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宇明/文宋仁宗趙祯不算是個牛氣的皇帝,第一,他.."/>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宋仁宗自守有道

宋仁宗自守有道

時間:2024-11-07 05:29:46


    遊宇明/文

宋仁宗趙祯不算是個牛氣的皇帝,第一,他沒怎麼開疆拓土,祖先傳給他多少領土,他傳給後人多少;第二,對于發展經濟,他也沒有如何高妙的思路,就算支持過慶曆新政,最後也以失敗告終。然而,宋仁宗卻被視為曆史上少數明君之一,此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自守之道”。

所謂“自守之道”,指的是一個人對某種良好品質的堅守,無論外界如何改變,自己的内心始終如一。

皇帝手中掌握了生殺予奪的權力,這就使得一些人極其傲慢,将臣子視同牛羊,宋仁宗不是這樣,他待人非常仁厚。某次,仁宗在宮内散步,不時回頭看,随從們很不解。回宮後,仁宗對身旁的嫔妃說:“朕渴壞了,快倒杯水來。”嫔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何在外面不讓随從伺候飲水,而要讓自己忍着呢?”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見他們準備水壺,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會有人被處罰,所以隻好忍着不說。”

宋仁宗生活簡樸。某年初秋,有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兒弄來的,臣下說:遠道運來。仁宗又問花了多少錢?臣下答:這些蛤蜊一共28枚,每枚1000錢。仁宗的臉立馬拉長了,他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儉,現在這點蛤蜊就要28000錢,我怎麼吃得下?”硬是沒吃這些蛤蜊。

宋代有個制度:“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意思是國家的事無論大小,都要經過以宰相、禦史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統的讨論,皇帝不能獨斷專行。宋仁宗一直敬畏着這種法度。仁宗很喜歡張貴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想做宣徽使(類似于皇家總管),張貴妃給仁宗吹吹枕邊風。仁宗本來就是個糯米團子,很好講話,立即滿口答應。可仁宗的決定在“廷議”(類似于内閣部長會議)沒有通過。過了段時間,張貴妃故态複萌,仁宗也再次答應。那天臨上朝,張貴妃送皇帝到殿上,撫着他的背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說:“得!得!”果然下聖旨任命張堯佐做宣徽使,誰知包拯堅決反對,說這個動議不是早就否決了嗎?皇上您怎麼可能推倒前議?“反複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最後仁宗隻好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張貴妃前來拜謝,皇帝舉袖拭面,埋怨道:“你隻管要宣徽使,豈不知包拯是禦史中丞乎?”

自己想辦的事因為廷議通不過隻好放下,宋仁宗内心裡未必沒有不滿,但他真正可愛的地方在于始終信任并竭力維護這種皇權監督體制。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宮,叫太監進來給他梳頭。太監見仁宗懷中有份奏折,好奇地問這是什麼,仁宗說是谏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家裡尚且有歌伎舞女,升官了,還會增置。陛下侍從并不多,他們卻建議削減,豈不太過分了?”仁宗沒有做聲。太監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采納嗎?”仁宗說:“對,朕準備采納。”太監自恃是皇上寵信的人,于是發牢騷:“倘若采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聽到這話,仁宗立即起身呼主管太監入内,将梳頭太監及29名宮人清退。皇後問:“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非多餘,為何将他削減?”仁宗說:“他勸我拒絕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這種人留在身邊!”

仁宗是真宗第六子,從小長在深宮,沒有經曆過太多的世面,加上真宗前面的兒子大都夭折,對這個兒子看得特别重,非常溺愛,宋仁宗自小少比較老實。不過,最重要的還在于宋仁宗對國家前途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在仁宗看來,個人的一些事能否辦成不是特别要緊,真正要緊的是不能辦錯天下大事,讓國家陷入危境。宋仁宗曾說:“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台谏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南宋陳亮《中興論》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次,有人勸宋仁宗獨斷專行,宋仁宗如此回答:“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有一不然,難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台谏公言其失,改之為易。”這兩段話的意思其實差不多,都是說皇帝辦錯事比較難改,臣下辦錯事相對易改,還是講“憲度”、尊重“廷議”制度為佳。

皇帝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極有作為,讓一個時代打上了個人的鮮明印記,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一種是像宋仁宗這樣,自己沒有多少作為,卻講究自守之道,放手發動别人去作為,結果,皇帝也當得像模像樣。仁宗朝,北宋的經濟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史家将其稱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的自守暗合了古人所說的“無為而治”。

摘自《醒獅國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