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曲《三根扁擔》挽救了一個曲種

一曲《三根扁擔》挽救了一個曲種

時間:2024-11-08 07:27:12

胡兆海:“一個曲種光靠一個人、兩個人絕對是撐不下去的,必須要後繼有人”。

魏軍、潘海良、施金裕、陳祥平、祝立釺、韓會稽與恩師胡兆海。如果您喜歡蓮花落,對胡兆海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的一曲《三根扁擔》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藝術之路,也将紹興蓮花落從生死線上拽了回來。他一生滿載殊榮,在蓮花落的創新和育人方面成就卓越,堪稱蓮花落新一代領軍人物!今天,讓我們再度走近這位藝術家,聆聽他不平凡的一生!

愛好——播下曲藝的種子

1949年10月,胡兆海出生在浙江紹興。他從十歲開始就喜歡聽紹興地方曲藝,經常在老家門口的茶館裡聽老藝人唱蓮花落。十三歲時,紹興曲藝團招人,他參加了考試,因為個子長得太小,未被錄取。然而他并沒有灰心,繼續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十五歲那年,他考中了紹興第三屆曲藝班。

當時的老師、領導對蓮花落都比較輕視。後來,因種種原因,曲藝班解散,胡兆海開始到鄉村支農。這期間,他發現當地的農民很喜歡蓮花落,于是,他就在紹興農村裡唱蓮花落。“文革”開始後,他和汪嘉寶、丁義洪組織了一支隊伍經常到農村去演出。當時他們三個年輕人的歲數加起來剛好六十歲,村民看到他們就說:“六十歲來了,六十歲來了。”但由于當時演出需要有介紹信,而他們想得到一份介紹信又十分困難,很多時候隻能冒着被民兵驅趕或捉拿的風險,走村串落,偷偷摸摸演出,有一次還被抓進“學習班”學習了四個月。此後,胡兆海便停止了演出,但心底對蓮花落的喜愛始終沒有改變。

執着——築起藝術攀升的階梯

幾年沉浮,讓胡兆海認識到,藝術的提升需要執着追求的心,更需要專業院團熏陶。1972年他考入上虞“連心隊”唱越劇。當時,一個姓姜的局長聽了他的演唱後覺得很好,想把他“挖”走。可後來辦手續時,要求招本縣戶口。為了摯愛的事業,他想了個辦法,“倒插”到上虞。當時虞章鎮有一戶人家,隻有兩個孤老夫婦,沒有兒女。他就“過繼”到他們家,給他們做兒子,把戶口遷到上虞。後來“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有文件要求,凡是知青一律不得錄用。面對希望的再次破滅,胡兆海能做的隻有堅持和等待。又過了幾個月,紹興縣文化館恢複了蓮花落演出。他聽到消息後立刻跨上自行車騎了一百多裡路趕到紹興,可文化館裡負責蓮花落的同志說隻有紹興本地戶口人可以學唱,沒有戶口,隻能在這裡“教”蓮花落。于是他開始教唱《三根扁擔》,可是他教的兩個演員的演出讓文化館的領導看了後都覺得不滿意。過了幾天縣裡的領導也要來看這個節目,這直接關系到蓮花落的“命運”。文化館的領導非常重視,為确保萬無一失,決定讓胡兆海出演。

對于當時隻是個“臨時工”身份的胡兆海來說,壓力空前。這樣的臨危受命會給他和他深愛的蓮花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無人知曉!甚至有可能會成為蓮花落的罪人。“演出當晚,縣委、縣政府、縣文化局的領導全部來到文化館觀看。我的《三根扁擔》演完後,可以說轟動了全縣。各級領導坐下來開會,問起我的情況,并當即表态,把我的戶口遷到城郊區,并安排在城南食品廠工作。我白天去城南食品廠上班,晚上到文化館業餘演出。後來《三根扁擔》經過廣播台在國慶期間的播放,全紹興幾乎家喻戶曉,很多人都會唱。”

這次演出的成功,不僅僅是胡兆海個人的成功,也是蓮花落的成功,甚至是浙江曲藝的成功。也正因如此,1973年8月紹興就恢複了曲藝團,為今後蓮花落的傳承,乃至浙江省曲藝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翻開了新篇章。

創新——成就事業的輝煌

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蓮花落都是在改革創新中發展進步的。“蓮花落是逐步發展的:1970年是《三根扁擔》,但那時的蓮花落很古闆,就算情節很緊張也有很多缺陷。所以我們從1970年開始就不斷改進,把原來拖泥帶水的東西去掉。1976年,我排了一個新的蓮花落《常青指路》,到北京去演出,這是紹興蓮花落第一次過長江。改革開放後,傳統戲也可以演出了。我根據《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姻緣)》改編出第一支傳統戲,排出來後很受歡迎,在上虞劇院一共演了二十多場。1982年,我帶着新作《回娘家》去蘇州參加全國彙演,演出很成功,獲得了優秀節目創作和表演一等獎。1987年的首屆中國藝術節,我們的節目《姑娘上門》排在劉蘭芳後面,當時我感覺壓力比較大,因為那時她已經很出名了,而我們的蓮花落是紹興話,北方人又聽不太懂,所以我臨時又加了幾句詞。我一上台就說我們紹興有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紹興人說普通話......’”談到這些,胡老師津津樂道,似乎把我們帶到從前那段美好的時光。成功的背後包含了胡兆海對藝術的孜孜以求和改革創新勇力,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紹興市地方曲藝學校首屆同學會師生大聯歡

傳承——讓藝術之樹常青

在藝術的道路上,胡兆海幾乎得到了所有殊榮,唯一沒有得到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在問及這個問題時,胡老師輕松一笑:“當年曲協領導還有其他很多人都邀請我參加牡丹獎,說憑借我的實力參加就能得獎,但都被我婉言謝絕了。我覺得我得到的已經夠多了,應該把機會多留給年輕人,隻有這樣,蓮花落之樹才會常青不衰。”

胡兆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把傳承藝術作為首要任務,在影響、扶持、培養年輕人上盡心用力。幾十年時間裡,胡兆海不斷地創作、排演新的節目,走過全國、全省很多地方,影響了一批批年輕人。中國曲協副主席翁仁康就深有感觸:“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次在蕭山的演出,胡兆海老師精湛的演技深深吸引了我,從此愛上了蓮花落。作為演員,我們一定要在台上打扮得幹幹淨淨、漂漂亮亮的,好吸引年輕人,讓他們來聽、來看、來學習蓮花落。現如今浙江省活躍在舞台上的蓮花落演員、創作者大都是受胡兆海老師的影響而喜歡蓮花落的。”随後幾十年時間裡,翁仁康在蓮花落事業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為蓮花落走出浙江、走向全國作着各種嘗試和不懈的努力,為的是對胡兆海老師的一份敬意和一份責任!

“一個曲種光靠一個人、兩個人絕對是撐不下去的,必須要後繼有人”。這是胡兆海常說的一句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胡兆海早已紅遍全國,他表演的蓮花落爐火純青,省裡對他更是重視有佳。此時,胡兆海決定退居二線,他深知未來比現在更重要,雖然蓮花落20年前從他這裡重新興起,但要長盛不衰,必須後繼有人。他開辦紹興市地方曲藝學校,并請來了好友倪齊全、汪嘉寶、宋小青等曲藝名家授課。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獲得者、紹興蓮花落青年演員施金裕無比動情地說:“我從小就很喜歡蓮花落,胡老師也是我的偶像。1998年,胡老師來我們學校挑學生,我當時正在上初一,表演了一段《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于我的嗓音比較低沉,适合唱蓮花落,被胡老師選中,當時我真的有些喜出望外。胡老師讓我回家等通知,誰想幾個月過去了,眼看就要開學卻遲遲沒有接到通知。于是我托人打聽才知道,由于我年齡小,胡老師希望再過幾年,等我上完初三的時候再學習蓮花落。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時都快瘋了,又哭又鬧,不讓我學蓮花落我就不去上學了。後來感動了胡老師,收下了我這個最小的學員。但是才學了一年,因為家裡交不起學費,父母一度讓我退學。胡老師知道後說服了我的母親,免掉了我的學費,才讓我得以繼續學習。我挺感謝胡老師的,要是沒有他我可能早就不學蓮花落了。”在胡兆海50餘年的不懈努力下,潘家富、施金裕、陳祥平、陳巍良等一批批優秀中青年演員相繼湧現,為浙江省曲藝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并為推動浙江省曲藝事業強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守望——情感、責任更是使命

2008年,胡兆海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紹興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号。這項殊榮無疑是對胡兆海幾十年默默耕耘、培育新人的肯定和莫大鼓勵。對于這項榮譽,胡兆海老師感到肩頭的擔子更重了。以前隻是自己出于對紹興蓮花落的一份熱愛、一份情感和一份堅守,現在國家這麼重視,使他感到這已是對國家、對民族的一種責任和使命。為此,他專門與省市曲協領導研究振興曲藝之道,保持蓮花落長興之策。

紹興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汪嘉寶老師談到:“我一直認為作為我們這一代的曲藝人一定要做到‘會、通、精、化’。這些年,我和翁仁康、胡兆海一直在對紹興蓮花落進行着改良和嘗試,相繼将蓮花落探戈、蓮花落踢踏舞等新形式推上舞台,為的就是讓古老的紹興蓮花落能夠适應新的社會環境、新的市場,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為紹興蓮花落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基礎。讓我們的曲藝不要進博物館,這就是我的動力!”

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翁仁康講到:“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下,2014年成立了中國曲藝家協會下屬的紹興蓮花落專業委員會。我們邀請了國家級傳承人胡兆海老師、倪齊全老師以及曆年來為蓮花落創作、表演作出過貢獻和成績的人擔當委員,用這些力量來影響學習蓮花落的學員和觀衆。藝委會的成立對紹興蓮花落的推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目前考慮把浙江省内一些大的曲種成立省一級的專業委員會,并把優秀傳統曲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胡兆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紹興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當年是他使地位卑微的紹興蓮花落脫胎換骨,使瀕臨滅絕的紹興蓮花落重新崛起,使古闆老套的紹興蓮花落煥發新的活力。他的胸襟之寬廣、胸懷之坦蕩令人敬仰。他,懷揣大愛,默默耕耘,身兼重任,始終向前,無愧為紹興蓮花落裡程碑式人物!

(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張茵)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