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這兩個字,尤其是在同行相輕的時候。批評誰誰的畫作不好,在羅列了種種缺點之後,總免不了加上一句:“太匠氣了。”
說的人仿佛高高在上,輕描淡寫地說出這兩個字之後,就表示無須再談了。而旁邊聆聽的人通常比較年輕、比較心急,希望能夠很快地歸納出一種标準與知識,于是就會産生這樣的結論:一是做畫家實在很難,稍不小心就會變成工匠而萬劫不複;二是有才情的人才能成為畫家,沒有才情的人再怎樣用功都隻是一個工匠。
年輕時的我,就是這樣想的。到了這幾年,才逐漸有了不同的想法。
一個工匠,一個對他的工作有着真正認識與把握的工匠,制作出的器具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美感與精緻度。而一個有才情又肯用功的工匠,他制作出來的東西完全就是一件絕美的藝術品!
不是嗎?幾千年來,多少令人驚歎、珍愛的藝術品不都出自工匠的慧心與巧手?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座博物館裡,不都充滿這樣的證據嗎?
所以,沿用“匠氣”這樣的詞來形容一些不自然與造作的畫作,雖然還算貼切,但是,也總會造成誤導——讓我們有了錯覺,以為畫畫不成功便可以轉行去做工匠,以為工匠在才情與努力的程度上都低于畫家。
這樣的誤導與錯覺,對那些在幾千年裡不斷将珍奇的物件傳留下來的工匠來說,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秋水長天摘自《廣州日報》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