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啤酒一條街
1.青島當地宵夜的必選菜炒蛤蜊
2.清蒸石斑魚
3.“上橋水産”餐廳為喝酒客人研發的下酒菜“手撕牛肉”
4.上橋水産經典粵菜朝氏香炸果肉青島的海鮮大排檔遍地都是,營口路的最具特色。這裡的大排檔都叫“啤酒屋”,背後也是有原因的。啤酒屋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賣酒和海鮮加工,近些年的新店開始賣海鮮,但最老牌的啤酒屋幾乎不賣海鮮,最多有幾道涼菜和燒烤,海鮮全靠食客從市場買來,啤酒屋隻負責把東西做熟。
“先去買海鮮。”小辛把我帶到一個海鮮店前,他和老闆說當地話,最近幾年,營口路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遊客從青島啤酒一條街轉移到營口路,精明的市場老闆們難免欺生。我們買了蛤蜊、牡蛎、皮皮蝦和螃蟹,小辛找了一家叫“濤聲依舊”的啤酒屋,海鮮扔給老闆加工,我們又點了店裡的啤酒、烤串和涼菜,坐等開飯。
像這條街上的很多啤酒屋一樣,濤聲依舊很小,室内是普通住宅改造的,隻容得下兩三桌,絕大部分桌位都在室外,屋裡屋外加在一起也不過七八桌座位。這幾天青島連續下雨,所有啤酒屋都在室外搭起了棚子,如果不搭棚,每家還能多放幾張桌子。
老闆告訴我,濤聲依舊是2004年開始營業的,幾乎是這條街上最早的啤酒屋。當年的老闆是個青島大姐,剛開店時生意紅火,門前的整條馬路幾乎都是她的攤位,三四十桌是常态。後來不知怎麼的,這條街上的啤酒屋越來越多,到了2014年,海鮮市場周邊的幾條小馬路上竟然擠下了二百六七十家啤酒屋,競争慘烈。去年,現在的老闆接手了濤聲依舊,“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對這地方熟門熟路後,我又來了兩次,每次換不同的啤酒屋吃海鮮、喝啤酒。青島人的夜生活果然與南方有時差,啤酒屋晚上六七點鐘開始上人,10點多還會來一波,12點後就冷清下來了,剩下的隻有那些喝大酒的“酒彪子”。
第一次來時下雨,第二次來我才看到了“酒彪子一條街”的壯觀景象。幾乎每家啤酒屋門口都坐滿了人,每條街上隻留一條窄窄的小道供食客穿梭。青島爺們兒光着膀子,脖子上通常挂條金鍊子或觀音玉墜,人手一紮啤酒,桌子上堆滿了蛤蜊殼和螃蟹蓋。“酒彪子”絕非浪得虛名,幾個啤酒屋的老闆都告訴我,碰上能喝的青島爺們兒,兩個人喝掉一桶40斤的鮮啤不成問題。女酒彪子?那就更是海量了。
後來,我也終于弄清楚了那些等在天橋下的人是做什麼的。另一個啤酒屋“老地方”的老闆娘告訴我,這條街上的啤酒屋越來越多,競争慘烈。天橋下的人是拉客的,雖說是拉客,也算秩序井然,大家會排好号,分個先來後到。
要說營口路的海鮮有多好吃,不見得,但這個現買現做,喝啤酒、吃海鮮的氣勢實在讓人過目難忘。
傳統:好吃不如餃子
山東人喜歡吃面食,在青島那一周,我的主食是饅頭、餃子、馄饨和面,除了早上酒店提供的白粥,幾乎粒米未進。
青島街頭到處是馄饨店和餃子館,因為靠海,當地的餃子也沾了鮮。鲅魚餡餃子和墨魚餃子是青島餃子界的招牌。青島人有個習俗,誰家要是生了女兒,街坊鄰居就恭喜他“家裡要有鲅魚吃了”,“鲅”諧音“爸”,鲅魚就成了讨嶽父開心的美食。墨魚餃子是款網紅餃子,加了墨魚汁的餃子面黑亮黑亮的,擺在白色盤子裡,絕對是道黑暗料理。
“青島有家飯店的餃子剛得了美食綜藝的冠軍,要不要去嘗一嘗?”在晨報做美食編輯的朋友于滈向我推薦。
當天下午我們就去了那家位于浮後山勁松三路的餃子館“青島印象”。這家餃子館店面不小,散台、包間加一起,共有四層,店裡挂着救生圈、帆船等裝飾,暗示着這家店與大海的關系。
關系有兩層,一層是店裡的招牌水餃都是海鮮餡的,另一層是店主龔文進是帆船愛好者。他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10年前開始玩帆船,參加過比賽,乘帆船去過韓國,手裡有張帆船項目二級裁判證。去餃子館采訪、拍攝之前,我們與龔文進約在奧帆中心的帆船碼頭見面,他帶我們上了帆船,體驗出海的樂趣。
青島有全國自然條件、基礎設施最好的帆船碼頭,這裡的風浪條件最适宜帆船競技,所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帆船比賽都被安排在青島。玩帆船似乎是青島人的福利,我們出海那天,港口裡很多孩子在進行帆船訓練。
喜歡玩帆船的人大多向往自由,不受拘束。七年前,龔文進辭去了物流公司經理的職務,開始創業。“做過兩次水果生意,都失敗了,後來開了這家餃子館。”龔文進說。青島營口路的啤酒屋一條街,當地人稱“酒彪子一條街”,每天晚上7點到淩晨這裡人聲鼎沸餃子館的合夥人是總廚韓連成,得獎的大蝦餡餃子就是他研發的。一進店,韓連成就換上廚師行頭,帶我們到後廚一探究竟。
青島印象做餃子的廚房是開放式的,擀皮兒、和餡兒、包餃子、煮餃子、出鍋,整個流程都是透明的。大蝦餡餃子的白綠色餃子皮由兩種面制成,加入了菠菜汁的綠面包裹住白面,擀出來的餃子皮外圈是綠色,内圈是白色,餃子包出來是白菜的模樣。大蝦餡餃子的精髓全在餡。蝦肉用的是青島當地的冰鮮大蝦,個頭大小要嚴格把控,一斤10頭,不多不少。每隻蝦去頭後被切成四段,每個餃子裡一段蝦肉。“鮮蝦和蝦仁,價錢差幾倍,口感也差幾倍,這個騙不了人的。”龔文進說。
搭配餃子的蔬菜是膠州白菜的黃色菜心。菜心要切成絲,在鍋裡炒一遍,以蒸幹水分。剛剛被掐掉的蝦頭可不是廢物,它才是餃子餡的點睛之筆。蝦腦擠出來,彙到一起,現在鍋裡倒上花生油、姜和料酒,再把蝦腦放在鍋裡炒。“炒完的蝦腦顔色更紅,味道也更香。”韓連成解釋。炒好的蝦腦放在分裝盒裡冷藏,每次備餃子餡時加進去一盒,一來提鮮,二來豐富餃子餡的色澤。
用新鮮食材制成的餃子要慢火煮,沸水會打散餃子餡,口感是要大打折扣的。
剛出鍋的餃子擺在面前,我夾起一隻,一口咬下去。被蝦腦加持的白菜心混着湯汁,瞬間鋪滿了舌頭,實實在在的蝦肉嚼在嘴裡,鮮嫩有彈性,口感極佳。
我問龔文進為什麼選大蝦餡餃子做招牌菜,他的回答出乎意料。“做餐館這段時間,總有外地客人提到38元大蝦事件,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我又委屈又生氣。你可不知道,真正的優質青島大蝦何止38元?所以,我就想到了用真正的青島大蝦做餃子,為青島大蝦正名。”
不隻是龔文進,那些天,好幾個青島人主動提到了宰客的38元大蝦事件。青島人的城市自豪感和榮譽感真是讓我出乎意料。
融合:青島火鍋的重生
與中國所有城市一樣,青島的個性越來越淡,滿大街的全國連鎖餐飲,要從中挑選出當地的特色美食,不是件容易事。晚上10點後,正餐結束,夜宵的選擇乏善可陳,燒烤、小龍蝦,全國都一樣。我想找一家24小時營業的餐廳,有些本地特色,朋友就推薦了這家東鎮老火鍋。24小時營業的東鎮老火鍋青島有銅鍋?我從北京來,帶着偏見。一天下午,我們頂着太陽趕到了位于長春路上的東鎮老火鍋總店。兩位老闆不在,店長楊唯巍接待了我們。“老闆很少在店裡,他們要全世界到處跑,找食材和供應鍊,畢竟傳統要保持,但不創新也活不久。”楊唯巍說。
火鍋店店面不大,十幾張桌子,牆上挂着老物件和老照片,打懷舊主題。東鎮、西鎮是青島曾經的行政區,西鎮在市南區的團島附近,東鎮就是現在的台東,更名後,西鎮留下來了,東鎮卻成了曆史。
東鎮老火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兩位老闆的爺爺輩曾在當時的東鎮開了青島市最早的銅火鍋店。銅鍋的根顯然在北京,四五十年代,銅鍋、鐵鍋都算大件,沒有票不能買。兩位爺爺就照貓畫虎,在北京找人打了四口鍋,帶回青島。“小平房,四張桌子,四口銅鍋,就開門營業了,生意特别好。”
後來,受拆遷影響,再加上外來火鍋的競争,最早的東鎮火鍋經營不下去了。兩位老人轉行另謀出路,做過火鍋店老闆的事再沒提起過。直到2010年,兩家人聚會,選在了火鍋店,吃着吃着兩位老人按捺不住了,“這醬料不如我們當年做的啊!”這一感慨,孫輩們看到了商機,不久後就有了現在這家東鎮老火鍋。
涮銅鍋是外來吃法,為了适應青島人的口味,調整是必不可少的。“重點在醬料。”楊唯巍說,北京的醬料是用麻醬,青島人喜歡花生醬,和北京的重口味相比,花生醬口味清淡很多。
老北京人吃羊肉、喝白酒,青島人吃海鮮、喝啤酒。海鮮是青島銅鍋的特色,不是能煮的海鮮都能涮,哪些海貨進得了銅鍋也是經過一番掂量的。
夥計端上燒開的銅鍋,楊唯巍坐下來為我們演示青島人的吃法。先下豆腐,鹵水點的老豆腐,不怕煮,越煮越有滋味。“我們一般會用海鮮打底,外地人可能會覺得有點腥,但青島人就好這口。”楊唯巍拿起三四個牡蛎,夾起白肉,扔進了鍋裡。“之前也試過蛤蜊和扇貝,前者個頭小,煮久了就幹癟縮水,後者要連殼扔進去,扇貝的殼太髒了。”下完牡蛎還要再加一條筆管魚,“先下的這條筆管魚不能吃,煮久了太老,這東西沾水就熟,要随吃随下”。
一款豆腐,兩款海鮮,鍋底打好了,楊唯巍示意我們可以開動。他給我下了幾塊羊肉,又在羊肉旁加了把紫菜。“一半紫菜,一半羊肉,一起吃掉。”我按吩咐試了試,羊肉膻味配上紫菜的鮮,一個口感厚實,一個輕薄,有點意思。
“你嘗嘗這個,女士最愛菜。”我夾起一塊煮熟的圓柱形東西,蘸了醬料,塞在嘴裡。“嗯?是年糕啊!”楊唯巍得意地笑起來。年糕裡裹着鹹雞蛋黃,簡直就是火鍋界的甜品。
随後我又嘗了裹着魚子醬和福袋及芝士蝦包,這三款菜品都是從韓國進口的,之前隻出現在部隊鍋裡。因為離得近,青島在飲食和文化上受韓國影響很大。很多發往全國的韓國商品都從青島登陸,青島人總能第一時間嘗鮮。
“不隻是韓國小吃,像沙蔥羊肉,有瘦肉丁的午餐肉,火鍋本就是外來的東西,我們做出了青島特色,那就不能守舊,要融合和創新才行。”楊唯巍說。
2014年開始,東鎮老火鍋24小時營業。“晚上的上座率在四五成。”在楊唯巍看來,喜歡晚上出門的青島人不多,但對于一家店來說,這些人足夠了。美食和夜裡的人,他們總會找到彼此。
洋派:晚9點後的上橋水産
去年過年,我收到過一份來自黃渤工作室的小禮物——兩個三斤重的山東大饅頭。這次來青島,我找到了饅頭的源頭,它們來自一家名為喬記漁莊的海鮮店,老闆喬字忠和黃渤是發小。
我更感興趣的是喬家的另一家店——24小時營業的上橋水産。這家店的廚師總監何銳做過海天、洲際和香格裡拉的主廚,他用酒店的方式管理着這家飯店的後廚。
上橋水産的裝修算不上豪華,但絕對時髦。美國工業風的結構,餐桌用打着孔的船木搭建,樓上樓下共四層,幾百個玻璃、黃銅吊燈24小時不滅,據說,每月電費至少20萬元。飯店中庭有一個精釀啤酒吧台,晚上這裡有演出,很多在二樓吃飯的客人會坐在圍欄前看。
餐廳看起來是個大雜燴,白天主打海鮮、日本料理、粵菜和川菜,晚上為客人提供夜宵服務。去本土化的體驗店,做年輕人生意,這是我對上橋水産的感受。
何銳把我們帶到二樓,打算按他最新制定的菜單,為我們上幾道宵夜菜。上橋水産有兩套菜單,一套是晚9點前的正餐菜單,一套是9點之後的宵夜菜單。“區别主要在哪兒?”我問何銳。“區别當然是有的,等一下菜來了再說。”何銳賣了個關子。
先上的三道菜是朝氏香炸果肉、鹽焗雞絲撈螺片和生啫排骨,正宗的粵菜。何銳解釋:“粵菜和青島本地菜一樣,海鮮很多,但在做夜宵餐單時,我刻意去掉了海鮮類的,選了些分量小、以肉類為主的菜品。”
上橋水産的廚師總監何銳在何銳看來,青島人吃夜宵無非兩件事——喝酒和解酒。他的菜品設計也基本為滿足這兩款需求。餐廳改成24小時營業已将近一年,何銳發現,來這裡吃夜宵的大多是喝二場酒,甚至三場酒的。晚上,人的味覺本就遲鈍,喝了大酒的舌頭就更不中用。所以,夜宵的菜品必須口重、味足,否則觸動不了客人疲憊的舌頭和神經。
香炸果肉口味不輕,肉餡裡夾着馬蹄,外層裹着酥脆的皮兒,一盤果醬用來調味,豬肉的鹹和果醬的甜一起刺激味蕾,舌頭再懶也醒了。排骨也是同樣的原理,醬料要足,肉質要敦實厚重,分量不能太大,别給顧客視覺上的壓力。鹽焗雞絲撈螺片是粵菜中一道溫和的涼菜,雞絲過了水,剛上桌時是熱的,慢慢冷卻,适合冬天吃。
緊接着上來的是一道下酒菜“手撕牛肉”。牛肉被切成一指長的長方體,在盤子裡擺成了抽抽樂積木。牛肉選的是臀骨二頭肌邊緣的“小黃瓜條”,這塊肉精瘦,纖維粗,能扯成絲。牛肉腌制後過油炸,出鍋晾涼了才好吃。“這菜配啤酒最好。”何銳不忘他的選菜原則。
吃過牛肉,醒酒菜也來了。木瓜百合,豐富的果糖和維生素能加快酒精分解,酸甜的口感也撫平躁動的情緒。
夜宵的定價也有講究。“我隻選中低檔價位的菜品,在老百姓的觀念裡,夜宵不像晚餐,花太多錢就不值了。”
我以為菜已上完,一轉頭,店員又端上一大盤三斤裝的炒蛤蜊和一碟烤串。“沒辦法,在青島,沒這些東西還叫夜宵?”何銳無奈地笑了笑。
年輕:T9的2.0版野馄饨
“嘿,來了?”“你在啊?”“你也在?”
這是典型的年輕人打招呼方式。不采訪的兩個晚上,我被朋友帶去了一家進口啤酒超市。晚上10點後,漂亮的男孩、女孩三三兩兩地鑽進店裡,後半夜更熱鬧,他們互相打着招呼,好像誰和誰都是舊相識。
“青島太小了,圈子就這麼大。”店主王德陽對我說。這家名為T9的啤酒超市營業時間不長,卻很快成為城中時髦勝地。王德陽是設計師出身,在上海一家台灣設計公司做了很多年。2010年,因為愛情,他辭了上海的工作,來青島定居。雖然後來愛情沒了,但他卻在青島紮了根。
“剛來那會兒,青島晚上哪有去處?除了酒吧就是特别躁的夜店。”玩慣了夜上海的王德陽一時不太習慣,适應了很久才調好了時差。
我們站在擺滿進口啤酒的酒架子前聊天,身後走進來兩個穿着鉛筆褲的小夥兒,他們站在酒架前看了半天,一臉茫然,轉身走了。“這就是典型的青島小哥,他們隻認青島啤酒,在青島外地啤酒沒什麼市場。”王德陽在青島開過網咖、日料店,經過幾次失敗,總算摸到點青島人的脾氣秉性。
店裡的野馄饨和泡面就是能打動青島人的小竅門。王德陽是沈陽人,在他看來,沈陽人骨子裡覺得自己土氣,所以喜歡洋氣的東西,越正宗越好。青島人不一樣,港口城市,經曆過德日的統治,他們天生驕傲,覺得自己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外來的東西不容易接受。“必須要新舊搭配,新東西配個當地的舊東西,洋氣的搭配接地氣的,這樣青島人才感興趣。”采訪過程中,很多人和我提起過青島人這個飲食和消費習慣,隻有王德陽給出了方法論,“不要給太‘高大上’的東西,要讓他們踮起腳就能夠得着。”
我們坐在店門口的桌子上吃馄饨、泡面和烤串。T9是第一家引入野馄饨的酒吧,雖然上了台面,但王德陽還是極力保持野馄饨的“野”勁。裝野馄饨的碗是塑料碗,簡單粗暴。進了店的野馄饨略有創新,綠色、粉色的皮兒,讓它看起來漂亮很多。泡面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網紅泡面,店主到處搜羅,保證每天有數十個品種供應。“泡面和夜宵,聽起來就很搭,很接地氣對不對?”王德陽很得意。
“轟……轟……”正吃着馄饨,我們身後的馬路上傳來震耳的發動機引擎聲。“又在轟油門呢,好些車經過門口都要轟幾下,有些是熟客,好像是告訴大家,我來了,我走了。特裝,特有意思。”
王德陽喜歡這種感覺,他想讓這家店成為大家吃馄饨、喝啤酒、認真聊天的地方。室内的桌子隻有40厘米寬,為的就是讓大家離得近,聊得痛快。年輕人的夜,吃很重要,和誰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