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老青島人的仲夏夜:“哈啤酒,吃蛤蜊”

老青島人的仲夏夜:“哈啤酒,吃蛤蜊”

時間:2024-11-05 11:16:09

“哈啤酒,吃蛤蜊”裡有老青島人的飲食态度。誰能留住原味,誰就真正抓住了青島美食的精髓。

“吃蛤蜊、哈啤酒、洗好澡”是青島人夏天的主題“能喝點?”

“喝點吧,我們這兒的酒好。”

“來青島怎麼能不喝啤酒?”

“寫青島夜宵離不開啤酒。”

“什麼是青島夜生活?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

一走出青島火車站,我的胃就被啤酒填滿了,原漿、鮮啤、精釀、特供……我極盡所能不推脫,三四天後終于放棄——青島人的酒量不是我這個東北人可以抗衡的。

“哈啤酒”

青島人喝酒有三個特點:多、快、專一。

采訪那幾天,我和很多人聊過他們的酒量。瓶裝啤酒六七瓶,這是最平常的。“10斤?不算多。”一位出租車司機漫不經心地糾正我,“兩個青島爺們兒,從晚上6點開始喝,喝到10點、11點,幹掉一桶鮮啤不成問題。”司機口中的“一桶鮮啤”是青島啤酒廠直供給飯店的桶裝啤酒,鐵皮罐子,每桶40斤。一家容客量15桌的啤酒屋,每晚的啤酒銷量在10桶到15桶。

青島人似乎喜歡喝快酒。剛到那天,我和朋友介紹的一位當地藝術家一起吃飯,已是晚上11點,他還是叫了一紮3斤裝的鮮啤,酒一來就幹掉一杯,像是喝水解渴。緊接着,他給自己和我都倒滿啤酒,邀我碰杯,一飲而盡。一個小時的夜宵時間,他頻頻舉杯,我跟不上速度,他也毫不介意,隻是端杯示意我,再自顧自喝掉。在那之後的采訪和會友中,類似的喝酒節奏頻頻出現,我慢慢學會了應對方法,舉起杯,示意,抿一口,放下。青島“酒彪子”的示意隻是禮貌,并非邀請。

後來,廚師總監陳穩的解釋讓我服氣:“一人一箱啤酒(12瓶),兩小時内解決掉還有點感覺,超過兩小時,就邊喝邊醒酒了,沒狀态。”

“别說從小喝青島啤酒長大的大叔、大哥,你讓很多青島小哥接受進口啤酒都有難度。”一位在青島經營酒吧的外地朋友告訴我。

實際情況的确如此。對于一部分青島人來說,啤酒隻分四種,一廠、二廠、四廠和五廠的,四種啤酒都歸屬同一個品牌——青島啤酒。外地人喝不出差别,老青島人一口就分得清楚。一廠是德國人留下的設備,酒質最好,産量小,所以賣得貴。二廠次之,四廠是原來的崂山啤酒廠,當地‘酒彪子’喜歡喝。五廠起步晚,但質量也不錯,大排檔裡的桶裝原漿和鮮啤大多是五廠的。

青島人喝啤酒的文化是被德國人孕育出來的,但也僅限于喝青島啤酒了。我原以為,德國文化的遺韻會讓青島成為國内精釀啤酒的聖地,去了才知道,當地的精釀啤酒店并不多,質量一般,需求也很小衆。有了那四大廠,任何啤酒似乎都是多餘的。

在青島采訪,很多人提醒我,作為港口城市的青島看似開放,實則有着骨子裡的驕傲和保守,懶得改變,接受外來事物會慢半拍,在喝啤酒這件事上,青島人的性格可見一斑。

青島啤酒博物館“吃蛤蜊”

有啤酒的地方就有蛤蜊,青島人“吹海風,曬肚皮,哈啤酒,吃蛤蜊”的生活方式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蛤蜊的名聲就随梁秋實的《雅舍小品》和老舍的《蛤藻集》名揚四方。

為了進一步了解青島美食,我請采訪對象幫忙引薦了當地的美食名宿尹順章。尹順章一家三代都是廚師,父親尹品三被譽為青島烹饪界的“三座大山”之一,他和父親都曾作為主廚,接待過很多國内外政要。

尹順章年過七旬,精力充沛,見我們之前剛打了兩小時乒乓球,典型的老青島人的悠閑勁兒。待我們說明來意,尹老先生第一個提到的當地美食依然是蛤蜊。“老青島人喜歡吃貝殼類的小海鮮,其中以紅島蛤蜊最受歡迎。原本蛤蜊是窮人家吃的,産量大,便宜,但如今,蛤蜊已經成了夜宵時尚,來青島不喝點啤酒、吃點蛤蜊就跟沒來過似的。”

“你怎麼吃蛤蜊?”尹順章問我。我一下子愣住,趕緊回憶了過去幾天的吃蛤蜊現場:“用筷子把肉夾出來吃。”“我用手。”攝影師補充。

老爺子連擺手帶搖頭:“吃得不對,浪費。”他比畫着,開始示範正确的蛤蜊吃法:“炒蛤蜊要連殼一起放進嘴裡,你得用手拿着開口的蛤蜊,舌頭抵在貝殼上,用舌頭和牙齒把蛤蜊肉刮出來,舌尖對貝殼上的油香味最敏感,這樣吃才能讓舌頭充分接觸貝殼,香味、鮮味一起留在嘴裡。你們的吃法嘗不到貝殼香,隻剩下肉的鮮美了。”聽老爺子這麼一說,我覺得過去幾天的蛤蜊都白吃了。

正在遺失的不僅是吃法,還有最傳統的蛤蜊做法。越貴的食材越容易做,越便宜的反而越考驗廚師的功力和心意。“我敢說,最基礎的炒蛤蜊,如今市面上的廚師十個有九個炒不明白。”尹順章炒蛤蜊的原則也是他對于所有青島海鮮的烹饪原則,那就是以保留海鮮的原味為首要目标。

新鮮的蛤蜊送到廚房,第一件事是清洗。“不要泡,泡會影響鮮度,用手來回搓洗外殼,如果有沙子,就加一點點鹽,讓蛤蜊吐吐沙。”尹順章說,炒蛤蜊的配料不宜多,唯一的輔料就是蔥,如果喜歡辣味,可以加幾棵小辣椒。蔥要切成小段,用少量油煸一煸,煳點也沒關系,煸好蔥,蛤蜊再下鍋。“用鏟子翻十幾下就夠,别加任何作料,翻完蓋上蓋子,蒸汽能鎖住水分,你會聽到鍋裡啪啦啪啦響,那是蛤蜊在張口兒。聲音沒了,蛤蜊就能出鍋了。”出鍋也很講究,揭蓋之後千萬不要動鏟子,把大勺拿起來,順着鍋沿直接把蛤蜊倒在盤子裡,這樣蛤蜊肉不會掉,炒煳的蔥和蛤蜊殼也不會污染白肉。

蛤蜊還有種更為優雅的做法——石烹,如今還保留這種烹饪方式的店越來越少。“蛤蜊才幾個錢?又是石頭,又是木桶,成本太高了。”幾十年前,尹順章很喜歡用這方法做蛤蜊。把烤熱的鵝卵石放在一個木桶裡,木桶和鮮蛤蜊同時端上桌,廚師當着客人的面把蛤蜊倒進鵝卵石裡,随着溫度升高,一個個蛤蜊在食客面前接二連三開了口。口一開,蛤蜊就能吃了。

“本地人,尤其是我們這代人都知道,沒有比原汁原味更好的味道了。”尹順章說,青島的各個海鮮大排檔裡,點炒蛤蜊和清蒸蛤蜊的不一定是本地人,但點辣炒和醬爆的十有八九是外地人。

接地氣

如果說啤酒是青島人的“洋氣”,蛤蜊就是他們的“地氣”。從野馄饨攤到海鮮酒樓,再到洋派餐廳,蛤蜊從沒缺席過。在營口路的海鮮市場,一個攤位每天要賣出上百斤蛤蜊。90粒一斤的5元錢,稍大一點的每斤50粒,也不過七八塊錢。蛤蜊個頭小,不占肚子,是天生的下酒菜。那些逛海鮮市場的本地人對螃蟹和蝦不感興趣,他們總是稱上3斤蛤蜊,找家啤酒屋,配上10元一紮的原漿啤酒,一喝就是一整晚。在我采訪過的餐廳中,上橋水産的夜宵菜單針對年輕人設計,主打粵菜和日料,本地菜幾乎沒有,他們唯一不敢從菜單上删掉的就是炒蛤蜊,而且不敢賣得太貴,青島人不答應。

“青島有個怪現象,除了川菜,外來的店總開不長。”尹順章說,和其他城市相比,青島的飯店種類并不多,“日料、西餐、火鍋也就各有幾家生意還不錯,其他的開一家關一家。”

在尹順章口中的“老青島人”眼裡,外來的東西好是好,嘗個鮮就夠了,吃過了粵菜的甜、湘菜的辣、川菜的麻,回過頭來想吃的還是家門口的海貨,能惦記一輩子的永遠是啤酒、蛤蜊這老幾樣。

青島人在吃上的優越感從不來源于烹饪技法,而是來源于食材的品質。“我去過很多國家,也在日本常駐過,走遍世界各地,青島的海鮮最好吃,尤其是貝殼類小海鮮。”尹順章忍不住比較起來,“青島的緯度、海水溫度和豐富的微生物最适合貝類生長。往北走,大連的水溫更低,貝類生長期長,肉質緊實,但口感發柴。南方的海鮮産量高,但太熱,海貨長得快,肉就懈了。隻有青島的貝類肉緊、皮薄、口感甜鮮,其他的都比不上。我這可不是吹牛,是專業。”

貝類的品種很多,蛤蜊、牡蛎、海虹……青島人獨愛蛤蜊。在内陸人眼裡,吃上其中任何一款已經足夠有大海的滋味,青島人卻矯情,覺得貝類和貝類之間區别大了。“海虹的肉太緊,香是香,沒有鮮味。粵菜喜歡牡蛎,他們叫生蚝,加上蒜蓉粉絲烤,對喜歡吃原味的青島人來說,牡蛎過于鮮,鮮得發惡了,也不好吃。”

廚子再好也拼不過食材好。在尹順章看來,魯菜雖然是烹饪技法最複雜的菜系,官方宴席也常常以魯菜為主,但到了青島這一分支,廚師們的技術都弱化了。“青島很少出名廚,因為技術太簡單,你搞複雜了,老百姓也不認。”

如果說,最近幾年青島的美食界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外來廚師越來越多。初來乍到的新廚師都喜歡炫技,左加點技法,右加點作料。“輔料、作料加來加去,最後失去了原味。青島海鮮的珍貴就在于原材料,調味太多反而畫蛇添足。說句良心話,好吃不好吃,誰能保持原味,誰就能成功。”保持原味不難,難的是觀念,以及抵禦花哨技術誘惑的能力。

老青島人總會懷念過去的時光,春夏之交,一家人拎着小鐵桶,拿着小鏟子,溜達到棧橋附近的海灘收割海貨。大人蹲在黑泥裡挖蛤蜊,孩子們在石縫裡搜捕小螃蟹和海螺。夜幕降臨,一家人提着滿載的鐵桶回家,路上拎兩袋子新鮮啤酒,進門就把剛收割的戰利品一股腦倒進蒸鍋裡。

老青島的晚餐和夜宵時光就都在那啪啦啪啦開口的蛤蜊裡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