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空空的藤椅,望着牆上的遺像,回想就在幾天之前,聽說耿老欠安,我曾到府上探望。耿老對我說,春風文藝出版社準備出版一套“評書經典叢書”,選題已經正式立項了,入選書目總共50部,他正在拉書目名單。我說:“大熱天,您别太累了。”他突然問我:“咱倆認識多少年了?”我說:“整整60年!”他沉思了一會兒說:“活到85歲,我也算長壽了。拜托你一件事,我一旦走了,你寫篇紀念我的文章,不必太長,算是為我劃上個句号,這就算我的遺囑吧。”我趕忙勸慰他安心休息,别想得太多。誰料剛剛過了幾天,耿老走了,他真的走了!
耿老的愛女柳兒方寸已亂,沈陽曲藝團業務團長穆凱告訴我,老爺子是4日中午11時46分逝世的,走得很安詳。幾年前,耿老與穆凱合作,出版了一本《遼甯曲藝史》。用穆凱的話說,這是老爺子對他的關愛與提攜。由于這本書很有價值,出版社準備再版。耿老曾約穆凱商量再版事宜,因身體欠安,爺倆未及探讨。4日中午,穆凱給耿柳打電話,問老爺子身體如何,得知噩耗,穆凱急奔醫院,協助耿家料理後事,并一直在耿府為耿老守靈。耿瑛
耿瑛獲獎
工作中的耿瑛我與耿瑛相識甚早。那還是1958年,我剛剛考取沈陽市民衆曲藝團學員班學彈三弦。一天早晨,著名評書藝人、團長李慶溪下令,讓我們停止練功,清掃團部環境,說是“省裡人要來了”。這位“省裡人”就是時任遼甯人民出版社編輯的耿瑛。當時,民間藝人對官員、專家都十分敬重。耿瑛光臨時,團裡的領導、主演們前呼後擁。我躲在角落裡,見這位“省裡人”也就20多歲,神态随和,話語謙虛,連連表示他是來學習的。從那時開始,我知道了耿瑛的大名。此後,凡是報刊上發表耿瑛的作品,我都認真拜讀,受益頗深,同時對曲藝創作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1959年開始,我在報刊上發表了幾段小唱詞、小評書,并冒昧地把稿件寄給耿瑛,漸漸和他熟悉起來。他對我熱心幫助,真情指導,成為我的良師益友。耿瑛成名甚早,手握編輯大權,他對我這個無名小卒如此關愛,讓我受寵若驚。随着日月穿梭,在日常接觸中,我對耿瑛也逐漸加深了解,對他的學識、品德、工作作風更是贊佩不已。
耿瑛生于1933年,祖籍吉林省輝南縣。早在少年時代,他便在《說說唱唱》《遼東文藝》等報刊上發表曲藝作品。1953年加入遼東通俗出版社,随後又在遼甯人民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擔任曲藝編輯、編輯室主任等職,并取得編審職稱,直至1993年退休。在這40年的漫長歲月中,他編輯出版了各類圖書600餘種,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内金獎。他編輯出版的《中國曲藝史》《東北二人轉研究》《遼甯傳統曲藝選》《侯寶林郭啟儒表演相聲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楊家将九代英雄傳》《中國評書精華》及劉蘭芳的《嶽飛傳》、田連元的《楊家将》、單田芳的《明英烈》、陳青遠的《響馬傳》等都在全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編輯圖書過程中,他主動協助作者查找資料、修改文字,甚至親自動手重寫章節。許多作品經他認真加工後,大大增色。盡管他付出了很多勞動,卻從來不圖名利。著名曲藝家田連元曾寫詩贊他:兩袖清風不是官,甘為他人做嫁衫。歸舟雖無廉石載,镌美口碑填滿船。著名曲藝家王印權說:《嶽飛傳》廣播紅了之後,那麼多出版社争着要出版,許諾給高稿酬,我們都拒絕了,還是把書稿交給了耿瑛老師。事實證明,我們選對了人,圖書版的《嶽飛傳》質量要比廣播版高出許多,這是耿瑛老師花費了八個月的心血修改完成的,可是他一不署名,二不要回報,讓我們感動。《光明日報》稱他是“甘為他人做衣裳”的好編輯,他是當之無愧的。耿瑛和本文作者郝赫耿老不僅是著名編輯家,還是著名曲藝理論家、作家。他發表各種文藝形式的短篇作品、論文已近千篇。他創作二人轉《畫家史》《包公吊孝》、東北大鼓《白求恩》、相聲《紅樓百科》《假竈王》等一經上演,立刻受到觀衆的喜愛。他的長篇巨著《書林内外集》《舞台上下集》《曲藝縱橫談》《正說東北二人轉》《遼甯曲藝史》《東北大鼓漫談》等書一經出版,好評如潮。
耿瑛是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他生前曾任遼甯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沈陽市曲協顧問,是遼沈曲藝界備受尊敬的長者。他更是一位優秀共産黨員,他忠于黨,熱愛祖國。他胸懷坦蕩,一塵不染,謙虛和藹,與人為善。他的年齡、資曆、品德、威望、成就等諸多方面,都堪稱師表。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曲藝事業,他集創、編、評、講于一身,兢兢業業,從無怨悔。曲藝藝術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千百年來,獨具輝煌。這輝煌不是閃,閃雖亮,瞬息之間就會消失。曲藝藝術是一道星河,它的輝煌是永恒的。耿瑛就是這道星河中一顆星,他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将永遠地閃爍着奪目的光彩。
耿瑛先生一路走好,耿瑛先生千古!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