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許多著名戰争中,都出現過軍用摩托車的蹤影。從戎的戰車很多,如哈雷XA和WLA、印第安人841、寶馬R75、烏拉爾750、阿姆斯特朗MT500、BSAM20、諾頓Big4、無敵G3/L、皇家恩菲爾德WD/RE、艾瑞爾W/NG350等,都曾在戰地上立下赫赫戰功。除此之外,堪稱經典改裝範式的鐵馬也不少,如裝載了加農炮的踏闆車、納粹德國的KS750、永存在一代人記憶中的“挎子”……
下面,我們為您列舉經典的軍用摩托車,回顧戎馬倥偬的年代,追思槍林雨彈的歲月。
阿爾及利亞戰争:“憤怒”的Vespa
1830年,法國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并在1834年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法國屬地。1954年11月1日,争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民族解放陣線”開始武裝反抗,遊擊隊淩晨在境内多個地點襲擊了軍事設施、警崗、貨倉、通信設施及公共設施。當然,對法國人來說放棄阿爾及利亞是難以接受的,因為當時已有大批歐洲人來到阿爾及利亞定居。1954年的阿爾及利亞約有100萬歐洲裔人口,包括大量世代居于當地的法裔居民。
經過Vespa授權許可,位于法國東部城市第戎附近的富爾尚博ACMA工廠,在20世紀50年代生産制造Vespa踏闆車,150TAP就是他們生産的武裝踏闆車。考慮到踏闆車空間有限,150TAP攜載的是美國産的M20輕型反坦克加農炮。與标準的75mm加農炮相比,M20比較輕巧,以适應高度機動性的需要。同時M20采用了無後坐力設計,因此不會對踏闆車的車架造成損壞。不僅如此,這輛踏闆車的攻堅能力也很強:M20裝上HEAT彈頭後,可以穿破100mm裝甲!
這種号稱“反坦克火箭筒Vespa”的150TAP在當時售價并不貴,Vespa價格約500美元,而M20加農炮也很容易獲得。在阿爾及利亞戰争中,大約有800輛ACMA生産的武裝踏闆車投入軍旅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飽經炮火考驗的凱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于摩托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通過能力強等優勢,被廣泛用于戰場通信等工作。當時,凱旋的主打車型A型摩托車,搭載一台排量550mL發動機,最大功率為3kW,并采用了可靠的博世高壓永磁發電機,性能出色而且堅固耐用,被英國政府相中并訂購用來裝備前線的軍隊。
随後,在A型摩托車的基礎上,1914年凱旋開發設計出具有傳奇色彩的H型摩托車,它搭載了排量為550mL的側置氣門四沖程發動機,雖然出于使用和維護簡易之目的仍然采用皮帶傳動,但初級傳動已經采用了鍊條,配上手工操作的三速變速箱,以及多片離合器和腳踏啟動。凱旋H奔馳在充滿硝煙炮火的戰場上,經過各種崎岖颠簸、濕滑泥濘道路的考驗,結果證明非常可靠,因此在軍營中赢得了“信賴”之美名。
随後的幾年,凱旋的主要任務都是開足馬力,為英軍及其盟軍提供軍用摩托車。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總共大約有30000輛的H型摩托車提供給英國盟軍,其中20000輛提供給英國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懂戰争的哈雷-戴維森
上個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内摩托車廠家獲得軍方訂單的機會。
1938年,美軍向國内摩托車行業征集500mL排量軍用摩托車,要求能夠趟過小溪,長時間低速行駛不會過熱,極速能超過100km/h。由于時間要求很緊,哈雷-戴維森和印第安全力以赴,都希望産品能夠受到軍方的青睐,從而獲得大量訂單。
印第安研究之後,決定以他們在産的“小偵察兵”為藍本,改進推出了排量500mL的741型号,性能指标很好地符合了美軍需求。哈雷走的則是另外一條路子,威廉·哈雷對軍方提出的要求持異議,認為軍方需要的排量不應是500mL而是750mL。因此,哈雷在W系列側置氣門發動機基礎上設計出新的車型,這就是WLA。
WLA采用了合金汽缸頭,具有較好的散熱效果,以勝任長時間低轉速運轉的任務;新的車架則提供了更大的離地間隙,可以通過地形複雜的路段;安裝了貨架和側袋,增強了攜載貨物能力。由于WLA直接奔赴戰地,因此簡單可靠成為關鍵詞,哈雷工程師降低了發動機的壓縮比;考慮到沙漠作戰和硝煙沙塵等特殊因素,WLA采用了油浴式空氣濾清器。
随着戰事愈加緊迫,最終美軍同時采購了哈雷和印第安人的軍用摩托車。實戰最終證明,威廉·哈雷的堅持沒有錯,哈雷WLA更加勝任執行作戰任務。戰争期間,美國軍方共采購了90000多輛WLA。寶馬R71
蘇聯衛國戰争:被“催生”的烏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盡管前蘇聯尚未卷入,且蘇德之間已經簽訂了互不侵犯協約,但是蘇聯知道希特勒欲壑難填,斯大林未雨綢缪,緊急部署軍方做好作戰準備。
由于此前已經見識過德軍對付波蘭軍隊的“閃電戰”之威力,前蘇聯軍方迫切要求提高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為此,國防部門舉行秘密會議,最終确定參照寶馬R71,制造出适合野外作戰的軍用摩托車裝備到蘇聯紅軍。随後,中間人在中立國瑞典購買了五輛寶馬R71摩托車,然後偷運到俄羅斯。莫斯科的工程師迅速拆解了寶馬樣車,仔細測繪了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然後“依樣畫葫蘆”生産了模具,制造出發動機和變速箱。
1941年初,第一輛試驗樣車M-72已經裝配成功,斯大林看過之後,立即批準生産。位于莫斯科的工廠很快就生産了上百輛M-72側三輪。由于擔心被德軍轟炸,斯大林決定将工廠搬遷到位于東部烏拉爾山區中部資源較為富裕的地區,從而遠離了德軍的轟炸範圍。這家伊爾比特摩托車工廠(IMZ),遠離莫斯科2400km之外,全力以赴生産烏拉爾摩托車。
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糾集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歐洲主戰場,一場曆時四年的衛國戰争在蘇聯拉開序幕。
亂世出英雄,大規模的衛國戰争終于讓烏拉爾摩托車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在衛國戰争如火如荼地開展之際,1942年10月25日,第一輛M-72火速奔赴戰場,随後烏拉爾摩托車源源不斷地輸往軍隊,二戰期間共有9799輛M-72裝備于蘇聯的偵察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可以說,在衛國戰争期間,軍用摩托車M-72活躍在作戰前線,頻頻出入于槍林彈雨,配合蘇聯紅軍立下了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