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有汽車文化嗎?

中國有汽車文化嗎?

時間:2024-11-02 06:24:12

我們的汽車市場很繁榮,連續七年的全球銷量第一;我們的汽車互聯網環境很火熱,網站有無數的留言、行業有無數的自媒體;但在我看來,這些熱鬧景象不能代表中國汽車文化的繁榮。首先,文化是需要培養的。汽車真正成為中國普通家庭一部分的曆史不過20年。在此之前,汽車跟老百姓之間的距離太過遙遠,沒有基礎,就必然沒有培育文化的可能。而20年來面對豐富的外來汽車文化,中國的汽車愛好者們整體上還處在一個吸收和學習的階段。

記得以前聽一檔汽車廣播節目裡說“那些住在紐博格林附近的人,他們從出生起就伴随着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血液裡更是流淌着汽油”。相較于這些國家,我們真的感歎自己汽車文化的不足。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汽車文化,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符号象征。提起美國的汽車文化,我們會想到大馬力肌肉車,會想到66号公路;而提起日本的汽車文化,就離不開民間改裝、漂移和《頭文字D》;提起歐洲的汽車文化,則是一個包含了F1、勒芒24小時耐力賽在内的賽車文化,是一個以紐北、銀石為代表的賽道文化。

正是這些多元的汽車文化,讓無數普通的中國人感受到汽車文化的無窮魅力。我很想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開着野馬在66号公路上奔馳;我也想在淩晨三點的秋名山上,體驗一把86的慣性漂移;我還想在紐北的22.8公裡賽道上,開着P1風馳電掣一把;或者,隻是在德國、或英國、或法國、或瑞典、或意大利,把那裡各種各樣的汽車博物館好好看一個遍。

汽車文化是個抽象的概念,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款産品是個冷冰冰的機器,我們也無法揣摩它的感情。但當一個機器有了故事,有了傳承,它便有了文化。就像車迷們懂得為何MINI和菲亞特500之流可以風靡歐洲市場;野馬和科邁羅并驅争先;保時捷與甲殼蟲淵源一樣,有了曆史的印記,冰冷的機械便變得有血有肉,也就有了屬于它們的文化。

中國是有自己的汽車文化的,隻不過相對國外發達國家而言,我們起步比較晚。國内汽車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兩個重要元素,其一是消費人群的年輕化,90後成為了主力消費群體,其二便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關于汽車的内容十分豐富,讓年輕一代看到、學到的更多,對汽車的認知也與老一輩大有不同。年輕一代在消費升級、互聯網信息多元化的催化下,更喜歡以車會友,創建俱樂部,組織自駕車出遊等等,早些年僅被作為代步工具的汽車,也慢慢演變成一種生活态度,從開車也成為“玩車”。SUV、Wagon、越野車、轎車都有着不同的受衆人群,玩的方式也所有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圍。在新一代的年輕人當中,有超過32%的90後把汽車當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汽車在年輕人心中已經成為彰顯個性的載體,培育中國汽車文化的沃土正在形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