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融合的不斷推進,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适應信息時代的需求變化,高校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現有培養體系難以實現信息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标;(2)現有培養體系難以适應新一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3)現有培養體系難以跟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步伐。
具體措施
1.從八個維度推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
學校作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高校,從2012年起将“信息化”列為學校發展戰略,針對信息化時代人才需求的變化,從八個維度推進改革,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重構了高校人才培養體系。
(1)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确立以人才培養為主體,以信息化、國際化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
(2)重構教學環境,以自主研發“雲+端”一體化教學支持平台為依托,推進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交空間深度融合;
(3)重修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教師教育類課程112門,在非師範生培養方面,專門設計理論研究型、複合交叉型、創新創業型三個個性發展方向。
(4)變革教學過程,學校逐步分層推進數字化教學,讓教師建設并應用個人教學空間,開展混合式課堂,并完成高水平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着力推進研究型教學;
(5)創新評價方式,實行多元評價和在線評教,基于大數據進行學習分析以及學習過程監管;
(6)發展教師能力,明确教師角色要實現六個轉變,即從知識占有者轉變成學習活動組織者,從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習引導者,從課程執行者轉變成課程開發者,從教教材轉變成用教材教,從教書匠轉變成教育研究者,從知識固守者轉變成終生學習者,從而構建相應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體系,對不同類型教師開展極具針對性的培訓;
(7)營造教學文化,通過開展多層次、多類型、多元化活動,營造教學文化氛圍,學校每年舉辦涵蓋公開課、工作坊、論壇、競賽等多種内容的“教學節”活動。
(8)構建育人生态,将信息技術融入政治思想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管理服務育人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構建信息化支撐的“五位一體”育人新生态。
2.制定、發布和實踐信息化建設系列标準與規範
學校開創性地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主要表征和推進策略,為教學實踐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且牽頭制定全國教育信息技術标準體系以及信息化教育領域的7項國際标準和30餘項國家标準、行業标準,部分标準已被國際标準化組織和全國信息技術标準化委員會教育技術分委員會采納,見表1。
3.加強科研信息化的創新與實踐
打造科研信息化的“兩池”——“資源池”和“服務池”,推動“科研活動方式變革”和“科研創新環境變革”;充分利用優勢學科力量和優勢研究平台開展研究工作;承建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了基于課程教學智能交互系統、圖像識别智能跟蹤系統、教室智能集控系統等,并其投入到實際教學和教學服務工作中。
4.深化信息化在管理與服務中的應用
學校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新模式,以多層次的成熟軟件平台為基礎,支撐業務系統的建設與運行,即“大平台+微應用”的建設理念,加快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融合。主要措施有:(1)持續推進學校公共基礎性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如“五個一”工程(一站式服務大廳、“一張表”流程平台、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數據交換平台、一鍵輔助決策支持平台)等十餘個基礎性平台建設;(2)持續推進全校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如行政督辦系統、教務信息管理系統、OA管理系統、學生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等40餘個管理信息系統;(3)持續推進校園卡的深度應用,推動校園一卡通與多個學校應用對接。
5.完善信息化保障服務體系建設
為了保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順利實施,學校進一步完善了信息化支撐保障體系。具體措施包括:(1)在體制保障方面,撤銷傳統的電教中心、網絡中心、信息中心等機構,成立新的教育數字資源建設中心,組建信息化辦公室,國際化和信息化預算工作小組等;(2)在機制保障方面,建立政策保障機制,激勵約束機制,項目全過程跟蹤與服務機制,自主科研立項機制等;(3)在經費保障方面,設立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建立了穩定的教育信息化預算持續投資額度;(4)在平台支撐體系方面,加強技術支撐平台、學科支撐平台和基地支撐平台的建設;(5)在運維方面,建設國際規範信息化運維體系和ITS中心,進一步完善信息化保障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了信息化運維管理與服務水平。
成效與經驗
學校重構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有利于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頂層思想設計,推進了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交空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學生全面、個性化和自主性地發展,形成了以數字化、研究性和學習中心為特征的新型課堂教學形态,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以過程評價為主的新的評價體系,加快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角色轉型,形成重視信息技術融合的氛圍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育人環境。
在實踐經驗上,學校确立了“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思路;以自主研發的“雲+端”一體化教學支持平台為依托,實現了線上線下結合,實體課堂和虛拟課堂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支持環境,開展網絡課堂、混合課堂;在學生培養方面,學校強調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将應修課程總學分做了相應的調整,其中包括25學分的個性發展課程,以便于學生更多地開展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同時,學校對教師培養提出了“六個轉變”,構建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體系;并根據信息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标和理念,将信息技術融入政治思想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管理服務育人的全過程,構建了信息化支撐的“五位一體”育人新生态。
(責編:楊潔)
(作者單位為華中師範大學信息化辦公室)
柯清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專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堅持“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整體規劃,重組機構,創新機制,彙聚資源,形成共識,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不僅在标準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還在教育管理與服務、教學應用等方面都充分體現出高質量,高水平及其輻射帶動作用,其理論研究成果已得到廣泛應用,有效帶動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引領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華中師範大學針對傳統人才培養體系不适應信息時代需求變化的主要困難和關鍵問題,着力圍繞“八維度”整體上系統重構了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不隻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育教學方法或内容,還将信息技術全面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整體重構,形成了“八維度”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符合21世紀人才質量觀的全面、個性化、自主發展的學生,不斷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服務水平。
華中師範大學的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形成了可供教育部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案例,在全國高校已經成為領跑者,已成為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的引擎,其典型經驗值得重點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