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我接受了一項拍攝《承德日報》報史的工作,《承德日報》的前身是《冀熱遼日報》,為了追尋它的足迹,我第一次從壩上穿過。那時的壩上數百裡沒有人煙,也沒有路,但一路上的風光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藍天白雲,風吹草低見牛羊,彎彎的羊腸子河靜靜的流淌,天然的白桦林色彩斑斓……這一切讓我心曠神怡。由此,我産生了拍攝壩上這一專題的想法。我們的212吉普車在當時是最好的車了,整個報社就這一台車。但因為沒有路,我們的車常常陷在沙土裡,推車、挖沙、救援是常有的事。當時攝影條件很差,一部80元買的海鷗4B型相機,幾個公元牌黑白膠卷,就是我的全部家當。然而第一次拍攝,一切茫然,不知道怎麼拍。我并沒有放棄,為了實現我的理想,年複一年無數次的上壩,沒有車就步行,有時一天隻吃一頓飯。每天要走十幾裡路,住在老鄉家的土炕上,吃着自己采來的蘑菇。一個人孤獨的在壩上走着、尋找着大自然的美景。
耕耘自有豐收日。終于在1988年,我的一組黑白壩上風光作品《八月情歌》在全國第十五屆攝影藝術展覽中獲得個人藝術風格銅牌獎,作品《牛與車》獲文化部、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等六部委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村攝影大獎賽”一等獎。從此引起了全國攝影界對“壩上”的關注,也帶來了壩上攝影熱潮。承德地委為我開了慶功會,并獎勵我一套三居室的住宅,這在當時全國攝影界也是少有的榮譽。由此我一發而不可收,還出版了兩部以壩上為題材的攝影專集。
今天的壩上變了,有了高速公路,交通方便了。特别是攝影這個行當不再是我們那個年代少數人的專業工作了,大衆攝影群體蜂擁而至。數碼時代使攝影變化更快,加上手機拍攝功能,拍完就在群裡發出來,這都是過去無法實現的魔法。壩上還是那個壩上,它就在那裡,用今天的理念審視,更需要拍攝者更多的思考。先進的器材,要有先進的思想,還要增強攝影者環保意識、生态觀念、攝影文化的提升。我主張“大壩上”的概念,方圓數百裡從木蘭圍場到烏蘭布統,從軍馬場到經棚,從多倫到豐甯壩上,從大灘到沽源壩上,一路走下來一定會讓攝影人受益匪淺。
四十年拍攝壩上,有收獲也有失敗。經驗告訴我,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攝影體現個人的審美觀,所以不建議大兵團作戰。少一些旅遊表演項目,少一些人工雕琢。簡潔始終是攝影的基本要素,删繁就簡、畫面幹淨更能打動人;注重作品的形神兼備,用情感的力量傳遞攝影的真谛。
四十年和壩上結下深厚的情緣。每當我踏上這片高原,心就敞開了天窗,藍天白雲激蕩着我的情懷。朝陽雲海總是帶給我希望。清風吹過松濤陣陣,白桦婀娜多姿,金蓮花搖曳,牛羊成群一曲曲牧歌唱遍壩上草原……這一切讓我流連忘返,四十年後的今天,我攝影的腳步沒有停下,依然行攝在壩上。
夏日于俊海攝