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乘風破浪》裡的徐正太,年輕時花了差不多一套房子的錢,為兒子囤了一堆的BP機,若幹年後他從監獄出來,“成功”的一無所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電子産品沒有增值的可能性,隻會如摩爾曲線一般指數型下降。
2018年的一台iPhone4S,在淘寶上的售價不足300元,而在剛發行的時候,卻是大多數人難以承受的“奢飾品”。曾經有一個17歲的少年賣腎買了一台iPhone4和iPad2,爆出後輿論迅速發酵,“賣腎”也成了人們互相調侃的熱詞,至今仍在流行——當然這種行為很少見了,至少在買手機上不會。
因《創造101》而走紅的楊超越,出生于江蘇鹽城市的農村,算是标準的小鎮青年,在成為“全村的希望”之前,她的希望是有一台iPhone,據稱就是通過分期購買的。作為消費金融的一種,分期購物為囊中羞澀的年輕人們提供了便利,分期購物開拓者之一的分期樂,最早就是從大學生群體開始創業的。5年的時間,分期已經發展成為電商的标配,螞蟻花呗、京東白條和蘇甯任性付等先後出現,用戶群體也日益龐大。2017年末分期樂母公司樂信登陸納斯達克,讓人不再懷疑這一消費金融場景的價值。但是,年輕人、分期、超前消費,這些詞彙天然就具有敏感性,引人遐想和擔憂。
信心激勵繁榮
6月29日的深圳,在漢堡王的首家分期主題旗艦店,分期樂發行了漢堡套餐分期卡,支持全國兌換和1~3期免息分期。折扣的力度不小,隻是會讓人有點感到古怪——什麼時候買漢堡也要分期了?
其實并不是買不起漢堡,而是分期正在成為年輕人嘗試的一種消費方式。據分期樂統計,消費者參與分期的原因中“可以減輕一次性付款經濟壓力”的比例最高,達到43%。而分期的主要對象,也是客單價相對較高的3C産品,尤其是手機,是銷量最大的品類。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比起電商平台上全款購機的消費者,分期的消費者“豪氣”了許多。在全網手機銷量中,iPhone的市場份額約為9.6%,而在分期樂商場,最暢銷的10款機型前6名都是iPhone,手機品牌前10中,iPhone銷量高達其他9個品牌總和的兩倍,出貨量占比50%。iPhoneX這款昂貴的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不佳,但卻是分期樂曆史上銷售最好的一款手機,6.18當天,售出每三台手機就有一台iPhoneX。
他們收入或許不均衡,但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卻差别不大。樂信副總裁劉方認為,所謂“小鎮青年”,與“城市青年”并沒有什麼本質不同:“大家都是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是充滿活力奮發向上的年紀,體驗到品質就會追求品質,體驗到美好就會追求美好。我們和很多用戶做過深度交流,發現他們都有非常獨立的見解和深入的思考。可能有些人的家庭條件比不上北上廣深的年輕人,但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并不低,他們希望通過努力拉近與一線城市的競争差距。”買漢堡也要分期?其實并不是買不起漢堡,而是分期正在成為年輕人嘗試的一種消費方式而購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抹平差距的重要工具,比如說一台iPhone。2017年“雙11”大促期間,分期樂商城40.6%的iPhone訂單是安卓用戶購買的,在這些安卓用戶中,超過80%的用戶是第一次購買iPhone。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對不少“小鎮青年”們來說,這樣的購物是一種剛需。興起于2013年的分期購物,除了享受互聯網和電商發展帶來的紅利外,也抓住了消費觀截然不同以往的90後和00後年輕人。分期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裡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說”上,除了短期的暫時性收入,理性的消費者還根據長期能保持的收入水平來做出消費決策。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收入水平還普遍較低,艾瑞咨詢對中國30歲以下人群研究時發現,75%的受訪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元以下(254%在1000元以下),而10000元以上者不到12%。但90後的消費增速卻比80後高出50%消費的熱情和信心,可以說是完勝。劉方認為,年輕一代由于不存在房貸、車貸等壓力,并且多處于職業上升空間,因此消費信心強烈,在收入不足的情況下也更有分期消費的動力。據統計,分期用戶7成為90後,年齡集中在22-28歲之間,而非分期用戶的年齡多集中在26-35歲。作為數字化原生一代的消費者,前者也更容易形成分期的消費習慣,不斷拓展年輕人喜歡的分期消費場景也是分期樂的戰略方向。最初分期樂主營3C産品,現在已拓展到14個消費品類超90萬種商品。周大福自2017年5月31日入駐分期樂後銷售額環比增長了216%。2017年11月以來,分期樂服飾鞋帽及食品的銷售額,增幅均超過60%,分期購物的平均頻率從2015年7.15次上升到11.19次。伴随着年輕一代消費觀念升級和分期購物方式普及,分期商品從以往的“大件”向“小件”蔓延,從東部向中西部、一線城市向二三四線城市蔓延。分期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頻率也在上升——分期正變成新的消費習慣。
6月29日在深圳漢堡王的首家分期主題旗艦店,分期樂發行了漢堡套餐分期卡,支持全國兌換和1~3期免息分期繁榮暗礁
尚不完善的征信體系、尚不成熟的市場環境和尚不健全的法律意識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很多挑戰。
分期購物作為消費金融場景的一種,本質還是金融,風控才是核心競争力。類比醜聞頻出的校園貸,分期電商的優勢是依托互聯網,場景更明确,信用機制也更容易建立。消費分期的特點是頻率高、金額較小,分期樂的分期數據統計,平均單筆在3500元左右,每天訂單數有數十萬。據分期樂負責人介紹,分期最大痛點就是如何高效地對非特定人群開展審核、授信和風控,業界通行做法是利用大數據建模,對海量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将弱征信信息整合轉化為強征信信息,完成自動化審核。目前樂信研發的“鷹眼”智能風控引擎,擁有7000多個風控模型數據變量,可以做到98%的訂單“零人工”幹預。
但除去對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擔憂,社會更多的擔憂還是在年輕的消費者身上。問題同樣回歸到分期理論基礎的假說上,分期的消費者究竟是否足夠“理性”?這是存疑的,在大數據公司百分點聯合北大國發院發布的“國百消費者信心指數”中,理論上更加“理性”的中年人群體,消費信心指數就明顯低于年輕人。
而讓消費更加便利的消費分期,是促進了“理性化”還是使之異化,即使難以下定論,至少也是因人而異的。就像牛頓曾說:“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迹,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行業的理性發展,不僅取決于金融工具的進化,還需要依靠市場規範的建立,信用意識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