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淩雲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在我們推動中華文化深入走向世界時,必須具備一個基本認識: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化有賴于境外傳播環境的支持,而中華文化基礎較好的地區則成為其中最大的“動力源”。由于中華文化圈内普遍存在着不盡相同的漢語變體,客觀形成了傳播的大華語語境,語境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推動語言文化傳播的媒體介質。本文對泰國北部華文媒體做一個概覽式的評析,意在考察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媒體平台所具有的特殊傳播形态與社會服務功能,進而加深對境外語言文化傳播渠道的深度認識,更好地利用媒體手段來推動中外文化在國際生态環境中的廣泛交融。
一、泰國華文媒體的三種立場
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泰國華文報系刊物,總體上以編輯綜合性内容為核心,版面主要以政經新聞為主。90年代後,各類服務型報刊相繼問世,内容從傳統的政經新聞轉向生活、旅遊、文學等方面。這些刊物對華文媒體的社會服務功能是一種很好的豐富和補充。泰國華文媒體在發揮其社會功能時,必然需要處理好傳播者、傳播對象和服務對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發點是媒體采用什麼樣的态度。因而,行動立場就成為分析華文媒體履行社會職能的一個重要指标。總體上,泰國華文傳媒界的基本職能與運作狀态主要基于以下三種立場:
第一,同中國大陸友好型。泰國現有的華文主流媒體所持的立場,以親善中國大陸居多。這一點不難理解。首先,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具有聯合國公認的合法地位,中泰兩國維持了多年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相互協調,這使得雙方之間的政治交往、經濟聯系、文化交流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與認可,華文傳媒的主流必然傾向于選擇發展與中國大陸的聯系作為其根本的政治立場。其次,中國大陸自20世紀90年代起至今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國力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關系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區合作、安全穩定、經濟建設、政治協調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機構與民間實業同中國政府、企事業單位之間建立緊密聯系成為一種必需。再次,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與主要發展地均在中國大陸,開展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便意味着緊跟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流和當代步伐,是泰國保持“世界眼光”的重要标志;同時,這也是泰國華人及世界其他地區華人社會所渴望接觸、聯系和認知的主要對象,有着最為廣泛的受衆基礎。最後,泰國境内的華人主體祖籍多在中國大陸,這也使得媒體在考慮受衆文化心理因素的時候,不得不選擇對他們的原鄉地進行正面的關注和報道。因此,大多數華文媒體在報道内容、欄目(節目)結構設計、評論重心等方面都表現出親善中國大陸的特點,在上述的華文報業中,《中華日報》《京華中原聯合日報》《亞洲日報》《新中原報》等都屬于這一類媒體。其中不少還與中國主流媒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如《亞洲日報》便與《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文彙報》達成了長期新聞交流與合作的協議。
第二,對台友好型。由于早期的一些華人移民是中國國民黨的軍事殘餘及其親屬,以及來自台灣的華人華僑,他們在泰定居形成華人社區之後,繼續得到國民黨當局和台灣政府在經濟、軍事、教育、醫療、生活物資等方面的支持,而部分華文媒體也是在得到台灣方面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有一批當地華人和媒體對台灣是抱着戀舊和感恩戴德的心态來親近台灣的。這些媒體比較關注台灣的政治局勢、社會問題、經濟發展和台灣民衆的生活狀況,不關注中國大陸的社會生活,拒絕刊載大陸的消息;即使偶爾有之,也主要采取否定和批評的态度。例如,在政策路線上一貫支持“中華民國”或台灣的《世界日報》便是如此。不過,在當今國際形勢的大背景下,這些親台媒體對中國大陸的态度也有所緩和,不再旗幟鮮明、肆無忌憚地對中國政府和大陸同胞進行輿論攻擊,轉而對大陸的一些民生問題加以關注。
第三,中立尊泰型。這種立場與華文媒體在泰國社會進程中的生存狀态有着很大的關系。華文媒體的生存環境對其發展狀況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而這種生存環境的主要締造者就是泰國政府的對華态度,這個态度既是對中國的,也是對國内華人社會的,二者往往形成鮮明的一緻性。泰國政府對中國親善友好,便對國内華人及其社會施行寬松扶持的政治措施;反之,則對華人社會及其團體組織進行嚴格控制。很多華人團體在飽經了颠沛曲折的社會變革之後,為求自保,也為了尋得長期穩定的持續發展,不得不在經營宗旨上收斂鮮明的對華主張,既不高調宣揚中華文化,也不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任何一方表示明确的支持或反對,轉而更多地報道泰國國内的情況,發布泰國政府的官方消息,關注泰國社會。泰國的中文廣播電台、電視台多持這個立場。在華文報業中,《星暹日報》《京華日報》等便屬于這類偏向中立且具保守主義的媒體。
二、泰國華文媒體的受衆市場分析
受衆市場的日趨萎縮是海外華文傳媒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這在泰國華文媒體的生存發展中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瓶頸。以泰國華文報系為例,從目前有關讀者的一些調查中得知,泰國華文報系讀者年齡普遍偏高,46-65歲者達62%,如加上66歲以上所占的13.4%,共占全部讀者的75%,而30歲以下的讀者僅占7%;31-45歲者占17%。當調查問及受訪者家中有無華文報讀者時,1000例中隻有106例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進一步詢問有子女的881名讀者,其子女的華文能力如何時,回答能夠繼續閱讀華文報的僅占18%。也就是說,在他們全部3829名子女中,隻有411人或10.7%可能成為下一代華文報的服務對象,而且這些有閱讀華文報能力的子女中,往往比他們的父輩更多地選擇閱讀其他文種報紙。所以,并不是這411人都将成為華文報的後繼讀者。①以上調查的結果看似不令人樂觀。因此有人悲觀地認為,如果現在的情況還沒改變,十到十五年内華文報會走到終點。②
不過,也有學者做了更加科學的預測,如果展望泰國華文報今後一二十年内的發展,同時假設其他社會因素沒有太大變化,泰國境内華文報預計仍将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至少可達今天讀者人數的大約70-80%。這是因為今天數量最大的讀者群為46-65歲,在今後一二十年内,他們中的四分之三還将在世,并有望繼續閱讀華文報,這些人将占目前讀者的大約56%,加上目前占25%的45歲以下讀者,華文報讀者總數仍可維持在70%以上。這裡面還未包括可能出現的新讀者,盡管人數不會多,但仍有可能出現。理由是,使用華文的外國實業家和職業人群到泰國開展業務者日漸增多,新移民數量的持續增加,或者在華文教育持續升溫發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漢語教學,或轉向漢語文化專業,一定會推動華文讀者群的擴展。
再以發行量觀之。泰國華文報紙日銷售量總數平均為10萬份左右,其中銷量最大的《星暹日報》每日銷售量在2.5萬份左右。③《星暹日報》是在泰國影響力最大,讀者人數最多的華文報紙,其讀者群體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包括專業人士、學生、商人、公務員、文化精英等;其中,中老年人和商業人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總體來看,華文報發行量的日益減少正在成為一個嚴重問題。據《新中原報》社長兼執行總編林宏(SuthepSuptranon)介紹,《新中原報》在1975年曾經達到的最高發行量為每天1.8萬份,而今隻剩下每天4000份,跟當時相比還占不到25%。④
發行量的減少和市場的萎縮,勢必帶來投資和廣告量的下滑,這将嚴重影響到華文報業的生存。當地業内人士稱,發行和廣告是報社收入的兩大來源,其中發行收入約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廣告報價大大低于當地英文和泰文報紙,而且多數廣告是泰國華人社會的喜慶廣告、賀禮廣告、殡葬廣告等,但随着中泰之間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加深,各種商業廣告也開始呈現遞增之勢。⑤此外,外界捐助作為華文傳媒的另一大收入來源,也會因媒體産品的數量、銷售、産值和市場效益等影響捐助意向,其投資動機、投資期待、投資形式比重等都會受到影響。從當前的捐助、投資形式來看,華文媒體獲得捐助的增長趨勢有所放緩,這與投資人對市場評估不夠樂觀有必然聯系。
三、華文傳媒在區域人文與社會經濟合作中的作用
在談到海外華文報刊的職能時,有學者指出:“由于曆史上的原因,各地的華文報紙幾乎都負有雙重的使命:一是作為故國與所在國的友誼橋梁,報道故國的新聞與消息,使本地的華人華僑了解那裡發生的事情;二是作為本地的一個新聞單位,為傳達政府的政令,報道當地的消息與國際新聞,促進華人與當地人的關系,為建設一個美麗、富強的國家而盡一己的力量。”⑥這對于形式更廣泛的華文傳媒來說,同樣具有參考意義。不過,華文傳媒的生存法則中,“報道”和“新聞”僅是兩個重要元素,而其社會職能卻遠不止于此。在更大的現實意義中,華文媒體還具有服務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和智力保障、幹預或建構公衆意志、締造生産生活輿論環境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這一點上講,華文傳媒的社會服務功能還有很大潛力。這不僅需要媒體、媒體人、媒體受衆和媒體所在地對此有充分的認識,以便維護其可持續發展,利用好它的服務效能,而且更需要合作者,特别是有意推動與泰國際經貿往來及人文交流的境外合作方高度重視。
針對以上對泰國境内涉華媒體、華文傳媒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媒介不隻是充當了某個特定行業的角色,還是一個人文内涵豐富、社會功能多元、影響力相當可觀的社會組織單元。以下一些領域在中泰合作中具有較大的潛在價值,值得參考:
其一,進一步發展好中泰之間在國家與地方層面的外交關系、經貿合作關系和人文交流,為當地傳媒朝着更有利于推進中泰關系、社會經濟建設和華泰文化共同繁榮創造出良好環境。
其二,與泰國涉華媒體、華文傳媒展開新聞業務類的專業合作,包括雙方提供當地新聞材料,協助采編、制作、發行、出版、廣播、評論等,在相關媒體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内容。
其三,形成中泰雙方專題報道機制,凡涉及雙邊關系、雙邊合作、雙邊交往的生産生活消息,都能通過雙方共同報道的機制進行分享和解讀,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新聞的進出口成本,也能夠避免因信息不暢所造成的新聞誤讀,減少觀點糾紛可能帶來的社會利益損失。
其四,了解泰方傳媒的專業發展需求,向泰國傳媒機構提供主要用以華文報道和華文傳媒發展的資金與物資支持,也可以通過捐贈的形式向泰方提供新聞出版和廣播制作的基礎設備。
其五,鑒于部分華文媒體難以融入泰國當地主流媒體的情況,中方可以利用同泰國官方主流媒體間的合作聯系,提出第三方建議,為華文媒體同當地主流媒體之間搭建聯合報道、新聞合作的渠道。譬如,可在我國國内的主流媒體上,加大對華文媒體報道的采稿力度,以顯示我方對華文媒體的重視;或将一些分量較重的新聞素材交予華文媒體進行一手報道和編輯。以期借這些方法幫助提高華文媒體在國内和國際上的地位。
其六,建立中泰傳媒之間的多類人員合作機制,包括輸送各類新聞專業人士到泰國同行中交流學習,開展業務培訓、人才交換;或聯合雙邊力量,在兩國境内開設緻力于新聞專業華文報道方向的專業講習班或人才培訓基地。
其七,幫助當地學校發展華語專業下的新聞方向,或新聞專業下漢語言文化方向的教育事業,滿足華文傳媒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
通過華文傳媒特有的地方性社會服務功能,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中泰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将更加深入。以漢語或華文為媒體語言的傳播機構為當地文化生活注入了充分的活力,這也是華人群體保持民族自信、融入居住地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華文傳媒的平台建設作用下,中泰交往更加密切,可以促成豐富多樣的合作形式。從中方立場來講,有效利用華文傳媒平台展開文化接觸,進行國家形象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提升國家軟實力,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可以催生價值可觀的社會效益。在兩國交往加深的大背景下,雙邊信息溝通、民族交往和社區文教事業需求增大,借助地方傳媒的特殊力量,能更好地增進民間交往,促進多文化的和諧發展,更為國際社區的和平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南亞漢語傳播的國别比較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編号14AYY011)
「注釋」
①蔡文:《泰國華文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東南亞研究資料》1986年第8期。
②[泰]宋中傑:《泰國華文報業當今所面臨的問題》,《今傳媒》2012年第11期。
③吳振海:《泰國“星暹日報”的曆史與現狀研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④ParinyaChao-samoon:《2011年華文報無武功之俠客》,《曼谷經商報新聞網》,2011年2月28日刊。
⑤羅欽文:《華文的聲音一定會更響亮——專訪泰國<亞洲日報>執行總編輯林興》,《華人世界》2007年第1期。
⑥侯培冰:《菲律賓華文報的定位與任務》,http://www.fcm.chinanews.cn/2001-08-21/2/19.html,2003年8月23日。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