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山音

山音

時間:2024-11-06 03:35:33

第一次見到她是在外公謝世的次日,霧霭沉沉,下着密如針腳的雨。

我對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記得是個文弱的老人。也隻偶爾聽母親談起,說外公生在山裡長在山裡,在外求學十餘載,漂泊十餘載,兜兜轉轉又回到山裡。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卻執意守在山腳的泥土房裡,當了大半輩子的教書先生。沒料到,一場乍暖還寒的三月冷雨,竟讓他與這三尺講桌永别了。山裡的世界靜極了,沒有絲毫外界的聲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師,與外面的世界相牽的線,就這麼生生斷了。

“山裡人現在越來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幾座山頭的小孩,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幾個。”前來給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對我說道,末了還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歡他的。喏,那邊就有一個他的學生。”

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對上一雙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個十一二歲的女孩。頭發紮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襯衣洗得發白。她定定地看向我,闆着臉,雙唇緊抿,幼獸般的眼睛漆黑發亮,左手卻緊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擺。

我湊過去問她:“你家在哪?”她擡頭飛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說話,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蒼翠努了努嘴。“你爸媽呢?”我注意到她的臉迅速蒙上了一層寒霜,眼皮也耷拉下來。她張了張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半晌才失落地開口:“他們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誰過?”“弟弟妹妹,還有奶奶。”之後我也不知該怎樣搭話,便默默走開了,因為我猛然發現,雖然隻差了三四歲,但我們之間已然如被巨斧劈開了一道鴻溝,我與她的距離,就像各自眼中的風景般遙遠。山也跟着沉默,不發出什麼聲響。

在她的奶奶走後,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過我,我很喜歡他。”

“他教我們認字、算術,還給我們念詩、唱歌。他還說,我們這個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們頭頂的天空了嗎?他說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說這種天空是‘蒼色’的。”

我驚訝于她會對我這個陌生人講這些,更驚訝于她沒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極的悲傷,卻也不是飽經滄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個正當年華少女的冷靜自持。仿佛外公的離去對她來說隻是送别一隻北歸的鳥,是注視一片搖落在厚厚腐殖質中難覓蹤迹的葉子。我明白,可能對于她,離别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

漸漸地,我跟她熟稔起來。我發現她非常喜歡看書,時常看見她捧着翻舊的課本,在風裡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漿草,融進綠得化不開的山中。雨聲漸疏,在某個午後,陽光居然冒了個角,從天際漏了絲絲縷縷下來。我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裡打發時間,清潔潤澤的空氣讓每一次呼吸都成為一種享受。我在很多個夢境裡都幻想逃離城市,翻過小巷低矮的隔牆,爬上搖搖欲墜的備用天梯,踩過碎磚爛瓦的屋頂,色彩斑斓的霓虹給我披上一層髒兮兮的光,視線所及之處都融化成僵硬死闆的色塊,水泥森林将我圍困在高梁飛架之間。耳邊的塵嚣,是炸了線的重工業蟬鳴,于是大腦也要爆炸了似的,不由得感歎道:“還是山裡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臉頰激動得有些發紅。“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生活,一人在山中,僅僅一人,不能做什麼,隻能聽流水的聲音,風從林間穿行的聲音,鳥鳴的聲音,石子滾落的聲音。”遠山淺淡,與天相接的地方隻剩一條極細的線,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陣奔跑的風,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轉而凝望後山的竹浪松濤,像凝望一個夢中的幻影。“而現在我不能讀書了,除了大山,外面的聲音都聽不到了。”她的話語似被水浸透,我轉過頭,看見她眼裡的淚花像在走鋼絲,搖搖欲墜。

她側過身去不想說話了。

深綠鋪滿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鐘微汗,半分鐘微涼,細細的芒草搖晃,若在輕吟。她一肩扛起她口中“蒼色”的天空,從靜水深淵中升起,萬裡無雲。大地在我腳下隐隐顫動着,傳出聲響,混雜着風、樹葉、草木、鳥鳴,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斷弦的琵琶,一聲一聲,都好像一種嗚咽。

而這聲聲嗚咽在某一天順着彤雲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傳到了遠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個令人為之一振的消息。

我離開那天,她執意要來送我。

她步履輕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時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語調平仄分明,在四下無人的山中響徹,像黃昏,像詩人,像黃昏中的詩人。她說:“我聽說再過幾個星期,學校就有人來修理了,有新學校,就有老師,就可以上學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進鴉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煙視媚行。”耳畔有什麼呼嘯而過。

是山音。

(孤山夜雨摘自《光明日報》2018年6月29日,沈璐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