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藏?
“我要去西藏!我要摩旅!我要洗滌自己的靈魂!”這是很多車手去西藏的理由。一些人有了這個念頭的時候就開始了籌備—看窮遊攻略,看網上段子,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标識性路牌、建築照片,然後準備各種有用的無用的東西,或是像搬家公司或是像逃難者一樣踏上西行的路。在路上,他們紮堆拍照,人有我有,看着那些網絡圖片網文,給大家的感受就是千篇一律,如同嚼蠟!
在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到了拉薩之後,許多人又開始設定千篇一律的行程安排—第一天轉布達拉宮,大昭寺,刷朋友圈;第二天去羊湖拍照,順便看看附近的景點,刷朋友圈;第三天去一些土特産店買些東西送朋友,刷朋友圈;第四天……
确定這就是你想要的嗎?朋友,你這是摩旅,還是在旅遊?隻不過是換了一種交通工具不需要導遊的旅遊罷了!
還有一些人的德行随着每天的距離增加呈爆炸性增長,一次川藏走下來,就會對世俗不屑一顧,就會以老鳥身份教導他人;一些人學過幾篇窮遊攻略,把騎車旅行當做是品位和世界觀的标簽,進過一次西藏或藏區,就會把仁波切、堪布、活佛、法王當成心中的神,回家後學會了品茶、熏香、盤珠子、玩手串……這些人不僅追求自己心靈的甯靜,還會想着讓朋友圈裡每個不小心戳到的朋友也獲得進藏洗禮後那徹悟的機緣。他們脫下騎行裝備,馬上就衣袂飄飄,手持念珠,眼神悲憫作佛像狀,自拍中不經意出鏡的茶壺、香燭、小楷、花草,木串、蜜蠟、綠松,都體現着騎車人進藏後洗滌升華了靈魂迎來了那不食人間煙火、整日喝西北風的缥缈禅意。
騎行一次西藏真的這麼神奇嗎?那些西藏原住民和常年旅居西藏的外地人,豈不是早已成神?不過這些大神也的确“神”—在孜然和辣椒面味道的煙霧中,放下左手的烤串,也放下右手的紮啤,把眼光從鄰桌姑娘的身上收回後,抹去嘴角的哈喇子,再次講述甘丹寺、布達拉宮和信仰,頻道切換得還是那麼順溜……
筆者在2006年第一次進藏時,一路都很激動,甚至在看到西藏界牌和出藏路過唐古拉山口時還差點哭了。2008年第二次進藏時就沒那麼多小情緒了,回來後連篇遊記都懶得寫,許多身邊車友都不知道我又去西藏了。今年的第三次進藏純屬出差,最大的收獲就是疲勞……總之,如果你此生隻去過一次西藏,那種仿佛置身異域的新鮮感可能會伴随你一生,去得多了,西藏在你眼裡就隻是一個有風景的目的地了,你會認為那些“修行、提煉”的哭嚎實在是扯淡,那些煞有介事的标榜更是非常可笑。
摩旅就是摩旅,就是騎着摩托車去旅行,沒有定位必須要怎樣;西藏就是西藏,就是一片藍天白雲空氣稀薄的高原,她能曬黑你的臉,洗不白你的靈魂。一個肮髒的靈魂,别說西藏拿你沒轍,就是成天泡在高濃度洗滌劑裡也别想幹淨了。這些年來,接觸了太多進過藏的人(包括身邊的熟人),感覺他們旅行回來之後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從前愛占人便宜的依舊斤斤計較滿臉得失的喜悅或沮喪;從前心胸狹隘争強好勝的,回來之後仍是三天兩頭一臉忿忿不平;那些仿佛洗淨了靈魂精心包裝成出世高人的“大神”們,也隻是多了一套行頭,該幹的壞事一點也不會少幹……你的沉澱和提升跑哪裡去了?
旅行的意義并不是告訴别人“我去過”,更不是告訴别人我通過這一趟遠行,在思想上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旅行中,如果你有什麼改變,也多是藏在内心深處不想與人言的一些感觸,凡是咋咋呼呼嚷出來的,多是經過加工的自我标榜和包裝,就像那文盲手裡坑坑窪窪、醜陋不堪的核桃。
進藏就是進藏,摩旅就是摩旅,真的沒啥高度。一路上翻過的山,也是摩托車馱着你爬上去的,你能做的隻不過是擰擰油門。所以,進藏真的沒什麼了不起,隻是一場有點難度的旅行。你背負太多與旅行無關的東西,腳步就會變得沉重。單純的人才最快樂。為什麼要進藏?隻是為了那一路上的風景!如果你能這樣回答自己,那就出發吧。
怎麼進藏?
摩旅西藏到底該準備啥?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說法,但是大緻都是工具、裝備、物資啊什麼的。僅有這些就夠了麼?事實上,能使你長途安全騎行更遠的不是這些裝備,而是心态、素質、常識。
“人生需要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聽上去很提神,但是這種說法不太适合摩旅。因為在摩旅的路上會出現太多的未知和危險。而降低這危險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要嘗試那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真是隻憑一股“走出去”的沖動踏上旅程,你可能真的就走了再也回不來了……
在執行本文時,筆者與從事藏區救援工作的申國強多次交流探讨進藏準備工作,他給我介紹了幾位摩旅全國的老摩旅的事—河南摩侶夫妻李軍,兩人的車很差,裝備帶得也不多,支持他們遠距離騎行并一直安全的隻是平和的心态和騎手的素質還有對當地常識性的了解,東北、南方、中原、西藏、新疆……幾乎全國都留下了他們夫妻的足迹,但是事故率一直是零;陝西鹹陽的老楊哥,十幾年帶隊摩旅,走遍神州大地,摩旅事故是零。他每次出發前都有一個7天至10天的準備過程,行李永遠是那些行李,但是心态和常識性的東西要準備很久;廣東車友龍哥,61歲的車友,摩旅天下的奇人,他安全摩旅的感受是“想自己的摩旅之路走得更遠更長就不要嘗試那個說走就走的旅行,若是依靠運氣,摩旅可能會有噩運相伴,不要賭自己的運氣,我們摩旅人輸不起……”
今年農曆正月初九,某汽車自駕遊車友駕車返回内地時在距芒康縣如美鎮十幾千米處以時速30km側滑沖出路基,百萬元路虎也沒有保住這些人的性命。時速30km快嗎?路虎的防護比我們的騎行服弱嗎?進藏有風險,藏區路上駕車謹慎一些不行嗎?
有趣的是,那些被很多年輕車手嘲笑車技差、反應遲鈍的中老年摩旅者卻是最少出現安全問題的群體,進藏車友中40歲以上占比例最大,已知年紀最高的76歲,基本都是平安無事——京A軍團70多歲、50多歲的車手有一大幫;四川夕陽紅車隊平均年齡62歲;重慶開州車隊、重慶老年車隊平均年齡56歲……在所有年齡段的進藏車手中,這些中老年車手的事故率是最低的,其中絕大多數多次進藏且毫發無損。由此可見:于安全而言,心态是多麼重要,甚至重要到決定生死。
出事率最高的是那些說走就走,依賴裝備和運氣,信奉自由第一、對技術自信的車手。從重慶出發到拉薩2449km,13座雪山,包括金沙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尼洋河、工布達江、雅砻江、鮮水河、赤土河、帕龍藏布江、拉薩河等12條河流,其中彎道上百萬,任何一個彎道造成側摔後要麼你滑行到對面車道撞山或被對面正常行駛車輛撞擊,要麼沖出路面掉下懸崖……而許多事故的發生,的确是無關技術源于心态—盲彎逆向超車撞藏民汽車的,大傾角磨膝過U型彎把車輛扔進雅魯藏布江的,高反後堅持高速騎行摔車後受重傷的,不顧别人勸阻趕夜路被困雪山凍傷的……
曾經,最基本的路書和進藏須知是進藏車友必備的,也是減少事故率的有效方法。今昔不同往日,路修好了,進藏人也多了,少數車友的脾氣和個性也增長了—做啥路書,我們都是邊走邊玩,走哪算哪;了解啥,神奇的未知的才是最好玩的;路好我們就騎快點,路爛就慢點呗;我們裝備都很貴,車子也改裝了;我這是第3次摩托進藏了,沒事的……事實上,出事的,往往都是這些“沒事的”人。
還有很多進藏車手都在趕時間,行色匆匆緊張兮兮的。時間緊?好吧,就說說時間吧!世界上有絕對公平的事情,那就是每個人每天隻有24個小時。時間也是完成所有事務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存儲、不可增減的資源。時間總會偷偷犒賞那些努力的人,我們把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時間就會反饋給我們什麼結果。為省一元錢而排半小時隊,為省兩毛錢而步行三站地等等,其實都是極不劃算的。可你趕時間是為了什麼呢?你的時間未必能節省下來,但是事故率會提升幾倍。忙中出錯,匆匆趕路中怕的就是出錯,不論是哪方面的錯都有可能導緻危險的發生。時間緊,那就想辦法讓它寬裕了再出門。
摩托車就是“肉包鐵”,護具的作用就相當于汽車上的安全帶、安全氣囊,基本裝備還是要穿戴的。在MotoGP的比賽中,賽手所穿的護具就代表了目前摩托車防護的最高水平,而我們摩旅者必須找到适合自己的裝備才是關鍵。
在交通法規裡明确規定騎摩托必須佩戴頭盔,而手套是很多人忽略的護具,DRE的教官在課程中提到,最基本的裝備應該是頭盔+手套。頭盔除了擋風之外主要是安全,顱腦受創導緻死亡的幾率非常高。前段時間,湖北武漢一個車手沒戴頭盔摔車,臉着地後導緻上眼眶以下的臉部40多處骨折,手術中僅是固定钛闆就安裝了14塊……在第一次進藏時,收入并不高的筆者花3000多元買了一頂進口的全盔;第二次進藏時,花2000多元買了一頂名牌揭面全盔。合格的頭盔能救命的,這個錢省不得。選購頭盔的時候要注意其是否通過主流機構的安全認證。在選購頭盔的時候也需要注意,頭盔不是應付檢查的道具或者炫個性的擺設,而是要切實具備防護能力。低價的頭盔在緩沖性能上可能很差,漂亮的頭盔也可能不符合安全标準。目前市場上的頭盔品牌很多,請挑選大廠名牌頭盔。
人在摔倒後會下意識地用手支撐保持身體穩定,摔車時也是如此。想象一下,在劇烈的翻滾和摩擦中,如果你用肉掌撐地的話……一付具有防護功能的合格手套,絕對能夠讓你在摔車時避免手上的皮開肉綻眼,本人對此深有體會。除了基本的安全裝備,為了提升安全等級還可以選擇其他額外的護具,包括騎行服、護臂、護腿、護背、靴子等等。總之,摩旅西藏不是日常騎行,你最不能省的就是裝備,在出發之前的準備工作中,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買自己能夠買得起的最好的裝備。
進藏之前,你必須對西藏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譬如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甚至是所經地是風土人情。必須保證你對于西藏的了解不是停留在網絡,或者是那些旅遊者的的粗劣水文中。多找幾個進過藏的熟人聊聊天,聽聽他們一路上的經曆,從這些酸甜苦辣的經曆中,你會有所領悟,也會在行程計劃制定上有所取舍。不要照搬别人的行程安排,除非你的駕駛技術、行車習慣甚至身體條件與他相同,你要參考别人的經曆再結合自身情況,自己制定自己的行程規劃。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同伴的選擇。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了陝西寶雞車友老路上個月給我講的一件與約伴有關的進藏故事—寶雞市區的一對老夫妻準備騎摩托車去西藏,就通過網絡尋找能在路上相互照應的旅伴。最後,這對老夫妻與聊得最投機的兩個沿海地區車迷結伴同行,并在會合後立下盟誓:風雨同舟同進退。為了處好關系讓兩個年輕力壯的車手在路上多擔待和照顧下年齡大、車技差的他們,老夫妻還贈送了年輕旅伴很多禮物……
行至317國道某路段時,老夫妻嚴重摔車導緻騎車的腿部重度骨折。當時,壓在車下的老夫妻求兩個同行者打電話求救,回答是“你們自己打吧……”直到救護車趕來,這兩個人都在袖手旁觀;受傷的老人入院時,兩個人面都沒露,已經走了……
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那受重傷的老漢在家人趕到後才有人照顧,最後是取道成都再飛回陝西做的手術,兩個在會面後信誓旦旦要一路互相照應的年輕車手,連個求救電話都沒能幫他們打,在事發後就帶着他們贈送的禮物,消失在藏區的群山中了……
在這裡,筆者懶得去譴責那兩個品行惡劣的車手,隻想說,長途摩旅(尤其是難度較大的進藏),約伴需謹慎。世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是兩個長相幾乎一樣的人,在性格上都會存在差異,長途摩旅中飲食住宿、行程路線安排,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狀況,而每個人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久而久之,甚至連生活習慣都會成為産生分歧的導火索。筆者第一次進藏是與本地一個老車手同行,因為經常“野跑”加上玩過一段時間的越野車場地,我在爛路上總是跑得很快……後來發覺這個老車手明顯跟不上我的節奏,出于安全考慮就跟在他後面順從他的行車節奏。一路走下去,自己感覺憋屈,這老哥也有點過意不去。幸好我們平時相處的關系很好,都能夠包容和體諒對方,順利完成了旅行。若是關系一般或一方脾氣不太好,可能就要分道揚镳或出現狀況了。這種事不是沒發生過—2005年春天,我曾負責的那個俱樂部裡的幾個四川車手結伴進藏,在左貢境内産生矛盾,其中一個帶着氣疲勞駕駛,在事故中不幸遇難。在他去世一年後,帶着紙錢和高度白酒進藏的我趕到他遇難的地點,灑淚祭拜……至今,我仍在懷念這個在出發之前曾與我約定出藏後在徐州痛飲一場的豪爽漢子。
為一場為期幾十天的摩旅約伴,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你要在決定之前先問一問自己:熟悉和了解對方嗎?你和對方的車技、駕駛習慣是否存較大差距?你在出現分歧時是堅持自己還是向對方妥協?
有了成熟的心态、合适的車、高超的車技、投緣的旅伴之後,是否就能高枕無憂?當然不行了,你還需提防高原感冒導緻的肺水腫這個非常兇險的殺手。筆者上個月進藏就差點吃了感冒的大虧——在山南市的賓館裡洗澡時,怎麼也放不出熱水來,無奈湊合着洗了個冷水澡。當天夜裡就感冒了,此後在藥物的壓制下撐到珠峰大本營又回到拉薩,一個多星期都不見好轉,咳嗽越發嚴重。乘飛機迅速逃離西藏之後,剛進家門就撐不住了……檢查的結論是輕度肺水腫,整整輸液7天才逐漸康複。幸虧及時撤離高原,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12年前,筆者的合肥車友老王就沒這麼幸運了—進入青藏線之後患上感冒,撐到那曲城郊就倒在了路邊再也沒能醒來……
總之,踏上高原之後,你就要多穿衣服别晾汗,不洗涼水澡,對感冒要嚴防死守不能絲毫大意。另外,随車物品中一定不能少了治療感冒的藥物。
好了,篇幅有限,長話短說。如果以上所說的對你來說都不是問題,以下幾點總結就僅供你參考吧—不要逞英雄、玩個性,挑戰自己的運氣值,你輸不起;不要把性命交給自己的車輛,車輛的性能在高原會大打折扣的,不管你是什麼車;好一點的裝備在關鍵時候會救你一命,摔壞一套裝備才幾千,摔壞了你至少上萬元;不要完全相信網絡上那些所謂的攻略,不一定适合你;不要太趕時間,要勞逸結合(2017年因疲勞駕駛引起了高反摔車73起,死亡5人,重傷23人);在環境複雜的高原地區,天氣預報準确率僅為25%左右,掌握天氣情況最靠譜的方法是詢問對向過來的車友或藏民。另外,西藏高原救援機構正在藏區全境布點、授牌,各救援點的聯系方式很快就會在《摩托車》雜志及新媒體平台公布,請繼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