食住行中。

于是,人們穿着成衣,用着量産,接受義務教育,參加團體旅行,忍受模式生活。

量産産生無趣,雷同等同可怕。流水線上的冰冷機器不會比裁縫更了解個體差異。女人撞衫的隐痛,大概等于男人的蛋疼。18年前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宣揚“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18年後的《私人訂制》改成“成全别人,惡心自己”。

是該學着成全自己了。早在2006年,《時代》周刊就把“你”列為年度風雲人物。無論是網絡還是現實世界,“你”不應被忽略。“你”可以提供創意,“你”能夠影響規則。

在過去漫長歲月中犧牲了個體意識的中國人,理應得到如今個性化時代的補償。從富人到窮人,從中堅力量到年輕一族,都可以通過定制實現新的生活可能性。要,或者不要,僅僅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

你首先讨好自己,才有魅力影響他人。

新時代的定制,當然不隻是對簡樸手工業形式的簡單回歸,每一件定制單品,都是生活态度的呈現。

你以為一件高級定制服裝隻不過更合身更養眼嗎?當然不。定制首先是一種自我形象建構。

設計師缪西娅·普拉達指出:“你的穿着是你向世界呈現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今天尤其重要。現代人幾乎沒有時間深入交往。而時裝是一種可以馬上領悟的語言。”她曾認為政治、醫學或其他行業比時裝高尚,最後意識到服裝對風格的影響力,她成為Prada第二代掌門。

你以為提供定制的服裝設計師,就隻是掌握量體裁衣的裁縫嗎?也不是。近代“定制”概念起源的英國薩維爾街,如今仍引領男裝定制潮流,Norton&Sons品牌的創意總監帕特裡克·格蘭特認為:定制服裝設計師應該是一個全面的形象大師,除了給予襯衫、領帶、鞋襪等的搭配方案,還包括更多時尚建議,比如什麼發型是好發型,不同場合選擇什麼雞尾酒——“幫助客戶成為真正的紳士”。

身體的行頭能夠定制,精神的體驗同樣可以。重慶姑娘王乙鈞從事IT産業,每天按部就班,總感覺不是終身之計。通過一家網站,她“定制”了為期4天的經曆:去大理當咖啡店臨時老闆,學習煮咖啡和記賬。在那裡,古城緩慢的節奏讓她非常享受。

那家網站主要生産“體驗”産品,将參與者送到各地的合作項目,感受和此前不同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度假、探險,也可能是一次工作、學習。王乙鈞付出幾百元,收獲的是明确努力方向:在重慶開家咖啡館,“一閉眼,店的樣子就會浮現在眼前,每個細節都那麼清晰”。

當你陷于毫無起色的生活,苦惱“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不妨去請教提供定制的服裝設計師、旅遊策劃師、心理咨詢師,或者職業規劃師——借助别人的經驗,跳出自己的局限,也許轉過身便柳暗花明。

高級定制最産生效益之處,是通往更高級圈子。

“我老記得《廊橋遺夢》裡的老太太,她離開世界時在懷念什麼?邂逅的四天。她不會想念房子、汽車、珠寶……記憶才是她最後懷念的資産,那是激情、夢想、體驗的結合。生命資産是柔性的東西,是一路走一路取來的。”太美科技董事長胡恃珲說。他的“全球主題旅行聚樂部”隻為有錢人服務。

有錢人未必會花錢。亞洲最有錢的王健林,今年隻花過一筆錢買三套西裝。

教有錢人花錢,一直是高端定制的宗旨——即便這個邏輯以金錢為基石,但注入了格調的内涵,也變得高雅迷人。

去華盛頓見證奧巴馬就職典禮,在不丹皇室成員家中與活佛念經,和路易·威登高管吃飯,聽卡斯特羅貼身保镖講故事……胡恃珲的定制主題,已經超越了普通人對旅行的想象。

他特别為客戶發明了“趣皮士”這個詞彙,不是雅皮士也不是嬉皮士,由“走”和“取”組成的“趣”,意指“在行走中取得有價值的收獲才算有趣”。但本質上,高端定制的最大值在于圈子,胡恃珲并不否認他做的是通過旅行挖掘圈子的社交功能和商務價值。

“去哪兒不重要,和誰去才重要”是太美式定制的要義。萬通董事長馮侖和銀泰董事長沈國軍,原本是太美客戶,旅行回來決定入股,這支投資人隊伍後來還加入史玉柱、馬雲。馬雲的太太給胡恃珲打電話緻謝,表示玩得很愉快。

太美的組團标準,一是從階層,比如VVIP、VIP,二是從興趣,比如音樂之旅、科學之旅、極地探險。但如果符合興趣卻不符合階層怎麼辦?一個80後女孩的敲門磚是30萬元,她付出3年收入,加入太美的南極之行。這并不是一個商學院式的八卦故事。“後來這個女孩兒來了太美上班,在這裡,她已經将環遊世界的夢想部分實現。”胡恃珲說。

300年前,從高級定制的生活方式由上層階級擴散開始,它的價值便是通往更高圈子。

作為歐洲貴族社會的高級定制生活開拓者,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曾經客似雲來,他規定客人們必須穿得新奇,因此宴會上的服裝常被人偷偷畫成小冊子進行高仿。而貴人們挖空心思打扮,就為了等待每晚國王和所有女士道晚安的時間——那是高級定制最産生效益的時刻。住在凡爾賽宮300多套公寓的貴族還會轉租,這是租客靠近權力的捷徑。

300年後,圈子裡的成功學仍在繼續,不管是高級定制的服務對象,還是服務提供者,都是一種雙赢。即使是“為國家穿衣”的美國第一夫人,從上世紀60年代的傑奎琳·肯尼迪到今天的米歇爾·奧巴馬,都需要一個奧萊格·卡西尼或吳季剛為她們量體裁衣。為米歇爾定制第一套白色禮服前,華人設計師吳季剛還隻是CFDA(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的新人,但在奧巴馬就職舞會之後,他的個人品牌比愛馬仕和香奈兒更得到美國新權貴圈子的垂青。

圈子法則聽起來有些功利,但如果身在其中,就必須逐級向上,對普通人同樣如此——混圈子就像打怪升級,在被人當怪打的過程中,從菜鳥向大神升級。

新定制時代豐富了衣食住行,解決了“你永遠也不知道櫥窗裡挂的那件外套,在你伸出胳膊的時候,是否與你的肘部契合”(伊夫·聖·洛朗語)這樣的問題,也從此告别讓味蕾麻木的A餐B餐、長得一樣的标準間、消耗在的士站和公交站的無聊等待。優化旅遊、教育、醫療,讓每一個需要自由上路、自主學習、自在康複的個體得以舒展,無需接受簡單、粗暴的對待。

網絡時代的定制不一定昂貴,但卻是真正的奢侈。關于奢侈,法國人雅克·阿塔利在《21世紀詞典》說:“不再是積累各種物品,而是表現在能夠自由支配時間,回避他人、塞車和擁擠上。獨處、斷絕聯系、拔掉插頭、回歸現實、體驗生活、重返自我、返璞歸真、自我設計将成為一種奢侈。奢侈本身是對服務、度假地、治療、教育、烹饪和娛樂的選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